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枣儿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对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

       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1)、男孩一开始谈到自己的父亲时吞吞吐吐,把这些表达吞吞吐吐的词句找出来,并分析为什么吞吞吐吐,男孩的愿望是怎样的?

(2)、老人为什么愿意把男孩留下来?

(3)、剧中有这样两个地方是简单的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举一反三
                                                                                                     工头黑三
        靠一位老乡的帮助,我才被带到山中工地。工地上二十几号人,从山中挖掘高岭土,挑进一卡车。老乡指着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小声对我说:“他是工头黑三。”“他也劳动?”工头黑三挑着担子走过来,这是一位满脸胡茬的40多岁的男人。老乡怯怯地眼他打招呼。他没有停下,盯我一眼,卸土回程,抹把汗,边走边说:“现在干,还是下午再来?”老乡说是计担工资。我立即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工地上生龙活虎的工友,下了工就像打了败仗的兵,无精打采。我提着只有几件衣服、几本书的行李,走在他们的后面。不超过10斤的行李,却觉得沉重。一只大手接过行李,是工头黑三。我说:“谢谢。”他连哼也没哼一声。良久,他才问我是否吃得消。我说我经常帮家里挑稻谷,干得来。
工棚设在山坳里,两间草棚,住着二十五人,还有包工头黑三。
       饭菜端出来,工友们又恢复了生气,你争我夺,狼吞虎咽。工头黑三蹲在我身边,说:“吃得下,才做得来。”我加快嚼食速度,可是,食物总在嘴里打转,咽不下去。家里、学校的伙食没有这里好,大概是劳动强度大,我没有胃口,只吃了一碗饭。
       休息半个钟头左右,又要出工。七月天,骄阳当空,没有一丝风,路边的草木蔫了似的。天气闷热,人喘气都困难。在高岭土的地方已被挖了好大一个坑,像火坑。下午轮到工头黑三把锄,他力气大,两锄就是一畚箕。挑担的队伍一个紧跟一个.干了两个钟头左右,我的肩膀开始红肿,挑起担子钻心地疼,双脚打颤。特别是踩上颤悠悠的木板上卡车的那段坡路,双脚颤得厉害。背后催促的声音越来越多,之后是怨言。我咬着牙。
工头闷声闷气地说:“要是累了,就休息一会儿。”
         我说:“不!”
        他也不再多说,一锄下去,盛满半个畚箕。我心里祈求,就此打住。他依然又是一锄。不幸的事终于发生。我暗中使劲,以冲刺的姿态踏上木板还不到几步,双脚一软,连人带土摔下来。等我醒来,发现有一双粗糙的手贴在我的额头上。睁开眼一看,是工头里三,他吁口气,收回手,走出工棚。山区的傍晚清爽许多。工友在棚外谈农事,谈城里事。我撑起散架似的身子,拉亮电灯,背朝他们看书。只着一会儿,电灯“啪”地被拉熄。我回转头,是工头黑三。我以为他不晓得我在看书,又拉亮电灯。工头黑三走过来,黑着脸,盯着我。我赶紧合上书,他走出去,灯又给熄了。
        老乡拉我出去,告诉我工头黑三不让人在工地上看书,看到他侄儿看书也给撕个稀巴烂。
        老乡说:“这里的电费贵。”
        第二天中午,我想利用半小时看会儿书,书却不见了。一问,才知道是工头黑三的侄子拿去做引火材料。他管我们的伙食。我愤怒地揪住他的衣领,反被他一掀,趔趄地倒在闻声而至的工头黑三怀里。他扶稳我,左右开弓给侄儿几巴掌。我只有痛惜流泪的份儿。“什么书”工头黑三问。
     “是去年高考复习提纲。”
        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强力劳动,连续干了一个多月,因为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我们才休息两天。
     雨过天晴。开工前工头黑三嘱咐大家要小心,当心塌方。他告诉我们手脚麻利点,装满一车就收工。他第一次没有参加劳动,警惕地在工地上巡视。他只注意工人们劳动的地方,忽视了自己所站位置的危险,一块石头滚下来,他负了重伤。
      在匡院里,工头黑三将一大捆崭新的书递到我面前,说:“我托人为你买了书,就是你要的高考复习书,假期要过去了,你回去读书吧。暑假赚的钱,够你一年用的。在工地上,我不是难为你,干重活又看书,会累死的。”他闭上眼,我流下泪。
     第二年,我考上一所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想报答报答工头黑三,但怎么也找不到……

蚂蚁的本领
①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 使用童工, 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 供它们的真菌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 的本领远不止于此。
‚ ②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孙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 狂风暴雨,在树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 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ƒ③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 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 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 思想, 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______、 ______、 ______,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 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 蚁丘。 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 各种设施齐备, 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 6 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 300 层的摩天大厦。 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 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④据考证,蚂蚁早在 5000 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 的转变。现在地球上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 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 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 66 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 终于扑灭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 40 秒钟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⑤蚂蚁,这种有着 8000 万年历史的“资深”家伙,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马戏团
      ①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售票口之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有8个在12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举止很乖巧。排队时,他们两个两个成一排,手牵手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看小丑、大象,今晚肯定是这些孩子们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②他们的父亲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个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你真像个佩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③卖票的女郎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④售票员开出了价格。
      ⑤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⑥售票员又报一次价格。
      ⑦这人的钱显然不够。
      ⑧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⑨我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富有!),他又蹲下来,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⑩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看着我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父亲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发抖,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⑪父亲和我回头跳上我们的车回家,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但我们也没有徒劳而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0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下大了,许多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肯定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备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就起床了,等他把早饭做好,天空居然飘走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中的书本,转向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就像一个陌生的孩子 , 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⑪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⑫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⑬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⑭远处传来了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大年的“共和国之恋”

杨舒  鲍盛华

    2016年11月19日晚上8点多,黄大年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问道:“谁还记得我们在校庆70周年晚会时合唱的那首歌叫啥名字?一天一夜没睡了,刚吃完一顿饭,就想听‘她’。”

    这首黄大年念念不忘的歌曲正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讴歌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知识分子的专题片主题曲——《共和国之恋》,歌词写道: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熟悉黄大年的人都说,这几乎就是他的心声。

    2004年3月20日晚,时任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的黄大年正在大西洋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可能见不着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咱们马上回去!”2009年年底,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坚决地对妻子说。

如此决绝的态度源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刘财不知道,这一封邮件让黄大年心潮澎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我学好国外的先进技术,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

    妻子知道,是时候了。于是,她在痛哭中卖掉了诊所。黄大年将这一次离开形容为“落荒而逃”,“诊所的药堆满了车库,车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和妻子走下飞机,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6天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订全职教授合同。

    他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在各国人才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我也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

    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回来?

    黄大年总是说:“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更有价值,更能实现报国梦想。”

    2017年元旦的头天晚上,已经躺在病床上的黄大年请求护士长谷玥帮他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视频录下,拷贝在笔记本电脑上,在学生和护士的帮助下,他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在微信群里留下了这样的留言——“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我真的好高兴,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

    7天之后,这颗时刻为祖国而跳动的心脏永远地停了下来,就像黄大年喜欢的歌里唱的那样——“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光明日报》2017年07月18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