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内蒙古满洲里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yì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qí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要求书写整洁、工整、美观

在广mào的高原上,一颗直挺秀qí的树,直向蓝天,虬枝旁yì斜出,造型奇异,叫人叹为观止,让本已恹恹欲睡而带倦dài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2)、作者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其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有哪两点?
(4)、品读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5)、作者以楠木衬托白杨树,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己,是懂你的那个人

    《增广贤文》中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是的,茫茫人海里,能够遇见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够走进心里的人,少之又少。生活的繁杂,总会负累,便希望能有一个懂得的人,诉说心里的不易,分享生命里的悲喜,人与人相处,偶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和误解,就需要一个懂得的人来倾诉心声。

    知己,一定是最懂你的那个人。因为懂得,所以包容,因为相知,所以疼惜,懂你的人,知道你的伪装和坚持,能看到你笑容背后的不容易。懂是心疼,是惦记,懂你的人不需要太多,一个就够了。

    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亦舒说,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无论你风光或落寞都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

    知己,是永恒的情,一个人的路途,风风雨雨,多么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失望的时候微笑着鼓励,哪怕一个相同的眼神,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总有那么一刻想找个人倾诉,话到嘴边又止住,总有那么一时,脑海里浮现了很多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的人,生命有些人不是来得太晚,就是来得太早了,人生没有那么多刚刚好。

    我再怎样,努力也走不到你心里,你再怎么样完美,也不是我要等的人,越来越觉得朋友再多,不如知己一人。

    人生这趟烈车,总有人上车,总有人离开,让人无从把握,慢慢地才感觉到,那个一直在心里陪伴的人有多重要。

    总有一个懂你的人,会走进你的生活,出现在你未来的每一天,如果你还没有遇到,就请等待,如若遇见,请珍惜。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的时光很快,快得跟不上岁月的节奏,行色匆匆的生活,人与人之间都学会了伪装,可再坚强的人,也是需要温暖和关怀的。

    一句懂得,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融化内心的冰霜,一句,累了吧!会让心瞬间变得柔软,话不多,贴心最暖,知己,相互吸引,相互体谅,你若懂得,便在心上。

    花懂春的明媚,风懂云的飘逸,知己,是灵魂的相依,自有一份默契,安静,无所求,心灵的相通,胜过千言万语

    有的时候,听一首喜欢的歌,遇到快乐的事,就想找一个人一起分享。人生能遇到一个心趣相投的人有多重要,再好的风景,没有人一起欣赏,也会觉得遗憾,历尽千帆越发觉得,生命中若能遇到一个懂你的知己是莫大的幸福。

记叙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青青榆钱儿

刘琪瑞

    ①老家的村头有一片老榆树林,每年阳春三月,榆树的枝杈上便绽满一串串青青的榆钱儿,在春光里在微雨中鲜亮亮的,诱引得孩子们哧溜溜爬上去,捋下两把来打牙祭。那鲜爽爽、清甜甜的味道,是家乡难忘的记忆,也是儿时永恒的回忆。

    ②童谣唱道:“榆钱儿、榆钱儿,吃了榆钱儿,家家都有余钱儿。”一方面,榆钱儿名好听好记,朗朗上口,是讨吉利的词;另一方面,榆钱儿看起来圆圆亮亮的,酷似串起来的一枚枚小铜钱,故而得名。其实,榆钱儿在古代文人笔下还有一个名字——“榆荚”。《本草纲目》记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路遇卖酒翁,于是赋诗调侃:“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明代散曲家金銮则在诗里诙谐地写道:“又不癫,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可见,古人对小小榆钱儿也是爱惜有加。

    ③榆钱儿在农家是讨人喜爱的鲜物。早年遇到灾荒,青黄不接之际,榆钱儿就是救灾饭、救急饭,榆钱儿、榆叶甚至榆树皮不知救过多少人的命。而今,榆钱儿成了庄户人家的保健养生美食,吃法多种多样,除了生吃、凉拌,还可以做成浓稠晶亮的榆钱粥和黏滑清甜的榆钱窝头。我家老母亲最擅长的是榆钱煎饼——将榆钱儿裹上少许豆面、玉米面,再撒点葱姜盐用来煎鸡蛋,那甜软、滑爽、糯香的味道,至今想起来仍口齿生津。

    ④榆钱儿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烟酸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还是一味中药,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的功效,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等症。民间曾有用榆钱儿医病的小偏方。每到榆钱儿绽发之时,母亲就采摘下新鲜的榆钱儿,加上山槐根(苦参)榨汁,掺入烧酒密封于小泥坛,三五天之后用以擦洗小孩子脸上的桃花癣,既解毒杀菌,又消肿止痒。为此,每年她都会精心收藏一些,待生手足癣和体股癣的人家来寻了去,涂抹个几次,都说效果好。

    ⑤记得有一年,县里要修路。“架桥修路,功德无量”,按说这是件大好事,可规划设计的公路刚好要穿过老家村头的那片榆树林,需要砍掉不少老榆树。于是,村里炸开了锅。茶余饭后,乡亲们这一堆那一伙,议论的都是这桩大事。其中,反对最激烈的要数杠子大伯,他气得山羊胡子一撅一撅的:“这片榆树林曾救过全村人的命,咱可不能忘了本。谁要敢毁了这片林,除非从俺身上碾过去。”

    ⑥这事儿反映到上面,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专门聘请林业专家和文史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了一番,又开了几次规划论证会。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遗存,最后县里拍了板:道路改线,绕开那片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榆树林。消息传来,乡亲们欢呼雀跃,杠子大伯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⑦如今,那数十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榆树依然伫立在村头,每到春天,挂满一串串青青的榆钱儿,引来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只是不知是否还有顽皮如我的娃娃爬上去捋榆钱儿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⑪“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⑫“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⑬“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⑭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⑮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⑯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⑰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⑱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