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窝鸟蛋于心亮

    我和张谷去拔草,发现了一窝鸟蛋。其实原本发现不了,但老鸟“忽”地一下飞走,我们就发现了。我凑近鸟窝想拿鸟蛋看,张谷不让,说鸟窝沾了异味,老鸟就不孵蛋了。

    我说:“我家母鸡孵蛋,我拿鸡蛋看,母鸡照样孵蛋。”

    张谷说:“母鸡是母鸡,鸟是鸟,母鸡能跟鸟比吗?”

    我和张谷继续拔草,眼却盯着鸟窝的方向,我们想看看老鸟啥时候飞回来。但老鸟一直没见回来。后来我们实在忍不住过去瞅,老鸟“忽”地一下又从鸟窝飞走了。 
    咦,老鸟是怎样回来的?

    看着鸟窝,我疑惑鸟为何不把窝筑在高高的树杈上,鸟窝这么低,鸟蛋这么小,很容易被蛇、被鼠、被獾、被刺猬、被老鹰、被黄鼠狼、被……许多天敌发现。这只老鸟怎么这么粗心、这么大意呢?

    张谷说:“一瞧你就没看过《动物世界》,那上面说了,有的鸟就喜欢在草丛里筑窝,这样隐蔽。《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你真没见识。”

    《孙子兵法》我没读过。但《动物世界》我怎么能没看过呢?那个“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曲子一响,就有一只豹子在可劲儿猛追一只羚羊,连我妈都说豹子跟个二傻子似的,光知道一股脑地傻追,追上了累够呛,最后猎物还被豺狗给抢了去……

    张谷说:“咱们现在说的是鸟,你说豹子和你妈有意思吗?”

    我很想给张谷一耳光,但又怕打不过他。

    我认真地去看鸟蛋,一共四个,小小的,比羊屎球稍微大一点点,就这么小的玩意儿,

    能孵出鸟来,而且还会飞……张谷说:“你是不是想偷一个回去?”我说:“我没想,是你想了。” 

    张谷说:“咱俩谁也不准偷,谁偷谁是小狗!”张谷不这样说还好,一这样说,我反倒怀疑他一定想偷鸟蛋!

    我们背着拔完的草各自回家,他往东南方走,我往西南方走,走到半路,我把草筐藏起来,然后鬼鬼祟祟地往回跑。我不是想回去偷鸟蛋,我是想看看张谷会不会去偷鸟蛋。

    我埋伏在鸟窝西南的草丛里,没多大工夫,就瞧见张谷也鬼鬼祟祟地跑了过来,他在鸟窝东南方向的草丛里也埋伏了起来……难道他发现我了?不可能,我埋伏得比他早。

    可张谷为什么不偷鸟蛋呢?难道,他也是想监视我来偷鸟蛋?

    我使劲儿趴着,一只山蚂蚁在我嘴巴前匆匆跑过,一只甲虫摇着触角朝我怪笑,过会儿一只屎壳郎气喘吁吁地推个粪球又走了过来……对面张谷毫无声响,我很想过去瞅瞅,可想起当初就是因为老鸟飞走,才暴露了鸟窝,因此我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张谷发现。

    眼瞅着太阳西斜,天色渐渐暗下来,一个小石子飞过来,落在我脑袋旁边,我一动不动,有个小声音在我内心欣喜地尖叫:张谷呀张谷,你终于沉不住气啦!夜色从草丛里慢慢爬了起来,我看见张谷也从草丛里慢慢爬了起来,他朝我悄悄走过来。我急忙屏住呼吸。

    张谷说:“别躲着了,我看见你啦!” 

    我心跳都要停止了,但我依旧保持不动。我听见张谷又使劲咳嗽两声,我还是不动弹。

    张谷又朝我走来,我差点儿就要一跃而起了,但张谷终于转身朝鸟窝走过去了。我看到他蹲在鸟窝前待了一会儿,然后才站起身走了。天色已经很暗了,他看上去像只小羊。

    等看不到张谷的身影之后,我悄悄站起来,整个身子都麻了。当看到那个鸟窝的时候,我差点儿一头栽倒上去,一、二、三、四,总共四枚鸟蛋,完好无损地待在鸟窝里,我吁了一口气。母鸟还没回来,我相信它一定就站在不远的地方,神情紧张地盯着我……

    我有些奇怪,张谷的确没有偷鸟蛋。这有点儿不像是他的所作所为。 

    我找到草筐,背着一筐草回家去。我家在村子的西南角,我想我家的猪要挨饿了,我想我妈要责备我回家晚了,甚至还会抄起烧火棍打我……但我没想到张谷背着草筐子就在我家门口等我,他认真地看着我,把我浑身都看了个遍:“你去哪了,怎么现在才回来?”

    我一脸坏笑,我说:“我在看护那窝鸟蛋。”

    张谷很吃惊,一脸狐疑地盯着我。

    我继续坏笑:“我就趴在鸟窝的旁边,我看见你埋伏在鸟窝的东南方向,你还朝我这边扔小石头,还故意咋呼说看见我了,如果你再朝前走几步,就会发现我了,可是最终你还是没发现我……哈哈哈!”我大笑起来,张谷却不笑,他认真地问我:“你没偷鸟蛋吧?”

    我走上前去拉了拉他的手,郑重地说:“连你都没偷鸟蛋,我怎么会去偷呢?”

    张谷就点点头:“咱俩谁也不准偷,谁偷谁是小狗!”

    张谷说完,就转过身背着满满一筐草离去了,看上去像一只孤单的小羊。其实我还想跟张谷聊会儿,跟他说说我是怎么隐蔽的,但他走了,他急着回去做什么呢,即使回家晚了,也不用担心他妈会打他。

    唉,张谷自从他妈死了以后,张谷就不像张谷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20期,有删改)

(1)、选文中“我”和张谷发现一窝鸟蛋后发生了哪几次争执与较量?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2)、请结合选文,从修辞方法角度对第16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批注。

我使劲儿趴着,一只山蚂蚁在我嘴巴前匆匆跑过,一只甲虫摇着触角朝我怪笑,过会儿一只屎壳郎气喘吁吁地推个粪球又走了过来……

(3)、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窝鸟蛋》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举一反三
掌心化雪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的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似的,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到:“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奖品是围巾,三等奖奖品是手套。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到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最美的书包
乔叶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丝路明珠﹣﹣喀什

刘小方

       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远离海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喀什,是内陆干旱和极端干旱的典型区域,热浪里孤独的行者身影、茫茫戈壁中蜿蜒远去的碛道、瀚海沙漠中响起的驼铃等的确是前往喀什的常见景观;但事实上,绿意盎然的林木、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湿地、奔腾交错的河流同样也是喀什的风貌。

       ②越是靠近人烟辐辏的市镇,绿的面积与浓度就越大越高。喀什噶尔河自帕米尔高原而来,从西南向东穿越喀什境内,平均河宽40米,滋润和哺育了乌恰、疏勒、伽师等多个绿洲。叶尔羌河从东北的喀喇昆仑山山口而来,向西流经喀什并形成许多分支,浇灌出全疆最大的叶尔羌绿洲群。除此之外,还有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吐曼河等十余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喀什大地上纵横流淌,区域内河水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喀什,这个丝路上曾经最重要的国际商埠,正是因为诸水的环绕,才能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奇,并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华丽转身,成为联通中亚、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③有水就有生命,冰川融雪所成之河在喀什干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聪慧的先民们用淋洗土壤的方式排除戈壁盐碱地的盐碱,他们用砍土镘、箩筐等简陋农具,肩挑背扛地在盐碱地上开挖数百千米的排灌系统,用数年时间将盐碱地开垦成数万亩耕地,形成连片绿洲。

       ④100多年前,来到喀什的英国人斯坦因就曾惊叹于喀什人利用河水开垦浇灌出的大片绿洲:“因为气候干燥,所有这些沙漠田地之上的形态都呈现一种显著的整齐性,无论在任何地带,行人到处可以看到同样的小麦、玉米和棉田,微呈台状以便灌溉,同样的曲折小道,两旁植着白杨垂柳,同样的园亭或者果圃,出产和欧洲相同的丰富果品,足以诱致行人。”现在,没过人头的玉米田、齐腰深的棉花地、望也望不到边的西瓜田在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更加宽广。但要知道的是,与内地河流相比,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的来水特点,每年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水势凶猛难以驾驭,经常发生冲溃堤坝、冲毁农田的洪灾。干渴缺水的同时还得防洪抗洪,听上去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喀什人千百年来与水共生的真实写照。

       ⑤就此,斯坦因认为,“在那种分外干燥的区域里,因为气候的情形,只容许比较大的团体靠着组织极严密的灌溉制度才能生存,这种依靠秩序统治的定居民族特别适宜吸收和传达从远东以及西方来的文化力量”。原来,在这个干旱的大地角落,对水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灵动之景,还关乎生存,更关乎文明的存续。

阅读莫言的《大风》(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
   ④“爷爷!”我惊叫一声。
   ⑤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风。”
   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⑪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⑫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⑬“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⑭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⑮“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⑯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⑰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⑱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⑲“爷爷,你累了吧?”

⑳“不累,孩子。”

㉑“这风真大。”

㉒“唔。”

㉓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㉔“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㉕“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㉖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阅读

    文化的滋润如同细雨,悄然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共同翻阅《大榕树下的深圳记忆》,感受独属于深圳的美好。

大榕树下的深圳记忆

汪洋

    ①深圳人特别中意榕树。对这座年轻的城市而言,榕树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存在,从生态、历史、文化、族群等各个角度来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所以建市四十多年,就有无数以榕树为题的文学、影视、戏剧和歌曲,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所抒发的情感意蕴就像无穷无尽的宝藏,传扬在媒体的声浪中,浸润在市民的生活里。

    ②近日,由龙岗出品的歌曲《大榕树》运用清新质朴的音乐语言,描摹了这座青春之城的形象,唱出了老客家和新移民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和眷恋。歌词是这样的:“几百年你站在潮头守望,拂动一片温馨诉说着过往,心随波涛去,梦回帆影长,是谁在你的绿荫下乘凉……”这首歌艺术化地浓缩了榕树与深圳、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根脉相连、融合共生的历史关系。

    ③在深圳,每100棵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树里,就有41棵榕树。榕树是深圳数量最多的古树,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在人类踏上深圳之前,覆盖这片土地的,就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换句话说,榕树曾是这里的原住民。

    ④在大榕树的注视下,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初年,也许是更早的明代,深圳早期的原住民之一,即所谓的昼民,进入深圳周边的海域,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开启了这里滨海而居的生态。第一批进入深圳地区的客家先民难以确证,一般认为自宋末开始,从中原辗转闽、赣、粤地区迁入,但是他们迅速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⑤客家有个说法叫“前榕后竹”,喜欢把榕树种植于村前屋前,竹子种植于村后屋后,所以客家人迁徙到哪里,榕树就会跟随到哪里。榕树非常适应岭南近海的天气和土质,根系耐水湿,短时间水涝不会败坏。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沿海气候,可以让它迅速枝繁叶茂。榕树还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长出“气生根”,它们“长发垂哲”地悬挂在空中,虽不能从土地吸取养分,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具有呼吸功能。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便会生根,而上部又会长出枝叶来,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

    ⑥这种超强的适应力,象征着客家人顽强的生命力,日久天长,就会“独木成林”,从一颗种子迅速成长为一片生态聚落,所谓“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榕树见证也庇佑着客家人在客地,繁衍生息、兴旺茂盛、重立家园。事实上枝叶繁茂的榕树在传统社会还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和文化聚落,人们在这里乘凉、喝茶、议事、聊天儿,每个家族的故事在这里口耳相传。这些正是《大榕树》这首歌里所要表达的历史含义。

    ⑦当然,榕树真正成为“深圳人”或“特区人”的一种精神图腾,是在近几十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1992年1月,一位老人在深圳的仙湖植物园种下了一棵高山榕。2012年12月,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又在深圳具有地标意味的莲花山公园种下了另一棵高山榕。它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遥相呼应、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⑧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奔赴深圳经济特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但他们和谐相处,携手奋斗,在大榕树下寻找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事业,实现新的梦想;而深圳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成就了一座城市和一群人,新的乐曲,新的传奇。

    ⑨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讲到榕树之所以被称为榕树的原因:“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这种容己容人的“宽容”精神,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或许这才是深圳这座城市走向繁荣广阔的根本原因。

    ⑩《大榕树》用一首歌勾连起的是千年、百年和近几十年深圳人的文化记忆,表达的是深圳人对这方水土共同的情感;视角也许是宏大的,情感却是从土地中生发而出,理应成为深圳人对时代和家园最真挚的礼赞。

(选自《特区文学》2024年05月30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