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的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融汇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下列事件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义和团运动

④预备立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四: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