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成都专版调考A+B语文五上 A 卷专项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国航天新闻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之后,中国空间站最终形成三舱三船构型,即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三船”。

材料三: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这是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的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材料四:北京时间 2022 年12 月 4 日 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太空执行任务183天后,“最忙出差三人组”的陈冬、刘洋、蔡旭哲于21时01分安全顺利出舱。

(1)、仔细阅读上面的材料,填空。

①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地点)点火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地点)成功着陆。

②神舟十五号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成功后,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中国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模式。

(2)、根据材料内容,将下面表格的信息补充完整。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发射升空

返回着陆

(3)、春节来临,万家团聚,中国航天员乘组依然驻留在遥远的中国空间站,请你写下心里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并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

①我的心里话:

②美好的祝福:

举一反三
听家乡故事

【材料一】蛮话的由来

①在炎亭的海外,有个地方叫南高山。南高山的海底有条白蛇精,在它的北面有个地方叫北高尾,北高尾的海底有条泥鳅精。这两个妖怪专门残害百姓。从南边开来的船,经过这里,就被白蛇精所害;从北边开来的船,经过这里,就被泥鳅精所害。做生意的谁也不敢经过这里,当地的渔民谁也不敢出海打鱼。

②后来,仁宗皇帝出了一道圣旨,命令杨家将出兵到炎亭收妖。杨老令婆接来圣旨,就带着杨文广来到了炎亭,在附近的一座山顶扎落营寨。杨文广在山顶筑起了瞭望台,每日观察海上的动静。果真,经过这里的渔船、商船都被妖精所害。杨文广经过七天的观察,就开始行动了。

③谁晓得这事早就被两个妖精知道了,原来,它俩早就派了两个小妖,用了妖法,专门在收听杨文广的计谋。杨文广用福建话安排的计划,被它收着了,用官话安排的计谋,也被它收着了。就这样,杨文广来了一个多月,一点也对付不了它们,终日闷闷不乐。

④有一天,杨老令婆生日,杨文广多喝了几杯,昏昏大醉,乱语不停。这时,杨老令婆突然念头一闪:咦,有了,我们就造话。他们把杨文广醉后的话拿来参考,编造一种话,叫蛮话。

⑤蛮话编造起来后,杨文广就命令自己的人训练学话,等大家训练成熟了,就用蛮话排了新的计谋去除妖。第二天,杨文广摆好阵势,杨老令婆念起咒语,海上突然出现了很多的渔船,两位妖精见海上有这么多的渔船,带着众妖出现在海面上。杨文广见时机已到,一声吆喝,令旗一挥,海上、岸上突然出现了神兵神将,箭就像雨一般射向妖精。 自从妖精被除,蛮话也就在这一带慢慢流传开了。

【材料二】公婆石的由来

①有一对老夫妻,男的是杨文广府里的管家,女的是煮饭婆。杨文广收妖到江南,收了很多妖怪,其中当然多数是坏妖,却也有些并不害人的好妖,也被他统统除掉了。这也只有他夫妻俩晓得,两夫妻看怕了,就从杨府逃出,到了藻溪三台山化装成山民。

②那日,他俩正上山砍柴,忽然看见一头老虎冲向村里的羊栏,叼住一头羊。老夫妻一边追,一边喊:“虎咬羊了!”正巧杨文广经过,一听到喊声立刻赶来,看不清夫妻俩真面目,认为也是妖怪,就喊:“你们在干什么?你们不讲,我就要用照妖镜了。”

③两夫妻听到主人声音,吓得找不到北。杨文广一见,就立刻拉开弓,一箭射去,这两老都中了箭,却直立着没有倒。杨文广举起照妖镜一照,两老没露出什么原形,却化成了两条巨石。后来,这一对石头被叫作“公婆石”,到现在还挺立在三台山脚下。

宇宙探秘一组

材料一:新闻一则____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二:我的地月之旅

大家好,我是嫦娥五号,在探月Family中我排行老五,有人说我是“月表最强挖矿工”,有人说我是“地月最佳快递员”。对我来说,我的地月之旅,就像一场“接力跑”。

虽说我是“五妹”,可是我身材魁梧,总重量超过8吨,比两头成年大象还要重。我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zhuó)陆器、上升器。

旅行开始啦!首先,由我国目前力气最大的火箭——“胖五”一举将我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途中,轨道器要通过三次“打方向盘”来修正航行路线,到达月球附近后,我会刹车减速,稳稳踏上月球轨道。之后我会逐步改变线路靠近月球,待时机成熟之时“一分为二”,将身体分成“轨返组合体”与“着上组合体”。此时,轨返组合体接到命令——继续环月等待,着陆器则“扛着”上升器着陆月球。

接下来,我就马不停蹄地挖土了,我不但要在月球表面采样,还要用我的“钻土神器”钻取月表以下的样本。挖到“土特产”之后,我马上让上升器带着月球样本起飞,开始接力“第一棒”。在接力过程中,上升器先与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会合,再将“土特产”交给它,这算完成了第一棒的交接。接过“第二棒”的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环绕7天后,就来到了返回地球的路口。我一收到地面传来的“返程票”,就背起行囊开始返乡啦。

经过约4天的疾驰,轨返组合体回到地球附近,开跑“最后一棒”。返回器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最有意思,通过“打水漂”的方式进行减速,以降低大气摩擦造成的高温和高载。科研人员经过精准计算,早已为我量身定制了一条完美的“弹跳轨迹”,经过一次优雅的“跳跃”,我就安全到家了。

材料三: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部分)

时间

成就

1970年4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并运行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上天,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获取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感悟家国情怀

【材料1】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____”的响亮回答。

【材料2】

1894年7月,日本军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甲午战争爆发。

同年9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军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战舰“致远”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以先锋舰“吉野”为首的四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致远”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致远”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邓世昌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仍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邓世昌英勇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大大激发了海军将士的爱国热情,他虽然为国捐躯了,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摘自《海军将领邓世昌》,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