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种雅量叫容人

    ①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我们立身处事需有容人的雅量。

    ②容人要有用人之长的慧眼。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网罗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一统天下,原因何在?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人之长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容人之长的典范:徐庶推荐诸葛亮,而诸葛亮推荐庞统;徐特立将教育部长之职让给瞿秋白,自己甘当他的手下;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则推荐当时并不出名的肖邦.

    ③容人要有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般来看,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任命嗜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诫他,此人嗜酒贪杯,恐难担大任。林肯却不以为然。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在诸将领中,唯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事实证明格兰特的受命正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林肯在用人时能够扬人之长、谅人之短,颇受后人称颂。然而谅人之短并不是无原则的,所谓能容忍的“短”,必须是小节,是不影响大局的。如果是涉及根本原则、妨碍大局的短处,就不能谅解了。

    ④ 容人要有忘人之过的气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宽容有过错的人,激励他改过自新,他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一心一意作贡献。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力排众议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成的不足六万人的队伍,一个月内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我们要公正看待,不以偏盖全,不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

    ⑤容人要有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竟连声称赞道:“陈琳的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人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陈琳深为曹操的宽宏大量所感动,竭尽全力辅佐曹操,使曹操颇为受益。

    ⑥“良匠无弃木,明主无弃士”。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 .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容人的雅量,谦虚待人、谦和处事、谦恭自居,何愁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何愁世界不变得更加美好?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探究第③段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3)、请为第5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4)、简要分析文中第⑥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妥协是一种艺术
        ①“妥协”一词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场合都是以贬义的形式出现的。通常人们把其当作软弱可欺、无立场、无原则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它的误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将其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②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解决繁琐细微的家之小事,还是处理错综复杂的国之大事,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妥协手段,不仅能收获成功、分享快乐,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处世态度。
        ③妥协是一种生活艺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相互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能够缓解紧张气氛,避免无端消耗,而错误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则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可见,成功地运用妥协的手段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条佳径。家庭生活中繁杂琐事很多,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所难免,以相互体谅的方式看待之、处理之,则心情和畅、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妥协,则心情不畅、家庭不睦、生活不美。妥协其实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如:                           。
        ④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难免会有分歧或摩擦。一味地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只会造成相互的隔阂与矛盾;科学巧妙地运用妥协是使己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招妙棋。一则广为流传的美谈是: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双边谈判几乎再次面临破裂的最困难时刻,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马,力挽狂澜,一举促成中美最终达成协议。朱总理把最棘手的七个问题找了出来亲自与美方谈。谈判刚开始,朱总理就把七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作了让步。接着把七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拿出来,又作了让步。然后,总理对美方谈判代表说,涉及的七个问题我已经有两个作了让步了,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美国代表对总理亲自出面参与谈判感到愕然,他们经过商量,终于同意与中方达成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协议。最后,大家回头思考整个谈判过程才发觉,相对而言,最后五个问题才是关键,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妥协使中国成为这次谈判的最大赢家。
        ⑤妥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与积极介入、强势主导相比,妥协超然于局外,脱俗于世风,它讲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它放弃的是部分物质上的享受,收获的却是精神上的满足。与畏强惧霸、步步退缩相较,妥协展现的是一种柔性的坚持,追求的是一种坚韧、无畏之美,它的美在于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是一种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坚守。
        ⑥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我们会发现不仅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快乐,甚至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谊。
        ⑦当然,妥协不是不讲原则。一味无原则地让步,不是妥协,是懦弱、是倒退。妥协不是“只栽花不栽刺”,不是做“好好先生”,以放弃原则、牺牲大局来换取表面的一团和气、肤浅的人际和谐。如若如此,妥协最终将失去其原先的意义,甚至走向事情的反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特色小镇中留住乡愁

韩林飞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正是对这样一个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城镇化、保留人们的乡愁给出的答案。

    过去机械外扩式的城镇化品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城镇化理应转向品质提升、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之路。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镇环境之中,实现了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特色小镇不必像大城市那样追求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

    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赋予城镇化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人情冷漠、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未来,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不仅会照亮我国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将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条乡情小路。

(《人民日报》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阅读议论文《莫远离“深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回归简单

徐翀

    ①著名作家冰心说:“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世界原本简单,但许多人为制造的因素使之变得复杂起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不惜尔虞我诈、相互精心算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互相防备、对人心生疑窦。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被烦恼所缠绕,就会存在不快乐的阴影。而要想走出这怪圈的生活,就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②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人一旦拘泥于复杂,往往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为名利权势所惑,为金钱美色所扰,为人际关系所困。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由于城府太深、欲望太高,太在意仕途上的荣辱得失、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太在意对世俗的迎合,太用心于机巧的运用……若能把这些看淡、看透,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呢?

③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选择简单,意味着清贫、单纯、透明与纯真。据报载,二战期间,科学家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万美元聘请他,他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有人大惑不解,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直到生病住院,他还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正是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是简单的,所以才成就了累累硕果。

    ④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这种甘于清贫的精神就是贫而不贱,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反之,过分追求享受,往往会带来精神空虚。

    ⑤简单做人,要淡泊名利,本真本色。生活是一部自导自演的戏剧,你理智处事就是喜剧,意气用事就是悲剧。所以,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老实做事、轻松做人,不戴面具、表里如一。

    ⑥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多为别人办好事,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这样,你心里就会多一层阳光,脸上就会多一缕春风。

    ⑦简单是一种美,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简单做人,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因为简单,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形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当做一种享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如何微信

姜赟

    ①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②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③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⑤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⑥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⑦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⑧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