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                    冽:寒冷 B、悄怆幽                    邃:深 C、西南域                    绝:阻断,与世隔绝 D、时人之                    义:正义
(2)、下面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卷石底出                       请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B、游者相乐                     未复有能其奇者 C、记之而去                       出私钱赎之 D、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京师         尝射家圃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吾与刘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4)、从甲文中,你感受到柳宗元怎样的情感?从乙文中,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举一反三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对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

       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他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全球到处跑。

2000年,刘嘉麒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时发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大家惊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还未喷发,躲过了一劫。

曾有人问他:“您都去过哪儿啊?”

这位白发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过来问,问我没去过哪儿。”

前不久,他还去了趟四川甘孜。他扬了扬眉,笑得风轻云淡,说:“那里才海拔4000多米……”

但野外考察也有“丢人现眼”的时候,他说,有时走着走着,鞋底掉了,没有鞋换,只能找根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继续走,很是狼狈。不过也无可奈何,登山路难走,鞋坏是常有的事。

刘嘉麒的路,就是这样凭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的。

他是个苦孩子。老家在辽宁山区,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在“家门口”打的。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听枪声,看冲锋。1949年年初家乡解放了,他到村外去上学,第一堂课学的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

一年后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刘嘉麒面临失学。幸好,学校免除了学费,让他继续读书,所以刘嘉麒由衷地说:“感恩新中国,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考上大学,遭逢三年自然灾害,但他依旧没有停止学习。再之后,37岁的他决定“往北京闯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而后,他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但地球太大,宇宙太大,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原则: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采访时,刘嘉麒眸光一闪,眼神坚毅,又镇定自若,说:“这就像练赛车,我前面不能有别的车,看见车我就想超它。”

火山活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体行星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中国没有火山。

刘嘉麒用足迹改变了这种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仑山,查明当地火山曾于1951年喷发,写下中国大陆最新一次火山喷发的记录,并将这座火山定名为阿什火山。他还走过了中国几乎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区。他著有《中国火山》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火山的分布和状态。

在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的60多年里,他遍访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极、两征南极。

回忆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晕船的情景,老爷子风趣地说:“就差肠子没吐出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他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能考进中国科学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才。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入学,他都要与他们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制订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