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重点名校入学分班真卷 2024年广州白云实验学校(原白云省实)入学语文真卷(二)

现代文阅读。

佛手之香

肖复兴

①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她是大老远从山东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

②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

③我不知道佛手能不能称之为水果?它可以吃,记得那时我偷偷掐下它的一小角,皮的味道像橘子皮,肉没有橘子好吃,发酸发苦,很涩。那时,我查过词典,说它是枸橼的变种,初夏时开上白下紫两种颜色的小花,冬天结果,但果实变形,像是过于饱满炸开了,裂成如今这般模样。它的用途很多,可以入药,可以泡酒,也可以做成蜜饯。那时我买的那个佛手没有摆到过年,就被父亲泡酒了,母亲一再埋怨父亲,说是摆到过年,多喜兴呀。

④以后,我在唐花坞和植物园里看到过佛手,但都是盆栽的,很袖珍,只是看花一样赏景的。插队北大荒时,每次回北京探亲结束都要去六必居买咸菜带走,好度过北大荒没有青菜的漫长冬春两季。在六必居我见过腌制的佛手,不过,已经切成片,变成了酱黄色,看不出一点儿佛指如仙的样子了。

⑤我们中国人很会给水果起名字,我以为起得最好的便是佛手了,它不仅最象形,而且最具有超尘拔俗的境界。它伸出的杈杈,确实像佛手,只有佛的手指才会这样如兰花瓣宛转修长,曲折中有这样的韵致。这在敦煌壁画中看那些端坐于莲花座上和飞天于彩云间的各式佛的手指,确实和它几分相似。前不久看到了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那伸展自如风姿绰约的金色手指,确实能够让人把它们和佛手联系在一起。我买的这个佛手,回家后我细细数了数,一共二十四只手指。我不知道一般佛手长多少佛指,我猜想,二十四只,除了和千手观音比,它应该不算少了。

⑥我把它放在卧室里,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扑满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莲,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出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⑦它的香味那样持久,也是我所料未及。一个多月过去了,房间里还是香飘不断,可以说没有一朵花的香味能够存留得如此长久,越是花香浓郁的花,凋零得越快,香味便也随之玉殒色残了。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已经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它的皮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但让我感到的却也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⑧它已经老了,却还是把香味散发给我,虽然没有最初那样浓郁了,依然那样的清新沁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老得像母亲。是的,我想起了母亲,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佛手的时候,母亲还不老。

(1)、请结合文章,简述作者喜欢佛手这种水果的理由。
(2)、选文第②③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请概括插叙的内容并简析其作用。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体会下面句子画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一样扑了过来,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

(4)、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由佛手联想到母亲,佛手与母亲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作者想借佛手之香表达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举一反三
下面是奇奇组负责搜集到的有关“军人之生活”的文章,请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惦念一片绿

高满航

    ①将要熄灯时,班长才回到宿舍。他变戏法一样,不知从哪里弄来十多根绿油油的黄瓜,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鲜嫩的黄瓜,祛暑解乏,一人一根。”

    ②列兵咬一口,鲜嫩脆香,觉出这明显是刚从蔓上摘下来。列兵惊奇:“这是从哪里摘来的黄瓜?”

    ③“明天带你去,一看便知。”班长笑着对他说。

    ④列兵好奇得很,不明白在这个只养得活梭梭树的干旱荒漠里,怎能长出如此鲜嫩的黄瓜?

    ⑤这天,结束训练时,夕阳尚未完全落山。“去不去?”班长笑问。“去。”列兵喜滋滋回应,他一直在等着班长呢。“走。”班长出了宿舍后直奔厨房。班长挑了两桶厨房攒下的废水正往外走。列兵赶忙去接扁担,对班长说:“我来我来。”班长努努嘴对列兵说:“你的在那边。”列兵扭头,看见洗漱池边装满水的两只铁桶。铁桶里的水是战友们洗漱完的废水经过滤后存下来的。

    ⑥挑着两桶水走在沙地上真是艰难,落地时脚后跟陷在沙里,起脚又换成脚尖戳进沙里,才走出几十米,列兵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⑦班长似乎不是跟列兵走在同一条路上,他随着肩上的担子有节奏地一起一落,走起来让人感觉轻松又麻利,很快就把列兵甩在了身后。

    ⑧“就在这里。”班长打开了手电筒。

    ⑨列兵看到,灯光下是四面残缺不全的土墙,铁丝对拉在土墙顶部,算是做了个屋顶,上面罩了一层塑料膜,像是一座简易的蔬菜大棚。

    ⑩“黄瓜在这里活得成?”列兵迫不及待地走进大棚。

    ⑪“咱们能在这里扎下根,咱们种下的菜肯定也能活。”

    ⑪班长跟在后面给列兵打光。列兵看到,空间狭小的大棚里只有四行菜,每行约五六米,大概也就十来株。除了黄瓜外,还有一行西红柿,一行豇豆,一行茄子。在电筒的光照下,四行菜和它们的四行影子根挨着根,就像八队整装待命的士兵。

    ⑬“慢点,可千万别踩着了。”列兵弯腰往里走的时候,班长急忙叮嘱。列兵顿时紧张起来,不时看着脚下,就像他踩着的不是菜地,而是地雷阵。他也惊喜,在这干旱的荒漠里,竟真就长出了嫩绿的蔬菜。

    ⑭列兵在大棚外面舀水递给班长,班长猫着身子在里面浇。班长每浇一株菜的时候,都轻轻地捋起底部的叶子,让水恰到好处滴在根部,每株菜不多不少,正好一瓢水,浇完菜之后,班长又小心翼翼地理好根部的叶子。仿佛每一株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他无微不至的呵护。

    ⑮“走吧,回。”班长担着空桶走在前面。

    ⑯列兵把不舍的目光从菜地里收回,挑起空桶紧跟在班长身后。班长大踏步走在前面,列兵紧跟着他投在月光下晃动的影子。那一小片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蔬菜大棚早已不见了踪影,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仿佛那里藏着他心心念念的宝贝。列兵的家在南方,19年的人生里,他从未如此惦念一片绿色。

    ⑰“加快速度。”班长在前面催了。“哎——来了。”列兵匆忙回应。

    ⑱班长已经超出他五六十米。列兵不得不收回对大棚里那片绿色的惦念。他跑步去追班长,空水桶晃动的“吱扭扭”声在荒漠里分外响亮。

(文章有删改)

放假了,爸爸带我们去北京八达岭游玩,我( )了长城风光。

来到长城脚下,我们沿着入口的公路顺坡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长城上。仔细看城墙,足有几十米高,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垛口,站在垛口处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城墙上面很宽很宽,听爸爸讲可以并行八辆马车。城墙如此坚固,真是古代北方的屏障啊!

从垛口处俯视长城,一条小河随着山势越过大岩石淙(cóng)淙流过,水流清澈,水势徐缓,小河两旁树林茂盛,到处是竞相开放的野花和丛生的杂草。我抚摸城墙大块大块的青砖□不禁想到□这样高大的山□这样崎岖的路□当时既没有汽车又没任何机械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块块青砖运上来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转过身来看长城,最醒目的是烽火台。我在书本里常常看到这个古代战争的“报警器”,这次我终于看清了它的面目。只见它高高耸立,呈小山形状,顶是平的。前面是一条通道,左边有个石梯直通上边。虽然经历了无数年代,( )了无数狂风暴雨的侵蚀,然而整个外形依然可见。陡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烽火熊熊燃烧,侵略军铺天盖地而来,无数炎黄子孙奋起抗战!

站在长城上,望着一切,我浮想联翩。我想,我作为炎黄子孙,我应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河大合唱

ㅤㅤㅤ“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啊,冼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ㅤㅤ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从台上一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ㅤㅤ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里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从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树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ㅤㅤ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 ,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ㅤㅤ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下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ㅤㅤ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ㅤㅤ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察觉出是脚步声。啊,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盈、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ㅤㅤ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力网;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五十五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心使他们忘记了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两三米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