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2025年春季】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壶口瀑布》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壶口

莫 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只能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大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还有几千米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股股飘然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属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更有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奔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在岩石上,迸成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赴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需要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润泽,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词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赏壶口瀑布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从而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追求。 B、黄河地处秦晋大峡谷,独特地理位置造就出它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C、第⑧段主要从仰视的角度描绘黄河水从高处奔涌而下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D、最后一段仅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对黄河精神热烈的赞颂之情。
(2)、精读⑦⑧段,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①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成为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②;③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统一和团结使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④

(3)、按要求赏析语句。

①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水浪在岩石上,迸成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赏析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⑥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 , 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阅读《唤醒生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唤醒生命

祁文斌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16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文学类文本阅读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呼呼叫的北风,让雪花成了薄命人,未等落下,在半空就被风撕裂了,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他们不讨厌这样的迷眼,因为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骨,无比清凉。

      晚饭时分,他们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中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瞎眼狼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有年正月,这条狼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常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喝酒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副支队长下达了搬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到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他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父亲又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蓝格子手柏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火旺,锅很快就烧开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睛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圈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紅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阅读《一个追风的女孩》,回答小题。

一个追风的女孩

王愉芳菲

①十三岁那年,我认识了初中同学荔枝。

②被唤作“荔枝”,源于她名字的谐音。然而荔枝的身形却不似荔枝那般丰腴——如果非要用一种水果来形容她,她更像一根细长的甘蔗,荔枝给我的印象第一眼是瘦,第二眼是秀气。她有着细长而微挑的眉、上吊的凤眼,可她的鼻子圆而小巧,冲淡了她眉眼的凌厉,添了几分可爱。她的嘴巴也是小小的,抿唇时会勾出一道甜美的弧线。

③纤秀的荔枝却有着与外形不相匹配的独立、坚韧。

④荔枝的家庭不富裕,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挤下了老老少少五口人:她和父母、弟弟以及姥姥。尤记得第一次带她去我家玩时,她对我拥有自己的房间、父亲有一墙的书这些在我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大加赞叹。

⑤中考结束,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没有作业和压力的暑假,那个假期,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家:一间饭厅兼客厅,一间小小的卫浴,母亲和弟弟睡主卧,她和姥姥在客卧睡上下铺,父亲总是睡在单位,每间屋子都显得老旧而斑驳,把我领进逼仄的家,她却没有丝毫的尴尬与不安,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一边给全家做晚餐。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她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张罗出一大桌子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在她家吃完饭,她不让我帮忙,独自一人又是洗碗又是拖地,俨然一副大人的样子。

⑥此后,我觉得她不那么像甘蔗了,倒像是一株顽强的野草,在有限的空间里蓬勃生长,铺洒出一片绿意。

⑦进入高中后,荔枝的母亲因为弟弟的叛逆对她不怎么上心,她也跟我抱怨过母亲的偏心,但高中的紧张和忙碌冲淡了所有的小情绪。记得上高三时的一个中午,她将母亲那辆单车骑了出来,带我去离校园蛮远的小吃街解馋,花的钱是她赚的稿费,又去湖边兜风。彼时正值仲春,阳光温煦,带着几分凉意的清风迎面而来,吹起我们的发丝。荔枝在风中畅快地高歌,又说到将来可能要经历的坎坷,描述她向往的未来,谈她的梦想——她想做一名战地记者,或是一名维和军人……那一天,我们约定高考完还要来到这里,迎着风飞驰。

⑧后来我们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她被北京的一所院校录取,我则将去成都。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每天见面了。我们没有浪费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不仅兜了风,还一起去川西,欣赏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提前探访我的大学。

⑨记得那天,我们在甘孜州理塘县,天很蓝,厚重的云层在雪山的衬托下显得很低,仿佛触手可及。我们在一处石滩上拍照,背景是雪山——神圣而庄严的雪山。她侧过脸的那一刹那,阳光为她白皙的脸庞镀上了一层金边,她的头发在风中恣意飞扬。我立即按下快门,为她拍下了这趟旅程中我们认为最完美的照片。

⑩返程时,她认真地说,虽然在追梦的路上迈进了一步,但前路漫漫,她要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着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我仿佛又回到了十三岁第一次见面时,她坐在我前桌,回头笑着说“你好”,又想起上高三时的那个中午,她骑单车载着我在湖边兜风,在风中聊未来,聊梦想。

⑪如今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荔枝,想起那个追风的女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