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防空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

    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G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不采取武力措施。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G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通常采用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迫降。

    自1950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国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

    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正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50公里。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4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8电子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1)、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 B、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或闯入“防空识别区”。 C、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 D、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G波道广播同事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 B、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 C、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跟踪飞行进行监视。 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迫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防空识别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 B、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 C、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的防空识别区重叠。 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土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后者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都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若干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解发明就是理解未来

    教育神圣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由于教育,人类个体可以分享漫长岁月里人类整体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总是以过去的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知识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前人探索与创造的成果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受到当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的制约,当它们成书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成就无法纳入其中。当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它们的时候,世界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未来需求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知识只能帮助人们重复过去的道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创造力才能使知识活化,为知识赋予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新知识不是演绎出来的,它是创造的产物。实际问题从来不会重复,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创造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气质,它令世界充满生机,飘荡着诗意。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是人类内心深层的欲望和动力。发明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激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因素使他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然而,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发明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因为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明的因素:

    模仿容易,发明困难。因循人类活动的最小阻力原则,许多人乐意选择模仿;

    发明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没人享用。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几乎所有的先进的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还未及完善工艺和配套技术。由于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的发明经常被拒之门外。发明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参与,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过分关注继承,不重视培育驾驭知识的能力。

    新技术发明的出现仰仗科学、依赖教育,然而更需要文化,需要鼓励探索、呵护发明的创新文化。如果把新技术发明比作美丽的红苹果,科学是长出红苹果的树,教育是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和肥料,文化则是看不见的地下水、合适的温度和阳光。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雨如磬九十载,沙场点兵朱日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沙场阅兵”不仅给人们带来迥然不同于城市阅兵的视觉体验,更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沙场阅兵”丰富了阅兵活动的重大主题。这次“沙场阅兵”以回顾建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维护核心、彰显辉煌成就为主题,更加突出军队特色。“沙场阅兵”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十六次大阅兵,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大阅兵,也是第二次在非国庆是举行的大阅兵。更是我军首次组织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当然也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进行的阅兵,还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后的首次阅兵。可以说,这次“沙场阅兵”,是对阅兵活动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沙场阅兵”展示了改革强军的丰硕成果。军队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强军,为了“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而这次野战化条件下的阅兵,按照新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参阅兵力和受阅序列,集中体现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特点,也充分展示了我军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的新阵容、新变化、新气象,展示了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面貌、新动力、新发展。可以说,“沙场阅兵”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是对“脖子以下”改革逐步深入的检阅。阅兵活动的成功举行,充分证明改革必成、强军可期,让官兵投身强军兴军的信心干劲更足了。

    “沙场阅兵”彰显了十分强烈的实战色彩。这次阅兵依托参加实战化训练的部队组织实施,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以征尘未洗、连续作战的战斗姿态接受检阅。受阅官兵全部来自作战部队,指挥员和战斗员本色登场,展露实战本领。阅兵现场,从领导人到普通士兵都着野战军服,不搞群众性观摩。参阅官兵就位的方式也不是以往的踢正步,而是采用跑步的方式。阅兵保障按照实战化要求组织,所有装备不作装饰。空中突击梯队着陆后的集结机动,完全是实战化。整个阅兵,一切以战场为背景,一切以战时为标准,一切以打赢为目的。

(摘编自唐守伦《“沙场阅兵”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2017年7月30日央视网)

材料二:

记者:为什么要在建军90周年组织阅兵?

任国强:在重大纪念日组织阅兵活动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这次阅兵展示全军部队新形势下戮力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记者:此次阅兵在组织指挥上有哪些新的特点?

任国强:这次阅兵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对受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是新体制下战区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阅兵按照新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参阅兵力和受阅序列,重在反映现代新型军兵种力量鲜明特色、体现信息化联合作战编成及运用方式,展示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的新重塑。

记者:请介绍一下参加这次阅兵的部队和装备情况?

任国强:参加这次阅兵的共有45个方(梯)队。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受阅官兵1.2万人,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和新质战斗力,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阅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近一半为首次参阅。

(搞编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就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答记者问》2017年7月30日国防部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