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普陀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①。其故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将按②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③。”章曰:“今日苏孺文④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黯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刺史:“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②按:追究。③青天:形容公正无私。④孺文:苏章的名。

(1)、解释文中的划线词。

其故人清河太守

(2)、翻译划线句。

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

(3)、对文中太守先“喜”后“默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守“喜”的是终能与多年的老朋友相见很高兴。 B、太守“喜”的是苏章可能会念及旧情,网开一面。 C、听了苏章讲的“私恩”与“公法”,感到无地自容。 D、太守明白自己不可能得以侥幸,终还是难逃法网。
(4)、苏章为后世官员做出了怎样的榜样?
举一反三
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③石、怪木、奇卉、美箭④,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⑥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①渴:潭名,指袁家渴。②泓:水深的样子。③诡:奇异。④箭:小竹。⑤庥:同“休”(xiū),树荫。⑥韵:和谐悦耳的声音。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幕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逝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援,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拈。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予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曾巩《醒心亭记》节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