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冬至节历史悠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已有祭神仪式。秦代沿其制,也以冬至为岁首,这就是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南北朝时,民间有拜父母之礼,吃赤豆粥以辟邪之俗。唐宋时,冬至与岁首并重。明清仍承冬至过节习俗,节日期间,有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等习俗。

    冬至节,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饺子、馄饨是冬令佳品。朝鲜族在冬至日必须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前数日,阖家老幼,将糯米粉制成银锭、银圆、荸荠等形。初作时,必先搓小丸,俗称搓丸。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之后,合家分食。”(选自《中华全国风俗志》)北方地区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酸菜,南方地区在冬至后腌鱼腌肉。

【材料二】

    腊八节,又名成道节。中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自从佛教传入后,腊八节才确立了节日具体时间,加入了吃腊八粥的内容。据传,释迦牟尼苦修时,曾饿倒于地,幸得一位牧羊女以大米奶粥喂食,才免于饿死。后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佛门弟子为纪念此事,在腊八这天作佛会,熬粥供佛或施粥贫者;民间也做腊八粥,或阖家聚食,或祀先供佛,或分赠亲友。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扬枝洒浴。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清嘉录》卷十二:“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腊八粥的用料各地有异,但多选用大米、糯米、菱角米、栗子、红豆、红枣、核桃仁、松子等混合制作而成。

【材料三】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年夜饭讲究全家团聚。为此,外出的人纷纷回家过年,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个座位,摆上碗筷,象征他也回家团聚了。吃年夜饭的时间多选择在夜间,取一家团聚不被打扰之意。年夜饭席中一定有酒有鱼,取喜庆吉祥、年年有余之意。人们吃年夜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喝足,即使是平日不许沾酒的小孩,此时也可品尝酒水。中原及北方广大地区还要在除夕吃饺子,在包饺子时,要往其中置钱、糖、枣等,祈求好运。正月初一客人来拜年,主妇先敬茶一杯。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云:“殷勤留坐端元宝,九碟寒肴一暖锅。”注云:“正月饮茶饮酒用元宝杯,谓之端元宝。”元宝杯绘有元宝或钱币图形,以示吉祥发财之意。后来用元宝茶,一般取红枣沿腰切口,四周嵌入瓜仁,冲白糖开水。春节期间待客以元宝茶的风俗也相当普遍,如民国四年刊《汉口小志》:“拜年客来,多留吃元宝茶,或摆果盒以待。”果盒中装有年糕、蜜枣、糖莲子、柿饼等,分别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事事如意。

【材料四】

    元宵节一向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所重视。该日为满月,满月象征团圆、美满。是日,要进行祭天,合家团圆,祈求丰年。《明宫史》记载:“正月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很多人以为元宵又称汤圆,其实不然。从地域来看,元宵的叫法主要在北方,汤圆的叫法多在长江流域以南。做元宵,首先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简而言之,元宵是滚出来的。而汤圆是包出来的,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包进糯米团中。上海的汤圆独具特色,甜汤圆蜜渍香泛,溅齿流甘,甜得不知道什么叫甜了;咸汤圆,肉馅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膏润芳鲜。另有一种鸡肉芥菜的,看似碧玉溶浆,清汤浅摇,袅袅然一种菜根香味暗涌。

(1)、从上面四则材料中,你发现中国的年节食俗有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把年节食俗说得有根据、令人信服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不知道父亲怎么样了。虽然经常和他通电话,但是我却夜夜梦到家乡的那片红土地,夜夜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开电瓶车来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腰弯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傲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留下来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它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一样。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还要让他每天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地“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

    ⑩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⑪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忘不了他的脊背,祈祷着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但是心里始终不能放下。今天,又要到新年了,我还在外面奔波,但是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