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亳州市玉翠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领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xī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一一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2)、文中划线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文中的“颔首低眉”的“颔”意思是“无可置疑”的意思是
(4)、选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①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 , 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④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原文有删改)

对比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 里 之 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涓:白白费掉。

活动一:重温经典魅力

某班选取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以重读经典的形式,向经典致敬。请你参与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面的整理。

专题

《经典常谈》内容

诗文

我的理解

读经典

得新知

《<诗经>第四》中:“‘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②{#blank#}1{#/blank#},{#blank#}2{#/blank#}

——《关雎》

运用比兴手法,以鸟鸣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诗>第十二》中:“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③{#blank#}3{#/blank#},{#blank#}4{#/blan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由眼前想到将来,由吾庐想到天下之屋,以一人之苦,换得天下士人的幸福美满。

《<诗>第十二》中:白居易“主张诗要‘上以补(chá)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反对雕(zhuó)字句,主张诚实自然”。

①请将拼音写成汉字,分别为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④{#blank#}7{#/blank#},{#blank#}8{#/blank#}

——《卖炭翁》

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文>第十三》中:“他(韩愈)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但他有他的标准,那就是气。

⑤呜呼!{#blank#}9{#/blank#},{#blank#}10{#/blank#}

——《马说》

⑥{#blank#}11{#/blank#}

知原委

明初衷

《经典常谈》这部书完成于1942年初,此时正值朱自清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虽处于抗战的坚苦条件下,却始终__学术自由,__科学真理。西南联大英杰辈出,朱自清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以当代的视角研究《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该书的产生也离不开前期思想理论的影响与铺垫。这体现出了历史上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眼光的“新文化人”在保护和认识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进步意识和积极态度。因此,朱自清先生编撰了该书。

⑦上面这段话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blank#}12{#/blank#}

⑧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blank#}13{#/blank#}

⑨填入语段空格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blank#}14{#/blank#}

A.追寻  坚持
B. 坚持  追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