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晒太阳有益健康

张健

    ①大量事实证明皮肤癌与阳光有关,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太阳光会减短寿命。关于皮肤癌和阳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仍没有确切的结论。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避光可能会引起超出想象的更多的害处。

    ②即便是最怕晒太阳的人都承认阳光对人体有益。目前,阳光的好处大多归结到维生素D的积累上,晒太阳越多,体内维生素D水平越高就越健康,越不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心肌梗死。维生素D似乎可以降低各种死亡诱因的发生概率,这不禁让大家期待单靠补充一种维生素就能够大幅提高身体健康度。然而,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结果令人沮丧,尽管对骨骼和预防肠癌有好处,但它并不能降低得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维生素D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光照对人体的益处部分和维生素D有关,但并不是全部。

    ③最新研究发现,光照还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一氧化氮结构的简单使得它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被忽略了。事实上,一氧化氮好处很多,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发现就是一氧化氮可以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1996年,有研究发现,皮肤中含有硝酸盐,经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形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入循环系统后,即使量很低,也具有强大的降血压功效。高血压可以导致脑中风和心脏病,这两种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晒晒太阳,就可以让皮肤产生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压,大幅降低死亡率。

    ④光照和一氧化氮之间的关系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在自行车计时赛中,紫外线照射可以帮助赛前服用硝酸补充剂的选手取得更好的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一氧化氮扩张了血管,可以给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现在有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如何利用紫外线照射来降低血压的研究。

    ⑤那么关于阳光带来的皮肤癌风险呢?怎样来权衡阳光的益处和危害呢?25年前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现在看来很有价值,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作为研究对象的3万个瑞典女人,越是喜欢日光浴的人,死亡率越低,晒太阳最多的人死亡率仅是喜欢避光的人的一半。瑞典人死亡原因的3%是因为晒太阳太少,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对4万名斯堪的纳维亚女性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越是喜欢日光浴的人,在15年内的死亡率也越低。

    ⑥皮肤病学领域对阳光的功能仍有疑虑,然而,光照带来的好处却不可小看,光照不仅能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一氧化氮的合成,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其他的好处等待我们去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阳光的重要性,是时候让公众认识到:晒太阳有风险,但是更有好处。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0期,文字有删节)

(1)、文章结尾说“晒太阳有风险,但是更有好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晒太阳的“风险”和“好处”?
(2)、第②段中划线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3)、第⑤段列举了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有什么作用?
(4)、请用文中原理,解释下面的现象。

血压和季节有一定关系,有统计结果表明,英国人的血压在夏天比较低;血压和纬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的血压相对较低。血压与纬度有一定的关系——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的血压相对较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通过“进化”来完成。
      ②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主持,历时十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先用4种化学物质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把山羊支原体内部挖空并剔除其中的遗传物质,然后向里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人造生命。“辛西娅”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③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对此,克雷格·文特尔表示:“当这些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它们将非常脆弱。让它们在实验室里存活一个小时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如果说它们会走出实验室,甚至主宰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④其实,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制造出的一些生命物质,只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还远不是生命。那么,怎样才算是生命?科学家认为生命至少要具备3个特征:第一,生命必须有一个像容器一样的载体,如细胞的细胞膜、人的身体等;第二,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跟环境做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三,生命具有可以被储存和复制的化学指令,这些指令控制着生命活动,并且能复制遗传。
      ⑤不过,科学家们还是宣称他们已经做好创造人造生命的一切准备工作。此项实验一旦取得成功,它将开辟人类生命工程的新纪元。     

                                                                                                                                                                             (本文有删改)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完成下列各题。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5000年——6000年前,中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常出有毒植物中苦为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人类往往是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当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仅与味觉基因也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拿气味独特香菜来说,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他们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揭秘太空授课背后天地通信测控网

邱晨辉

①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内容要从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传回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离不开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②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保证天地通信畅通无阻。

③具体来看,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④为实现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中国电科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⑤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保障天地话音图像高质量传输也是重中之重。

⑥为了给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语音、视频图像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⑦高速通信处理器是天地通信的“利器”之一,它在中国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鹊桥”,使得中国空间站上的图像、话音数据以及其他载荷用户数据,能实时、准确地在这个无形“桥梁”上通过,传送到地球。

⑧在“天宫课堂”的授课中,航天员老师们与地面的学生交流,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研制的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该话音处理器能实现中国空间站舱内、舱间、天地、出舱,以及核心舱和神舟飞船之间的音频通话,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秒以内。

⑨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融合了低码速率和高保真两大音频通话核心需求。与9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保证话音不失真的前提下,音频压缩程度提升了4倍,压缩方式扩展到5种,容量上实现了29路话音数据实时处理,既可以构建一对一的私聊环境,又能随心所欲地建立群聊。

⑩以往,由于技术所限,天地通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而今,中国空间站和地面的通信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高速公路,图像、话音数据都是这条路上的车辆。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文本二:

“天宫课堂”为少年播散梦想种子

张继

①“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旨在传播科普知识,点燃梦想激情,激发爱国情怀。

②“天宫课堂”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从“天宫课堂”第一课,到第二课,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一种精心安排,都极具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通过场景展示与实验演示,让广大青少年观察到各种实验中神奇现象,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开启他们心中那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从第一课的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实验,到第二课的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通过演示与讲解,增强了广大青少年自身的科普知识,提升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③“天宫课堂”激励青少年追梦逐梦前行。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从载人航天到奔月探火,从无人飞船到中国空间站,“神舟”“天和”“天问”“嫦娥”“夸父”,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每一步,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深空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国人挑战未知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航天梦。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通过持续开展的“天宫课堂”,就是要让更多青少年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空间科学知识,激发他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④“天宫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开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由我们自己的航天员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课,并开展天地通话,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宫课堂”本身就极具激励性和自豪感。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这是一种庆幸和幸福,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幸聆听一堂堂“天宫课堂”,亲自体验和交流各种实验,这是一堂爱国主义公开课。爱国种子悄然播散心间,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广大青少年要珍惜美好时光,把握时代机遇,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无论是在探索太空的梦想中,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去写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摘自《四川在线·天府评论》,有删减)

研学火爆出圈,对于研学旅行,同学们众说纷纭。小深同学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各题。
​    
【材料三】

研学的种种乱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诸多困扰,近年来,教育部门逐渐引导研学回归教育的本真。

一个好的研学旅行产品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注意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环境。要从启程的一刻开始,便引导学生在交通安全、住宿及餐桌礼仪、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操,由此培养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是要有明确的主题。从研学旅行的整体目标开始,到每个活动、每个课程资源点的讲述,都要有确定、落地的方向,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更要让他们理解活动的意义,学会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联系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

三要有课程实施计划。研学区别于旅游的最根本特点之一,就在于将资源点的参观、讲解、体验、总结等环节课程化,要有导入,课程目标、达成方式的设计。

第四,项目实施要有亮点,有趣味性,在实操过程中要挖掘资源点的亮点和特殊性,要注意与学生常识的衔接与比较,要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强代入感与趣味性。

最后,要设计特殊情境,增强冲击力,使内容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让“研学游真正成为“研学优 , 使得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节选自陈晓、余冰玥等《怎样分辨研学机构是否靠谱》,《中国青年报》2023年08月02日,有删改)
【材料四】

“修建故宫所用的石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

“为什么当时的建筑主料是木头而不是石头?

“为什么故宫里会有鹿?除了鹿,故宫里还有别的动物吗?

早在研学出发前,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就通过建筑先导课和主题阅读先导课对研学的内容提前做了准备。因此,学生们会带着问题启程。

“从小就对搭建充满热情的我,曾一次次惊叹于视频中那些伟大建筑的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雕梁画栋的颐和园,气势恢宏的鸟巢……这次,我终于有了近距离感受这些建筑之美的机会。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的周浩天就和同学们来到北京,开启了他们的研学之旅。

研学,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2017年寒假开展研学活动至今,该校学生的研学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丝绸之路、故宫博物院、茶马古道、东江水系…甚至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开展STEM课程学习。

研学不同于单纯游玩,是主动探究的过程,研学是以“研为重点,以“学为目的,以“行为方式的活动,比单纯游玩有更立体的学习目标、更丰盈的活动内容和更适切的研学规划。研学课程与统整项目课程的深度联结,也是学生把知识“放回真实世界的“助推器生活即教材,世界即课堂。研学活动从有限的课堂和学校时空延伸到教育的全时空、全过程。在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交流与沟通,试着合作和互相帮助,增强创新和创造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提升文化理解能力,这正是国际上公认的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更重要的是,以脚步丈量对祖国的担当与责任,用体察形成对世界的了解与包容。

    (节选自靳晓燕《研学:在探索中获得学的乐趣》,《光明日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善于写文章的“大手笔”,无不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不仅实字(即实词),虚字亦然。这种笔法有两条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活。所谓“活”,是指下笔用字,要把所写的对象写活,给人以墨浪翻腾、文笔飞动之感。例如: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鲁迅《社戏》)   例 1 用一“翼”字,写出了醉翁亭亭檐翘起之形,犹如飞鸟之翅翼,凌空欲飞,给人飘然欲仙之感,如在眼前,可谓妙绝。例 2 用一“蹲”字,就把石羊写活了。第二,要新。清代孙麟趾说:“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焉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例如: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此例是司马迁写窦皇后与其失散的弟弟重逢时,皇后悲哀,而侍从左右“助哀”,这一“助”字用得新奇不俗。常有“助兴”之说,“助哀”却很少见。一个“助” 字写出了窦皇后的权势,同时也写出了侍从左右可鄙而又可笑的奴才相,他们并无窦皇后的悲欢离合之情,却要强作有此情而“助哀”,幽默讽刺的喜剧情调,流于笔端。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 “每一个字都恰如其分,用少数字就可以表达出别人必须用许多字来表达的思想。”他们的话有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反复推敲,使每个字“都恰如其分”,都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

材料二

用一个能表达主旨的字为骨架,使文章独立成篇的笔法,叫“一字立骨法”。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以“孝”字立骨,通篇写为奉养祖母不能应召、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____;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毒”字立骨,通篇写苛捐杂税对老百姓的毒害比蛇毒厉害得多;唐弢的《同志的信任》以“信”字立骨,通篇写方志敏信任鲁迅而鲁迅不辜负他的信任……“一字立骨法”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立骨之字必是主旨,但不一定与题目相合,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德”字立骨,并非以“陋”字立骨。又如“反面立骨”,例如黄庭坚的《书嵇叔夜诗与侄榎》,以“俗”字立骨,文中却处处写嵇康诗“不俗”。

图 1  《答谢中书书》思维导图

材料三

有一种笔法,是在文章关键的地方,安放经过锤炼的警句,使文章精警动人,达到“立片言而居要”的效果。例如: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种笔法,从修辞的角度看,也是一种辞格,“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很多佳作中都有这样的警策之笔,语句简练,含义深刻,能够时刻给予我们激励和提醒,实是浓缩的精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