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先穿回草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的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手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杆在一点一点缩短,退出它的身体的草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杆再也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的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满坡芒草扬

林烁

①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一片温柔梦幻的粉红,悄悄飘扬在秋季的风中。那是在老旧城墙边生长的一片芒草,平时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一到秋季,就生出无边的粉红色的穗子,开尽了整个山坡的花,摇曳在风中,像一个绮丽的梦。

②芒草是那样单薄无依,连个主心骨都没有,孤寂地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随风来,随风去,不过是最寻常的样子,与野草一般无二,可是我对它们却有一种不同的情结。那些芒草生长在我初中放学时的必经之路上。那时的我学业繁重,每天都被数不清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往往回家时已暮色四合。我望着沉重的天空,心里也是沉甸甸的,似乎青春不过如此,消磨在笔尖草稿纸上,再无激情可言。

③可是,每次路过城墙边,我总会看到那一片芒草,它们生长在乱石嶙峋的斜坡上,在风中摇曳着,似乎有一种自由的味道。那一根细细的小杆子支撑着散乱的粉红色花穗,一次次地挺直腰杆,迎向每一阵风。那么单薄的生命,固然是孤苦的,可是若有自由的灵魂,又何惧风霜雨雪?我常常这么想着,尤其是在秋天的傍晚,看着漫山遍野的粉红色,几乎惊艳了我青春的梦。那是我向往却不可得的自由,我把一腔深情寄托在这些芒草上,心也随之荡漾,胸中浊气随之呼出,前方又是我即将奔赴的旅途……

④芒草,芒草,茫然无所依,草根若漂萍。我本不该羡慕它的自由,可是人生中几多束缚,似乎向往的远方,还不如芒草执着坚忍地生长。一年又一年的光阴逝去,物是人非,可山坡上依然是那一片芒草。只不过春风来了又去,芒草已经更新换代了不知多少回。它们或许曾经被践踏,或许曾经被辣手摧残,可是只要根还在,明年的秋天,依旧是一片粉红色的花海。我们于这世间也不过只是一棵芒草,柔弱又孤独,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块巨石,足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是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希望还在,总有执着的力量从巨石下面生出根来,终有一天会顶开巨石露出自己的叶来。

⑤读书时代向往的自由,也不过是像芒草一样无拘无束地随风飘扬。渐渐长大,自由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肩上有责任,人生须担当,少年时以为长大即可触碰到自由的光,却不想当年的拘束已经是快乐一场,像是芒草粉红色的绽放。如今的渴望,更加遥不可及,心里曾经的理想,只能掩盖在泥土之下,永远不可能像芒草一样在阳光下飘扬。

⑥芒草或许能随遇而安,我们的人生却不能没有方向,我们要比芒草更加坚强。自由是人生最高贵的理想,可退一步,责任却是人生最重要的担当。就像我当初无数次走过那片城墙,心中无比的向往,但我却明白学业是我人生必须经过的门槛,我从芒草中获得自由的力量,却始终不会松开握着笔的手掌。如今的我会站在山坡之上,看满坡的芒草随风起伏,枝叶所交织成的舞蹈,在我心底跳动着。那时我仿佛有飞鸟的翅膀,能够飞向我所向往的天堂。可是当风散去时,我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却明白芒草的坚忍生长,是因为根永远紧紧抓住了这片贫瘠的土壤。

⑦人生或许都是矛盾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万全之事恐不可得。可只要能够在灰暗的日子里想起那满坡的粉红色芒草,能够在压抑的日子里找到自由的想望,我们就有喘息的窗口可以大哭一场,也终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⑧我不愿说来生做一棵芒草,只愿今生像芒草一样飘扬……

(选自《西安日报》2023年4月20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婆是美人

薛舒

    ①外婆是美人,从对她有记忆起,我就这样认为。尤其是我小时候,更是觉得世上没有比外婆更美的女人了。

    ②放学回家,刚进楼道,我就发现外婆来了。她站在走廊里的煤球炉边,炉子上坐着一口钢精锅,锅正冒热气。我大喊:“外婆!”她扭过头,大眼睛笑盈盈,鹅蛋脸,墨绿色棉袄罩衫正合身。“要吃肉汤团,还是黑洋酥汤团?”肉汤团自然好,可黑洋酥汤团也是好的,我纠结起来。她不等我回答,已替我决定:两只肉的,一只黑洋酥的。她的决定总是合我心意,她还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我就能享用各种美食,这一天,我便可拥有充沛的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美的吧!)

    ③我的初中前生活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生养了七个子女,我的母亲是老大。有时我骑在小舅肩膀上去镇上的大礼堂看新上映的电影,有时下雨天被小姨背着送去幼儿园,有时外公下班回家给我带一个面包或者一卷山楂片……某日,外婆做的午饭是雪菜肉丝面,我不爱吃面,吸嘴生气,缠着外婆要吃别的。外婆捧着一大碗汤面看着我,大眼睛一亮,笑盈盈地说:“不要吃面?那,要不要吃糕?”“要啊!”我大喜,“什么糕?”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她竟然还笑,笑出了哈哈声,惹得阿姨、阿舅们也哄然大笑。伴随着七八张嘴吸溜面条的声音,一家人倒吃出了层出不穷的喝彩。教训小孩时也要笑着,这样的人总是美的。

    ④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开始臭美了。外婆开橱门的时候,一不小心露出了橱底的一片绚丽。“那是什么?”我问。外婆干脆把它们拿出来,一件件抖开,缎子旗袍、织锦夹袄、对襟绸布短衫……她念叨着,略显粗糙的手里,那些漂亮衣服闪烁着丝织品细腻柔软的光芒。外婆带着一脸神秘的笑:“猜猜这是谁的?”我脱口而出:“我的。”外婆又笑:“才不是你的,是我的。等你长大,要出嫁时,让你选一件。”我跳起来,扑向一条水红色绣花香云纱裙。外婆一把搂起所有衣服:“不是现在,是以后,等你长大。”好吧,等我长大,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穿上,也做一回美人。可是,拥有这么多漂亮衣服的人,才是最美的那一个人吧!

    ⑤我愈发认定了外婆的美人属性,虽然,我从未听到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说她美。

    ⑥那一年,大舅从云南回上海。大舅要结婚了,婚房就是外公外婆那间宽敞的卧房。打扫婚房的那一天,整理衣橱,又整理红木镜台——那张有着十多个抽屉和一面大镜子的桌子。外婆打开中间最大的抽屉,一本厚重的相册赫然躺在其中。外婆搬出相册,翻开。第一页,一张黑白照片,穿白色婚纱的新娘,顶着一头发,鹅蛋脸光滑白嫩。她身边站着的新郎,是一位儒雅俊朗、西装革履的青年男子。我惊叫起来:“外婆,这个新娘是你吗?可是你身边的新郎是谁?外公吗?”

    ⑦我一边确认着这个儒雅俊朗的白面书生是外公,一边对比着那个满脸愁绪、双眼间镶嵌着忧虑的中年男子。对,那时候,外公顶多只是个中年男子,可他身上随时携带着的某种迂腐气息,以及他总是弯驼着背脊的样子,让他在我眼里已然成为一个“老头”。

    ⑧很多年过去了,跌宕起伏的生活早早把外公磨成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小老头,却并没有把忧愁种植到外婆的脸上。外婆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眼睛依旧大,只是眼角布满鱼尾纹,蛋脸也已松弛。凑近了,隐隐可闻到雪花膏的香气,刚烫过的短鬟发里夹杂着几丝霜白。这让她的美,竟带了些许克制与深沉。

    ⑨大约就是从那时起,我便确信了外婆之于我有特殊的“美”的感觉。长大后,每遇需要送外婆礼物的日子,我都会挑选粉底、口红、面霜之类,她亦总是欢喜地接纳。在家族聚会的日子里,外婆常略施粉黛、浅笑清悦。偶尔,在我的鼓动下,她还会哼起那些老歌老调,声音自是已难婉转,脸上的表情却还是真挚与欢喜的――眼睛不再是玲珑的大,眼皮有些耷拉,目光却是醺然的,一副美人陶醉的样子。

    ⑩外婆于92岁高寿去世,____。

(选自《读者》2023年16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姑妈的书

【依】安德烈·马卡罗夫

①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②“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③“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④“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浙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⑤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初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⑥“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⑦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⑧“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⑨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⑩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⑪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⑫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安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⑬“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⑭“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由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⑮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⑯“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⑰“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⑱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要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⑲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⑳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