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某中学七年级(2)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材料一体现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一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3)、材料三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举一反三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众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思想智慧】

材料一   道德教育体现先贤智慧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老子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够相互转化,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老子两位思想家的主张。

【器物鉴赏】

材料二   青铜器物蕴含工匠精神

①: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这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②: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根据材料二的图文信息,写出①②处的青铜器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

【建筑魅力】

材料三   建筑工程承载历史价值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人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3)结合所学指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历史人物。依据材料三,说说这项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