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文化的滋润如同细雨,悄然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共同翻阅《大榕树下的深圳记忆》,感受独属于深圳的美好。
大榕树下的深圳记忆
汪洋
①深圳人特别中意榕树。对这座年轻的城市而言,榕树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存在,从生态、历史、文化、族群等各个角度来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所以建市四十多年,就有无数以榕树为题的文学、影视、戏剧和歌曲,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所抒发的情感意蕴就像无穷无尽的宝藏,传扬在媒体的声浪中,浸润在市民的生活里。
②近日,由龙岗出品的歌曲《大榕树》运用清新质朴的音乐语言,描摹了这座青春之城的形象,唱出了老客家和新移民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和眷恋。歌词是这样的:“几百年你站在潮头守望,拂动一片温馨诉说着过往,心随波涛去,梦回帆影长,是谁在你的绿荫下乘凉……”这首歌艺术化地浓缩了榕树与深圳、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根脉相连、融合共生的历史关系。
③在深圳,每100棵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树里,就有41棵榕树。榕树是深圳数量最多的古树,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在人类踏上深圳之前,覆盖这片土地的,就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换句话说,榕树曾是这里的原住民。
④在大榕树的注视下,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初年,也许是更早的明代,深圳早期的原住民之一,即所谓的昼民,进入深圳周边的海域,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开启了这里滨海而居的生态。第一批进入深圳地区的客家先民难以确证,一般认为自宋末开始,从中原辗转闽、赣、粤地区迁入,但是他们迅速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⑤客家有个说法叫“前榕后竹”,喜欢把榕树种植于村前屋前,竹子种植于村后屋后,所以客家人迁徙到哪里,榕树就会跟随到哪里。榕树非常适应岭南近海的天气和土质,根系耐水湿,短时间水涝不会败坏。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沿海气候,可以让它迅速枝繁叶茂。榕树还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长出“气生根”,它们“长发垂哲”地悬挂在空中,虽不能从土地吸取养分,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具有呼吸功能。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便会生根,而上部又会长出枝叶来,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
⑥这种超强的适应力,象征着客家人顽强的生命力,日久天长,就会“独木成林”,从一颗种子迅速成长为一片生态聚落,所谓“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榕树见证也庇佑着客家人在客地,繁衍生息、兴旺茂盛、重立家园。事实上枝叶繁茂的榕树在传统社会还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和文化聚落,人们在这里乘凉、喝茶、议事、聊天儿,每个家族的故事在这里口耳相传。这些正是《大榕树》这首歌里所要表达的历史含义。
⑦当然,榕树真正成为“深圳人”或“特区人”的一种精神图腾,是在近几十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1992年1月,一位老人在深圳的仙湖植物园种下了一棵高山榕。2012年12月,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又在深圳具有地标意味的莲花山公园种下了另一棵高山榕。它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遥相呼应、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⑧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奔赴深圳经济特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但他们和谐相处,携手奋斗,在大榕树下寻找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事业,实现新的梦想;而深圳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成就了一座城市和一群人,新的乐曲,新的传奇。
⑨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讲到榕树之所以被称为榕树的原因:“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这种容己容人的“宽容”精神,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或许这才是深圳这座城市走向繁荣广阔的根本原因。
⑩《大榕树》用一首歌勾连起的是千年、百年和近几十年深圳人的文化记忆,表达的是深圳人对这方水土共同的情感;视角也许是宏大的,情感却是从土地中生发而出,理应成为深圳人对时代和家园最真挚的礼赞。
(选自《特区文学》2024年05月30日)
① ——②大榕树注视着深圳客家先民开枝散吐——③——④。
“几百年你站在潮头守望,拂动一片温馨诉说着过往,心随波涛去,梦回帆影长,是谁在你的绿荫下乘凉……”
小海:大榕树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大榕树那茂密的枝叶下,隐藏着无数深圳人的故事和梦想。
你:是的,文中第⑨段有这样一句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请结合文章内容与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解。
①祥子 ②虎妞 ③老马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