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费

马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转身回来了,看上去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

    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

    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咱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霎时,他泪流满面。

(1)、请按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其他情节。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2)、倒数第5段中划线的“这些”具体指什么?
(3)、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感情?
(4)、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独特个性?
(5)、结合文章内容,以“成长”为话题写几句话,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 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阳光

(作者:北雁)

    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乘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父亲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愈是成熟,就愈应该变得涵养和谦逊起来。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父亲就势一通手舞足蹈,“呜呜”地大声鸣叫,盖住整个坝子的鸟雀就被他风一般地赶上天空。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除草挑稗,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编织出一幅锦来。

    ⑥转眼光阴如逝,父亲就在这田里织了整整六十年。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可父亲最终却失算了,身至暮年,期望大半辈子的安逸就和养大的子女一样,一个个都远离而去。勤劳成性的他怎忍心土地闲着?就在一个个阴晴无定的日子继续走上田头,弯着老腰照旧在他的地里织起锦来。

    ⑦天还在变。父亲焦心起了家里晒场上的荚豆,当初被套种到了玉米地里,成熟之后绿皮干脱成了黄皮,却还死死连着豆心。父亲收回来就铺在场心里让太阳晒,直待黄皮干透变白,渐渐裂开炸出豆子,回来再使上一阵连枷,方能收获一袋成色姣好的豆子。

    ⑧云层变得更加厚实,接着一阵雨水下来,父亲和他的一丘稻子被淋了个全透。开初父亲还不想就此休息,可雨水打得他睁不开眼睛,要紧的是雨水还夹着雷电,乌天黑地里忽然一个彻亮地狂闪,稍稍四五秒钟过后,轰隆隆的雷声就把整个坝子都震得地动山摇。吓得父亲只好拾起镰刀,躲到村边的屋檐下避起雨来。向来本分的父亲,就用自己一辈子的老实巴交,敬畏着故园土地上的一切神灵。

    ⑨雨过天晴,太阳淘气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金子一般惹眼的光亮,照得天空一碧如洗。抢收回来的父亲就把湿漉漉的谷子往晒场里铺。正午的太阳一下子变得很毒,父亲戴上草帽手把竹耙,勤手细脚反复翻晒,好似一下子回到田里,又开始了一个季节的开墒起垄、精耕细作……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6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摘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米45的佐罗

朱成玉

①男孩崇拜佐罗,喜欢看一切和佐罗有关的电影和画报,买佐罗的面具,像佐罗一样击剑,他想长大以后能像佐罗一样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男孩总嘲笑他那个矮得有些离谱,还略微有些踮脚,像得了侏儒症的父亲。连邻居家的狗也是欺人的,见到别人不咬,偏偏见到他的父亲便格外叫得凶,仿佛要把他撕碎似的。每次,父亲都会很狼狈地躲着那条狗。父亲的懦弱让男孩对他更加瞧不起了。

②从幼儿园开始,他就不喜欢父亲送他上学,总是让妈妈送。偶尔父亲送他上学,也是刚到校门口便远远地躲开。有时候被眼尖的同学看见,问他那个人是谁,他就有些脸红,支吾着说是他家远房亲戚。

③男孩渐渐长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楞小子,刚进中学就开始打架斗殴,替班级里的女生出头,和那些来学校闹事的社会上的小混混们打架,经常是鼻青脸肿地回来,女生们却欢呼雀跃,他是女生心目中的英雄。

④有一天傍晚,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来了生命中让他热血澎湃的时刻:一个女人遇到了劫匪,而那个劫匪手里还拿着一把刀。他下意识地从路边拿起一根棍子,挡住那个劫匪的去路。面对凶神恶煞、手持尖刀的劫匪。

⑤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惧怕,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那样他的一生都会留下阴影,因为他是行侠仗义的“佐罗”!他咬了咬牙,战战兢兢地不肯让路。劫匪被惹急了,拿着刀子冲了过来。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个黑影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了过来,把那个劫匪撞翻在地,劫匪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刀子已经被夺了下来,就被反手按在了地上。呆愣在那里的男孩忽然听到那人喊:儿子,快过来帮忙。这时他才看清,这个英勇无比的人,竟然是他的父亲。

⑥原来,父亲看他回家晚了,有些担心,就顺着这条路来迎他,没想到来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赶来的警察们有些不敢相信地看了看他们,想不明白眼前这个1.45米的人是怎么制服这个彪形大汉的。父亲说:“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怕他伤害到我的孩子,所以就拼了命。”

⑦劫匪被警察带走了,父亲却一屁股坐到地上,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却不忘冲着他打着胜利的手势,憨憨地笑着。他看到父亲嘴角出很多血,扑了过去,跪在那里帮他擦干。他第一次那么心疼他,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勇敢。

⑧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每个做父亲的都会像佐罗一样挺身而出。因为爱,每个父亲都会是佐罗。男孩从此不再打架斗殴了,因为他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里,包藏着深深的爱。就像父亲,那矮矮的单薄的身体里,却深藏着宽阔的海洋。

⑨他开始敬仰和爱戴他的父亲,这个只有1.45米的佐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呀,无脸见爹娘。”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

②但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眼前的场景令人惋惜——

③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家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

④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记忆。这支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它几乎是我每天放学路上的喉咙伴奏。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

⑤从前,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也就是在放学路上。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各异、扮相奇特的精彩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在孩提时代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几乎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一件有意义的事”“难忘的瞬间”,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⑥我庆幸之余,也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就像贵重的行李。

⑦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⑧有位朋友,在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儿子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小朋友都一样。或许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

⑨我有一点失落,如今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不仅是没有“放学路上”的一代,还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

⑩那天,忽然收到一条短信:“王开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我愣了,以为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通缉,除了家长,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捉拿。

⑪如果说我们那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温室童年、会所童年、玩具童年了。

⑫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挂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⑬或许,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一群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的孩子。

⑭“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儿歌再次回响我耳边,我想起,此歌生于1944年。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实用主义”的花园

坚 妮

①夏令时节,我花园里的豆角、丝瓜、黑莓、醋栗、无花果和玫瑰花、薰衣草以及各种时令花草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红橙黄绿青蓝紫,看起来五彩缤纷。邻居们遛狗遛娃经过时,大概没见过如此混杂种植的花园,纷纷驻足欣赏。他们的花园多半按照传统习惯布置,玫瑰是玫瑰、杜鹃是杜鹃,错落有致,干净整齐,没有杂草,更没有时令瓜果蔬菜和竹架子混杂其间——我这个搬过来才两年的人的实用主义,让他们开眼界了。

②附近树林中的鹿也发现了这块“宝地”,它们常在黎明时分“搞偷袭”:第一天将外围的一圈金针花全部消灭,第二天把豆花、豆叶、瓜花啃掉一行,第三天连攀上竹架子的丝瓜和毛瓜的叶蔓也都咬去,我的瓜豆收获季因此推迟了半个月。我只好砍下后院围墙边许多带刺的灌木枝,插在花园的各个入口处和中间的竹架子上,让鹿们无处下脚、无从入口。这又是我的创举,因为邻居们都会买一种专门对付鹿的喷雾剂,将它喷在花木上。我和他们解释,我不能给瓜豆喷上化学药品,所以他们得包涵我花园里越发古怪的景观。

③我绝对是玩票性质,豆角、丝瓜、番茄、黄瓜、苦瓜、西葫芦、苋菜……每样只种一两棵,根据高矮穿插种在伏地生长的草莓、醋栗和向空中生长的香椿、樱桃、苹果、无花果之间。外围种上玫瑰花与金针花,因为它们的植株低矮,不挡阳光;还有黑莓,因为它既不遮阳光又带刺,还可以挡鹿。里面再相间种其他春夏开放的花,豆角棚和瓜架则藏在中间,紫色的豆角花和金黄色的西瓜花顺藤绽放,从而形成一个花、果、菜、豆、瓜的“四维空间”。至于收成嘛,不仅要跟鹿抢,还要同鸟分、和松鼠争,它们“嘴下留情”剩下来的,仅够我自己吃着玩,有时还轮不到我。就像今年,几个苹果和少许樱桃尚未变红,就不知道是被鹿吃掉了,还是被松鼠或鸟叼走了。

④我种花种菜,纯粹是为了给自己制造一个离开书桌的诱惑,一天十几小时的伏案工作,常常到站起来的时候才觉得腰梗脖子硬。记得四月,我从窝了一个冬天的屋子里走出去,清掉秋天没有扫净的落叶,敲开冻硬的土地,掺入新买的土和牛粪,为小盒子里正在发芽的种子备床。每天早上开完网络会议,我会出门看果树枝头冒出的嫩叶,再摘几枝樱花或桃花插进花瓶,这种迎春的喜悦,是住在四季分明之地、经历过冰雪严寒的人才会有的特别感觉。待到小盒子里的种子破土而出,一天天长高,我再将它们搬到地里,找个合适的位置种下。这时,樱花、桃花不知不觉地谢了,轮到房前屋后的杜鹃一丛一丛地盛开,粉红、淡紫、深红、雪白……樱桃树、苹果树也开始挂满花苞。此时要是连下几场春雨,窗外的鹅黄嫩绿就会很快变成深绿,如果没有倒春寒,当年的果树就会丰收。

⑤一早一晚,我到花园里抬头清点果树上出现的小果,计算当年的收成;低头研究每一棵豆、每一蓬瓜的走向,顺手将它们飘离的须茎绕到附近的竹竿上。第二天再来看,那些细细的“小手”不仅紧紧抓住竹竿,还绕上了一圈,这让我不禁为它们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而微笑。有时邻居家的黄猫也会来凑热闹,在一旁追小花鼠,爬上樱花树抓抓鸟、扑扑蝴蝶,让我知道它也喜欢这座花园。每次出来哪怕仅有十分钟,再回到书桌前,先前我脑子里的浑浊之气被悉数留在门外,会上发生的人际纠纷也可一笑忘之。

⑥等到香椿长芽的时候,我学着北方人吃香椿炒鸡蛋。到了夏天,种在花盆里的栀子花、茉莉花陆续开放,傍晚时分,香气飘进屋,让我生出一种回到广州老家的感觉。此时,如果花园里的长豆角和苦瓜可以摘收,煲一锅苦瓜排骨汤,炒个苦瓜牛肉、豆角香肠,再配上一碗白米饭,连乡愁也暂时忘记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