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高安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善言是一种美德

    ①生活中,我们常为如何融洽地与人交流而煞费苦心。其实,想营造愉快、真诚的谈话环境,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出善言。这里的善言,指说的话不仅能让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获益。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所以说,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②善言,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人自信和力量。善言暖心,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不妨多说一些美丽的善言,使人奋发自强。一次语文课,一位个子矮、有些跛脚的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生字。他刚刚够到黑板,写字要斜着身子,字迹歪歪斜斜,很难看。然而老师点评时却说:“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当年正是老师用一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了他信心与力量,帮助他走出自卑的困境,使他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善言的魅力。

    ③善言,可以让困惑迷失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马来西亚著名华语歌手曹格,在一次醉酒打人被曝光之后,人气骤然下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迷茫之中。无助的他打电话给刘德华。刘德华说:“你今年30岁,这么早发生这事对你是好事,是上天给你改过的机会,你要好好改过,否则只有两个字:收工。”刘德华的话,让曹格如梦初醒。他痛定思痛,重塑形象,终于又获得了成功。刘德华的话让迷茫的曹格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迷失的时候,一句善言,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而走出人生的阴霾。

    ④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美国南北战争中,平民出身的格兰特将军与韦策尔将军脾气不合,作战中不能有效地沟通。韦策尔强烈要求林肯总统撤掉格兰特的军职,理由是格兰特喝酒太多。林肯找到格兰特,对他说:“格兰特将军,我真的为你感到欣慰,你的部下和同事都在夸你总是打胜仗,韦策尔将军还很欣赏你酒后不慌乱的风度,要是战争结束了我一定请你喝酒。”听到这些话后,格兰特主动与韦策尔将军打配合战,为结束南北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与韦策尔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林肯总统的善言,成为两人和好的桥梁,使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试想,如果林肯总统真的撤掉了格兰特,不仅会使两人结怨,甚至可能影响南北战争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学做报喜的“喜鹊”,这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事业的发展。

    ⑤善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而善良的内心,而他人也可能因一句善言而从此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时时谨记口出善言,那我们就拥有了一份美德。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

第①段:亮出论点:→第②③④段:分析“善言是一种美德”的原因:→第⑤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2)、选文第②段中,运用了事实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事例的内容。
(3)、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读完本文后,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阅读行为,回答问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①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竟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②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引导理性消费。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文本二】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①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②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③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④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

⑤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可以这样“破圈”

①今年春节,豫剧火了一把。先有电影《满江红》轻摇滚范儿的豫剧配乐爆红,后有河南电视台《元宵奇妙夜》的戏曲节目出圈 , 豫剧迅速变身成为网络流量音乐和手机铃声。

②传统戏曲“破圈”的原因是多重的,内部体现在戏曲工作者艺术创作的自我革新上,从行腔、表演上的大胆改变,到具有现代元素的舞美、后期等技术的叠加使用,他们自觉地对戏曲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刻板审美风格进行了突破;外部体现在以“跨”求“破”的渠道上,相关从业者在积极同各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的合作中,不断对戏曲进行再创造,与姊妹艺术“跨媒介”结合,达成模态化“破圈”。

③今年年初,电影《满江红》摘下春节档票房冠军。在促进电影产业复兴的同时,此部现象级电影亦成为助力传统戏曲创新性发展的推手。电影本身,正是“戏曲思维”的充分展现。著名戏曲编剧王肯认为,“戏曲思维”特别强调人物应是诗与剧结合的人物,即既有诗的浓烈情感,又要有剧的人物的鲜明行动,做到将最佳动作线——“戏核”与最佳动情点——“诗核”完美结合。传统戏曲也被称为“传奇”,《满江红》“无奇不传,不传不奇”的故事建构,加上线性的情节线索,以及娱乐、教化与寓言相结合的主题表达,实现了“一个想象和梦幻的世界”。基于戏曲思维,本片音乐也凸显了戏曲化与诗化特征。

④除着眼于电影等载体进行跨媒介传播外,聚焦戏曲本体的多元媒介融合亦是当下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趋势。戏曲发展曾有过逐渐边缘化的时期,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扶持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全社会对戏曲复兴的关注。当下,从“+戏曲”到“戏曲+”的成功,为我国传统戏曲新时代的发展找到了“破圈”路径。

⑤近年来,针对传统戏曲节目给观众留下古板印象的现状,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掀起改版浪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开设《青春戏苑》《一鸣惊人》等戏曲综艺新栏目,凭借多种节目样态融合,在保持传统观众不流失的同时吸纳年轻受众,扩大戏曲传播人群。2019年,粤剧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依靠戏曲程式化、写意化的表演与特效技术的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戏曲+高科技”的理念,实现了内容上的“破陈词”,演唱上的“改旧调”,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高清4K戏曲电影。

⑥除传统媒介外,戏曲与新兴媒介的融合也日益活跃。2022年《武家坡2021》凭借“戏曲+流行音乐”的形式走红网络,这首歌根据京剧经典剧目《红鬃烈马》改编,以薛平贵视角自述了与王宝钏分离十八年的故事。歌曲一改戏曲中薛平贵的人设,歌词充满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和对女性的体谅与尊重,契合了时代变化和青年心理。大量类似这首“戏歌”的网络创作,在艺术形态的冲撞、对峙、妥协、调和中重新定义、传播传统戏曲。这也意味着传统戏曲的跨媒介互动式叙事,正“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正确的戏曲打开方式,传统戏曲可以在各种不同媒介间游移并形成互文,从而完成观众对戏曲自给自足的审美价值实现。

当下,传统戏曲发展除了继续强化已有特色、理念、水准外,应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网络时代观众的需求,真正地在众口难调的挑战中寻求观众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舞台艺术呈现与音乐艺术品质的同时,借力技术与其他艺术优势合力“破圈”。

【注解】①破圈:网络流行词,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②出圈:指某位明星或某种事物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用机器人

圆盘,一个全身布满传感器的机器“保姆”,能自动识别家居环境和计算行走路径,地板上的灰尘、毛发、碎屑,抑或平时难以打扫的角落和家具底部,都能搞定。当完成清扫任务时,小家伙还能自动返回充电插座给自己充电。

这一幕,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国内10万个家庭悄悄上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机器人公司iRobot公司的机器“保姆”事实上已经对大城市中的家政市场产生了轻微的撬动。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先进的产品来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和享受生活。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2012年全球家用机器人销量超过600万台。他们研究判断,家用机器人市场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家电、人际交互的网络服务以及医疗设备和信息产业中的普及,家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大批量进入家庭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材料二:

“恐慌”:机器人要偷走我们的工作

  ①亚马逊无人机替代快递

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让快递行业兴起,不过亚马逊已经计划使用无人机来代替送货员了。在未来,亚马逊能够在30分钟内实现约16千米范围内的送货,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数据还有可能变得更高,显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物流效率。

②机器人保姆

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保姆,实现幼儿监护、照顾老人等应用。目前,已经有类似“Russell”这样的机器人可以被应用于儿童自闭症辅助治疗中,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研究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可行性。

③机器人宇航员

美国宇航局近日表示,Robonaut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宇航员完成大部分太空作业。显然,在看过《地心引力》之后,很多人都会认为宇航员这种高危职业由机器人代替是再好不过了。

④软件可以批改作业

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创建的EdX,是一个致力于提供免费在线课程的系统,同时还提供了论文自动评级服务,让老师们不必再为阅卷烦恼。

⑤记者也有可能下岗

Narrative Science是一款自动叙事软件,只要输入故事的大概,就可以根据原始数据丰满文章。显然,如果有一天此类软件能够集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就会写成更精彩的文章,编辑和记者就可以下岗了。

材料三:

困惑:智能替代,人工何去何从?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认为,无论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如何革新,在灵活的工作面前,机器人始终做不到同人类一样有着基本思维常识与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与此同时,虽然智能化给制造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尤其在那些体力劳动以及简单事务的认知方面,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整体来看,部分人工操作仍暂时无法被取代。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了解一个制造过程,而机器不能。

“一些物品永远都无法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它会是人工制造,而且是手工制造。比如法拉利、保时捷、古驰包以及一些高质量的珠宝首饰工艺品,需要人们带着感性去创造,而机器永远不会具备这一能力。”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工业技术与管理教授威尔·莫勒(Will Maurer)说道。

如今,从家庭方面的小型扫地机器人、iPhone6到大型的智能监控系统,再到一些大型的工厂以及设备车间,从打印、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作岗位,人们似乎已看到了人工智能化的魅力:它可以让人们解放双手,让智能设备打理得更多。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技术、信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人们该如何开发并使用智能化产品?明天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形成威胁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