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中国珠算

    ①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精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②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珠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到了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l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l,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的确切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l珠;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下5珠,除此之外,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③最常见的传统算盘,为上2珠,下5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l0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并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④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失约春秋战国时就已在筹算中应用了。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后来渐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添注了32句新口诀。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其中也有“撞归口决”。就这样,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到了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域。

    ⑤这些努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借助珠算盘这个简单的工具,算术这门本来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在大众中迅速而空前地普及开来。计算,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了。现在,只要能背下珠算法口诀并辅以一定时日的拔球练习.即便是不懂算术原理的粗汉,照样也能完成加减甚至乘除等复杂的日常计算。

    ⑥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盔民问,常会听到“金算盘”  “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⑦简简单单一副算盘,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王渝生,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珠算?请简要回答。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大约”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文章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轻放

安宁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堵车经济学

刘武导

    ①被堵,几乎是绝大多数居住在大都市的人都要面对的一种现象。“我不在堵车中,就在接近堵车的路上。”这已经不是一句戏言。全城热堵、堵梦空间,绝对都有大片的范儿了。

    ②不用说,堵车肯定是不经济的事情,多花时间不说,还会耽误很多事情,弄糟车主的心情。可以说,因为多出了堵车这么档子事,很多人办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改变。比如,因为堵车,你会将出行时间提前半小时;因为堵车;你会选择躲避早晚车流高峰时段;因为堵车,你可能会放弃某次外出活动;因为堵车,你会考虑将几件事情凑在一起办。

    ③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提出了一种“出行时间预算”理论,他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个小时多一点。而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凯瑟尔·马切蒂进行深入研究后也指出,在汽车出现之前的历史上,人类的通勤时间一直维持在1小时左右。他称之为人的“洞穴本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运动和家庭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④按照古罗马的出行“1小时规则”,专家发现,30分钟行程之后,人们对旅行的满意度开始下降。而堵车,便会大大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

    ⑤如何应对堵车,是如今的有车族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堵车经济学”也应运而生。其实在国外就有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并研究堵车现象,提出了“幽灵堵塞”、“跷跷板效应”、“团体最优化”等理论。不过,我很怀疑这些理论搁在中国能否行得通,比如长期难以解决的京藏高速进京车辆拥堵问题,似乎就不是某种单一理论能够解决得了的。倒是拥堵地段周边的农民把“堵车经济学”原理运用得非常自如,利用这个机会卖给司机们食物和水,小小发了一点“堵车财”。

    ⑥我知道,虽然很多开车的人并不研究“堵车经济学”,但一般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都会盘算如何避开堵车高峰,如何在堵车时放松自己的心情。因为堵车就意味着你必须多付出油钱,多付出精力,多付出时间,甚至呼吸更多的废气,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增加你生活的成本和负担。

    ⑦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广播业在濒临式微的时候,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十有八九的车主会将车内广播频道调在交通台上,随时倾听哪里堵车了,哪里的道路出了事故。

    ⑧美国纽约的自由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开车经济学》,其中绝大多数篇幅写的是堵车问题,用了大量数据和事例来说明人们为解决堵车问题进行的不懈努力。比如他说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了655%。

    ⑨我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堵车问题就像中东和平问题。”如今大都市的人可能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捡钱的机会,但他决不会赶不上堵车,无论他开车或坐车。以前在农村好不容易跑过一辆车,顽皮的孩子会追着车尾巴不放,现在连河北和内蒙古的农民都说:“我可见识了什么叫堵车。”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秋的济南

叶圣陶

    ①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②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③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夜空深邃,月亮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限的秋意。群山越发幽静了。月光满山,月色满怀。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起来。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④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⑤小时候乡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黄的。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是可以亲近的。这山里的月亮,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广寒宫里去。

⑥次日回到市里,泛舟大明湖上。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秋水长天,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别有一种寥落之美。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依依垂下来,参差披拂,在风里蹦跹不已。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同惆啾的鸟鸣交织着,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⑦弃舟登岸,来到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据说,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间,这里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小吃街了。然而,芙蓉泉,她还在吗? 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一个小院的墙根下。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时光如逝水。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 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 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 , 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