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节选)

凝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唯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选自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2)、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美酒”指的是

(3)、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物入侵:考验中国生态安全
       ①什么是生物入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关专家下的定义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的它们,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②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披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我国,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给农业、渔业、畜业、禽业、林业和旅游业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仅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物种是把双刃剑,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性和生态链。比如,某一物种在甲地对生态有益,到了乙地就对生态有害。改变它的生态链,就对入侵地构成生态威胁,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一次次飞机航班、一艘艘远洋轮船、一位位旅行者、一只只过境的候鸟,都可能携带着物种“登陆”一个陌生的环境。据有关专家研究,全世界经描述记载的物种不下150万种,而研究比较透彻、能够防范风险的物种,估计仅占10%左右。我国已有入侵草本植物107种,其中62种是作为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进入的。入侵的昆虫也达到32种。棉花枯萎病病原菌等外 来入侵微生物则达到23种。
       ③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因素,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受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此,许多专家呼吁,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重拳出击, 保护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忘》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 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梦回繁华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题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达500之多,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皱饼、正店72户,其余皆未知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现代文阅读

紫藤花下闲吟诗

王新芳

①春声入尾,花事将了,扁鹊公园西南角,却有一架紫藤花开得正好。

②悠闲的周日,我一个人来看紫藤花。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在嫩叶中泛着点点银光,把荒凉的角落装点得如诗如画。走近些,就看清了紫藤的花形,一嘟噜一串,像槐花;每一穗花上面盛开如张满的帆,下面待放如羞涩的笑。微风吹来,藤蔓轻摇,有一种垂垂如丝之美。

③紫藤花真让人惊艳,如仙如梦,淡淡的芳香似乎也成了紫色。赏花的人真不少,两个小孩子跳着脚,喊妈妈帮他们摘一朵紫藤花。一个老人拎着鸟笼,从花廊下走过。有穿着汉服的女生和紫藤一起合影,让人想起李白的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来了。还有夕阳红的歌友们围着紫藤在唱歌。紫藤拉长了初夏的时光,深深浅浅的浪漫紫中有了几分世情味道。

④紫藤花开得繁茂,其实只有10棵树。它们努力爬到高高的水泥花架上,搭建了一个“之”字形花廊。我从廊下走过,被紫藤的茎干震撼到了。底根有碗口粗细,刚出地面,就分出很多藤,相互缠绕交错,拧着劲儿向上生长。它们迅速占领花架的顶部,然后在外边抽叶开花。人们往往只看到紫藤花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藤的顽强坚韧。【A】

⑤舒婷的《致橡树》中,有两句诗对我影响极深:“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从此,我讨厌一切藤类植物,好像它们的“人品”都有问题。现在想想,真是幼稚。王国维有一句话说得好。“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藤,原本是最平常的植物,却因人们赋予的品格,而各有不同。藤不能直立,借他物才可攀援向上,这固然不假。但若无他物,藤或匍匐。或垂吊,也照样生活得很好。

⑥藤,是向一切看起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写“竖”这个字的时候,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教他向枯藤学习如何运用笔势,感受拉扯不开的坚强力量。

⑦而紫藤,在唐代颇有清贵之气。紫藤花开淡紫,颇有仙意,是唐朝固定的高贵色彩。同时,紫藤亦是长寿的象征。拙政园里,明代文徽明亲手种植的紫藤,已经有四百多岁了。枝丫盘曲的紫藤,见证过园子几易其主,依然扛起岁月的荏苒。

⑧人间有紫藤,紫藤亦有人间。紫藤如美人,但人未必有紫藤的精神和胸怀,有紫藤的坦荡和热情。

⑨花朵垂悬,紫藤给予我心灵的充盈与清澈。生活原本可以过得简单,并不需要过多的金钱物质,大自然早已为她的子民准备好了一切。敞开自己,就能获得生命最本真的快乐与幸福。【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开园仪式侧记

刘晓惠 张琬茜

 ①9月23日清晨,霞光尽染,微风轻拂,位于琼海市嘉积镇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装扮一新。

    ②曾记否,96年前的今天,椰子寨战斗打响,掀起全琼武装总暴动序幕,“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传奇历史由此铸就;96年后的今天,修缮一新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开园迎客,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图文、恢宏的雕塑,万泉河畔回响起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中最为光彩的 乐章。

    ③隆重的开园仪式,交织着历史的沧桑,汇集着万千的感言,凝聚着至高的敬意,200多名各界代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共同见证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荣光。

    ④“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少年们的合唱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广场上静静流淌。清澈的歌声,渐成澎湃之势,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⑤礼仪台上,65岁的马世菊眼眶湿红,几度哽咽。这位老党员,带着外婆的故事来到现场——1931年,她的外婆、时年21岁的王运梅在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地区)赤乡内园村参加了红色娘子军,和其他100多位女性成为红色娘子军的初始成员,先后参加了几十场战斗,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2012年,王运梅以102岁高龄光荣入党,创下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的纪录。

    ⑥马世菊轻抚着胸前的党徽,眼含热泪,语气坚定:“我从小听着外婆的故事长大,现在,我要把红色娘子军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精神传颂下去,不断发扬爱国、奉献的革命传统,为祖国、为人民、为海南贡献力量。”

    ⑦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前,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年面孔向历史诉说:今日盛世,没有辜负红色娘子军的奉献牺牲,没有辜负琼崖纵队的英勇奋斗。

    ⑧“我们要传承红色娘子军优秀品质,不断开拓,奋勇前进!”嘉积中学某高一学生道出同辈青年的心声,通过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她被深深地感动了,许下青春的誓言,要做敢为人先、英勇斗争、信念坚定、忠诚为民的新青年。

    ⑨1921、1923、1927、1959、1969……历史的时钟,永远向前。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里,展示墙上的年份数字依次显现,标注出一段段峥嵘岁月。

    ⑩琼海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雷主任在参观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说:“她们用一生兑现了‘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誓言,我也将时刻牢记红色娘子军的大爱精神,贯穿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始终。”

    ⑪参观完毕,许多人来到纪念园里的一尊名为《曙光》的雕塑前。这尊雕塑生动刻画了红色娘子军的形象,既有英勇斗争的坚毅,也有春风化雨的柔情。

    ⑫凝望《曙光》,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折叠。尽管时间模糊了岁月,但人们依然能看到红色娘子军的美丽形象,她们的芳华与山河同在,她们的精神与日月共存。红色娘子军的旗帜,永远在碧海蓝天飘扬。

(选自2023年9月24日)

《海南日报》005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