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阎连科

    岁月是久远地去了,往事如河流上顺水而下的空荡荡的船只,而少年时的一些事情,则好像船头上突兀站立的找不到主人的鹰。

    我总是主动地去寻找它们,总是能首先看到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醒目地朝我驶来。它是那样破旧,不知道已在人生的路上经过多少次命运的轮回,待我成为它年少的主人时,它轮胎上的牙痕都已被磨平,铃铛上的光亮已经黯淡,锈斑像旧雨布一样在那上面披挂着。车圈上倒还有不少亮光,可闸皮落脚的四个地方,却是四条狠狠擦去亮光的黑环,像车圈上四条永远抽着让它不停歇地转动的鞭子。

    这是哥哥给我买的自行车。将近30年之后,这辆自行车还在转着它的轮子,驮运着我的记忆,从遥远的地方孤零零地朝我驶来,如雨天里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那是二十七八年之前,我16岁,读了高中。学校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学校的四周,一片炊烟。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现在看来似是诗意,然而在那时,却浓缩了一代乡下孩子的学业生涯。所以,每每在上学的路上、在烧饭的围墙下面,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一辆车回家吃饭,我就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羡慕是不消说的,而最重要的,是感到人生与命运的失落。仿佛,有一辆自行车骑着上学,就等于自己进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阶层;仿佛,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个人的标码,是脱离贫穷与少年苦难的标志。

    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了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我从没给家里人说过我对自行车的热求,但我开始自己挣钱存钱。我到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开始不断向父母要上几毛钱说学校要干某事用,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哪怕是世界上最旧最破的自行车。从我家到县城是60里路,坐车要6角钱。为了节约这6角钱,我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朝县城赶去。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的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轮圈被撞得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的32元钱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是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一夜没有睡觉,还居然在深夜偷偷地从床上起来,悄悄地把自行车推到街上,在村头骑了许久许久。

    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生命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我每天骑着它到10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我还骑着它到100多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然而,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景况下,都要敢于把脚抬起来。

    在那几年里,我总是把那辆自行车有锈的地方涂上机油,把有亮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把它收拾得利索舒适,借以抬高、加快自己人生的脚步。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因为家里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2015年《读者》第2期 有删减)

(1)、文中写到:“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就“我”的辛苦而言,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2)、试分析划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句子语言朴实简洁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请自选角度,试作赏析。

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4)、这辆黯淡半旧的邮电蓝的自行车最终的归属是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可为什么从那以后“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5)、这辆自行车俨然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剂良药,抚平“我”人生磨难时的伤口,给“我”以无穷的力量。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一剂良药”?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剂良药”的感悟。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描花的日子

张炜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 , 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⑪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⑫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摘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5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①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②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一颗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④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一百多年后,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⑤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当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她拒绝贿赂画师终致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⑥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最好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⑦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⑧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
        ⑨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给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⑩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阅读钱国宏的《乡土的篱笆》,完成后面小题。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砖石围墙之坚固,没有不锈钢栏杆之雅致,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阅读《坐在童年的矮墙上》,完成下列题。

坐在童年的矮墙上

①那时候的墙真矮啊,矮得我三两下就能踩着墙上的坑洼处爬上去,矮得连母亲都不担心我跌下来,她只是说,你不怕跌得自己腚锤子疼就行。我才不怕呢,那时我身轻如燕,敏捷如猴,咋能掉得下来呢。

②墙是土墙,没有瓦,刚打起来时是有瓦的,但后来猫常在这里散步一是个胖嘟嘟的肥猫,瓦一片片地就被踩下去了。鸡有时也上来,扑闪起翅膀,一使劲就站在墙头上了,大公鸡飞上来的时候多,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上面踱步,有些傲视群雄的样子。墙下的鹅、鸭子唯有羡慕的份儿,只能无奈地沿着墙角溜达。

③但猫和鸡都没有我上来的时候多。那时候,看了电影《少林寺》,梦想着自己也能飞檐走壁,于是土墙就成了我最好的练习场所。

④母亲有时也让我上去,那是要我摘丝瓜或者南瓜,这些瓜们总是调皮,不听话,把瓜结得东一个西一个的,有的还任性地结在墙顶上,母亲够不着,于是我爬墙的本领就用上了。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墙上什么也不做,只是盘着腿坐在那里,抬头看云。和站在院子里看不一样,虽然只是高了那么一点,但看起来云朵真的近了很多。秋天时,我抬头的时候最多。云朵像棉花,在天空堆得一垛一垛的。往村南望去,天上的棉花和岭上的棉花拉起手来了,分不清哪一些是老天爷种的,哪一些是村人们种的。

有时也看村里的屋脊,那些鳞次栉比的屋脊,真的像一条条鱼啊,瓦就是它们的鳞,红瓦的像红鱼,青瓦的像青鱼。春夏时,茂盛的树木汇成绿色的海,这些鱼们便畅游其中。有时,我认为瓦是一张张翻开的书页,读者是那些在上面散步的鸟,它们边散步边读,至于上面写了什么,它们从不告诉我。下雨时,雨水打湿了书页,晴天时,阳光再一页一页地晒干。

⑥坐在墙上的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很慢,慢得就像村西奎山大爷的烟袋,一袋烟吧嗒吧嗒抽起来,总也没有抽完的时候。不像现在,感觉每天的日子总是短斤少两,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了。

⑦有时候爬墙,是为了嘴。墙的那面是张婶家,她家挨着墙有棵枣树,秋天时,树上的红枣就像漫天的星星。站在墙上,正好能够得着最稠密、最甜的枣。张婶家的二丫这时候嘴最甜,总是“哥哥、哥哥”地叫着,央我上去帮她摘枣。于是,我拎着竹篮上墙,摘了最红最大的,先丢进自己嘴里,解了馋再说,这时急得二丫在下面摇着手,一个劲地“哥哥哥哥”。

⑧不吃枣的时候,我就垂着腿坐在墙上,二丫站在墙下,仰着脸望着我。有一次,二丫问我在墙上能看到什么,我说能看到远方城市的高楼。她咯咯地笑,笑完后说她不信,山挡着呢。

⑨山挡着,但没挡住我们走出大山的脚步。我和二丫读书、考学,后来分别在南北两个城市定居下来。很少再见到她了,有一次我回乡时恰好碰到了也回乡的她,寒暄几句后,再也无话。也许,我们之间的话,早已在童年说尽了。矮墙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砖墙。我知道,我和二丫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这道砖墙。

⑩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与童年之间的距离,很近,也很遥远。就像我的一位诗人朋友所说,童年其实并没走远,他在诗里写道:童年就在隔壁,推开门就能过去。可是,上哪儿才能找到这扇门呢?

阅读

年画记忆

任 静

①每当年根儿临近,我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便飞回了黄土高原北部的那个小村庄,流连沉醉在熟悉的老屋里,轻抚墙上的一张张年画。蛰伏于时光深处的温情记忆,像团扇一般打开了。

②我从小喜欢年画,是受母亲的影响。在最初的记忆里,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年画,那是一个扎着朝天髻的小女孩,白里透红的脸蛋,眉清目秀。母亲说我就是她照着那个小女孩的模样生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便一遍遍端详着那张年画,倍感亲切,仿佛望着镜子里的自己。

③母亲喜欢买《连年有鱼》《五谷丰登》《五子夺魁》等喜庆的年画,它们图案简洁,画风古朴而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后来我长大了点儿,识了不少字,父亲开始有意识地买一些经典文学年画,有《三英战吕布》《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红楼梦》《西厢记》……个子矮小的我,常常仰着头沉醉于一幅幅年画中。

④《红楼梦》系列年画中有一幅《老寿星偕众娇娃赏雪芦雪庵》,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贾母、黛玉、探春、宝钗、鸳鸯等。我最爱林黛玉,一袭白色曳地斗篷,将她的姿容衬托得愈加清丽出尘。正是缘于那幅年画,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我也曾痴迷地站在《三英战吕布》的年画前,恳求父亲再给我讲一遍三国故事。有一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年画,一身戎装的梁红玉英姿飒爽,我和二妹都幻想能拥有那样一件大红披风。

⑤后来,我不满足于只盯着自家墙上的年画,而是将视野延伸到隔壁奶奶家、二奶奶和三奶奶家,还有村里更多的庄户人家。奶奶家喜欢张贴门神秦琼敬德、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等充满吉庆色彩的年画。二奶奶和三奶奶家有一帮半大孩子,喜欢张贴颇具时代色彩的电影年画,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青松岭》《小花》。从小年那天开始到过年的那一个星期,我一路挨个儿看过去,几乎能看完全村的年画,其中的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景尽收眼底,令我大开眼界。

⑥贴年画的那一天是我们翘首以盼的,母亲终于允许我将新买的年画一幅幅展开,然后选择哪一幅贴在屋子正中间,哪一幅贴在左边,哪一幅贴在右边。母亲举着画在前边张贴,我端着一大碗糕糊紧跟在后,不时在远处观望贴的位置高了或低了。新买的年画全部贴完后,再选择几幅隔年旧画,贴在容易被烟熏火燎的炉灶上方。仿佛为了犒劳我似的,母亲每次都要把我的“学习优胜者”“三好学生”奖状,挨着年画贴到墙上最为显眼的地方。母亲说,年年贴年画,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祥和。而她贴奖状的样子,似乎比贴年画时更加虔诚。

⑦每次贴完年画,我们家刹那间焕然一新,一孔简陋、黯然无光的窑洞在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年画的映衬下,瞬间变得满室生辉、春意盎然。夕阳西下,待一切收拾妥当,母亲这才像变戏法似的拧开新换上的100 瓦灯泡,平时逼仄拥挤的屋子,瞬间变得宽阔了,亮堂了,仿佛灰头土脸的汉子有了饱满的精气神儿。

⑧贴上新年画的那些日子,母亲很少发脾气,她布满细密皱纹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婉的笑意,看上去也像一幅喜庆祥和的年画。母亲要忙年,一刻不闲地忙进忙出,而我则有了大把时间沉浸在观赏年画的享受中:品读侠义故事,观察画中人物的各种神情,欣赏色彩鲜艳的种种服饰⋯⋯我看了又看,百看不厌,甚至曾举着图画本,拓着年画描摹。

⑨稍年长,母亲便安排我去买年画。说是年画市场,其实就是县城新华书店附近一个简陋的年画摊子,横七竖八拉扯着一些绳子,悬挂着各种年画。在我眼中,这分明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大世界。我一边观赏,一边仔细挑选,买了《八骏图》《梅兰竹菊》《昭君出塞》《听琴》《一丈青生擒王矮虎》……那天,我看得眼花缭乱,竟然忘记了母亲嘱咐我到父亲单位寻他的事。

⑩不知不觉,我已过了耽于幻想的年龄,年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被年画装点的旧日时光。正是

因了它们的存在,人们有了精神的归宿,物资匮乏的日子也变得斑斓、隽永、有滋有味。

⑪新春将至,又想起了那段时光,想起了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贴满年画的墙边,久久仰望。

(选自 2023年 1月 2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