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出师表

诸葛亮率师远征,追陈帝德,述怀明志,其间涌动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令你感动?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真正的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当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来没有想过幸运女神会厚待我们这个在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还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páo xiào:“滚开,别待在这里,让我清静清静!”
        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到家后______地向母亲叙述时,母亲却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 , 我们等待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我。我歇斯底里地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8。“你看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角落上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票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8那张是给凯特立克买的。现在可以看得出来那K字是用大拇指轻轻擦过的。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
          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常说的那句格言“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乐循环 , 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树枝与名片

[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⑪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⑫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⑬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⑭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⑮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⑯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⑰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⑱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第5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②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③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⑤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⑥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⑦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⑧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⑨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⑩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⑪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⑫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⑬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⑭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⑮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⑯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⑰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

母亲的煎饼

①想家的时候,总能想起母亲和她摊的煎饼。记忆中,那绵软喷香的煎饼,总散发着浓浓的亲情、乡情,总是游子心中最难忘怀的美味,最难割舍的故乡的印记。

②儿时家贫,除了逢年过节,难得有改善的机会。而母亲摊的煎饼,便成了艰涩生活的绝佳调剂。每到这个时候,闻着缕缕飘来的愈来愈浓的鲜香,我和弟弟、妹妹不争气的馋虫就被勾得越来越难忍,急不可待地问母亲做好没有。

③这固然有贫寒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母亲的煎饼实在摊得好,有特色,让我们越吃越想吃,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是①                                 。母亲摊煎饼,并不用发酵面,也就是俗称的“死面”,而是直接取适量鲜面粉,往清水里搅匀,拌入生鸡蛋、葱花、碎韭菜,加入香油、食盐及其它调料再次搅匀后,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由于搅入了较多的菜蔬,使得煎饼可以很好地消除油腻,吃起来有一种葱韭的清香、鸡蛋的醇香与面香相融合的鲜香。二是②                                 。母亲摊的煎饼与街市上卖的薄薄的煎饼不同,具有一定的厚度,不但更能充饥,而且保证了煎饼的热度和味道,这样摊好后即使放一会儿也不要紧。母亲总是摊好一张就放在筛子里盖上枕巾保温,每摊好三张,才分给我们吃,她和父亲则要到最后吃。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显示出母亲的智慧、公平与慈爱呢?三是③                                          。煎饼的醇厚,同时也保证了它的香软,相较之下,就比街市上薄而焦的煎饼更有嚼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还会将青辣椒、生姜、大蒜捣碎后和上油盐,给我们做蘸水,用金灿灿、绿莹莹、油光光的煎饼一蘸,那味道就甭提了,简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④这鲜香绵软、厚味悠长的美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以至于多年后,我仍能想起那辛酸而温馨的场景:在我们弟妹三人狼吞虎咽地比着吃煎饼时,母亲却忍着呛人的柴草烟,在简陋的灶台间忙碌着,她麻利地在锅底抹上一层油,迅速舀起一勺面糊抹匀、翻个,不一会几又一张喷香的煎饼就出锅了……

⑤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难忘时光。后来,我们都漂泊到了远方,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都被各自的事务羁绊着,虽彼此牵挂却难得有团圆的机会。而母亲的煎饼,也遥渐演化为亲情的符号,沉淀在了怀乡者的梦里,温暖着游子的思绪,牵动着那颗眷恋故土的赤子之心。

⑥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那日母亲问我们想吃啥饭,我还没说妻子就先替我答了,煎饼!母亲看看我们会心地笑了。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闻着那飘来的熟悉的鲜香,儿时狼吞虎咽吃煎饼的一幕不由得涌上心头,正在感慨之际,电视上又传来《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我那抱愧父母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