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五中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立文还需心先行

    ①怎么写出好文章?

    ②这两个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有些时日了。人们常问,我也常想。不知各位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偶尔被生活撞了一下,胸中涌起一股激流,想着一定要动笔把这脑袋里的、胸膛内的统统变作文字。幸运的时候如有神助,不多时辰便能尽抒胸臆,看着通篇文字满心欢喜。当然也少不了词不达意,未言明未道尽的时候,任凭脑袋里的如何翻腾,手底下就是做不出半点回应来,或是空悬着一双手干着急,或是因敲打半天又悉数删去而急躁烦闷,在遣词造句上折腾反复,须臾间尽丢提笔时的劲头。

    ③写文章最理想的状态即是脑、心、手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此乃作文的最高境界,需在文字上勤练,也需在生活里多炼。多数时候写文章大抵是这样两种情况,或是心手相连而脑未到,或是手脑齐进而心缺席。由心牵动手的多作于心境起伏、有所体悟之时,提笔即来,偶尔伴着泪水,洇开字迹;偶尔幸福愉悦,每一个字都似能开出一朵花来。心就位时,手下功夫大多顺畅,省时省力。

    ④相反,只有脑作指挥,心不就位,写起来就不尽畅快了。心未动却又需要写点东西的时候,十分容易陷入手和脑的尴尬境地,无心即无感,无感的和自己牵不起多少联系,这时候多会靠着脑袋来硬想,经历一番搜肠刮肚的煎熬,费力扯起一根线头,而脆弱的细线又常常会被思维的棱角扯断,致使“机器故障”。这种时候提笔,多会事先比划下需要填多少字,分几个段落,每段说什么,勾画个草图来,但真正施起工时,不是少“水泥”就是缺“钢板”,只好拾些“木板草料”拼拼凑凑,这样的“房子”盖得潦草,住得心慌。如此写出来的也称不得是一篇文章,或是作了他人的传声筒,或是作了材料的搬运工,唯独少了个自己。

    ⑤立文还需心先行。心先行,说着简单,做着却不易,要能压得住浮躁,耐得了寂寞,在心有所感的时候将之自然抒发出来,不可硬做文,不可枉做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内容,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③段画线句“由心牵动手的多作于心境起伏、有所体悟之时,提笔即来,偶尔伴着泪水,洇开字迹;偶尔幸福愉悦,每一个字都似能开出一朵花来”如何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①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②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③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④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阅读《浅谈细读》,完成小题。

浅谈细读

杨葵

    ①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阅读都是速读和细读并存。从书的角度而言,有的完全经不起细读,比如很多畅销小说、随笔合集,粗翻翻还行,细读会发现“太水”了;而又有一些书,速读完全读不出好,简直是暴殄(tiǎn)天物。阅读的收效,与阅读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读得细一点,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特有的意趣。

    ②去年,买了一本新翻译的《方丈记•徒然草》,这本小书据说在日本家喻户晓,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书做得很漂亮,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读得索然寡味,毫无被打动之感。这两天北京连日阴雨,窝在家里无意间挑了这本《方丈记•徒然草》细读,不想这一读完全不一样,突然就字字入心,欲罢不能。两次阅读感受如此不同,主要在于阅读速度。

    ③书读得太快,像旅人只顾赶路,无暇驻足欣赏沿途美景,而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美景密布,无数细节动人心魄。比如《方丈记•徒然草》书中这样的段落﹣﹣“清早眺望往来冈屋的船只,感到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效源都督琵琶行。”如速读,就是一堆华丽句子堆砌,必须细读才会读出其中的蕴意。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写到“枫”,而日语里“枫”字发音同“桂”,所以文中会说“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如此丰盈至美,不细读如何领略?

    ④在今天这样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作家写作面临的现实之一是,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推敲文字,使其更精炼,但是读者没有那份耐心,他们反而会喜欢那些“水货”,因为那些废字废句,正好适合了一目十行的粗心。

    ⑤“速读”和“水货”就像一对黑白双煞,“速读”流行,“水货”才有市场,“水货”反过来又助长“速读”的流行。问题是,我们干吗要读得那么快?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有品

星云大师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

    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就会与现实脱节,与良心相违背。人品是开展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有品胜过有学;有德胜过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质量、生活要有品位——有“品”才能彰显处世态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创造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视所谓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补给品,甚至有各种的医疗备用品等等。其实,在人生的另一个精神层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种“营养品”,例如:

    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礼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礼才能让人又敬又爱。

    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阻力、误会、难解之处。这时候精神力量便显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内心最好的补给品。正确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发展,并能开发正确观念。

    能力是备用品:所谓能力,会做菜、会写作、会画画、会行政、会策划、会演讲,甚至会解围、有创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宁可有能力,备而不用,而不能没能力,致使要用时却干瞪眼。

    不守信用是违禁品:一个人没有金钱、地位,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赚了大钱,那也是一时的,往后就是花上千金也买不回来。信用是人们最大的资产,万万不可失去。

    不耐烦是半成品:养成耐烦的性格,才能胜任大事。有的人对人讲话不耐烦,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烦,最后功亏一篑;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气,弄得前功尽弃。所以,做人要有恒长心,切莫急于一时。

    嗔心是毒品:据医学研究,人若经常动肝火,体内易产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无法排出,就会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嗔心动怒,才能长保健康。

    好名是装饰品:有名,若是经过个人努力所得,继而藉此名位帮助更多人,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

    好名的人,如同只懂得化妆,却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又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内心却充满贪、嗔、愚痴。所以爱好虚名的人,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凡事都重视品质,产品品质越好则经久耐用。同样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历久不败。如果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学历,再多的学问,但做人失败,那也只是表面的光荣,不值得歌咏赞叹。

《新一代·上半月》(有改动)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风裹着黄沙,席卷着呼吉格尔村。一连几天,耿臣都坐在大门口,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忽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田里的麦苗歪在沙尘里,山坡上仅存的几棵榆树也被剥出老根,目之所及,骨黄一片,他记得小时候,沙丘离村子还挺远,不像现在,虎视眈眈,随时要把呼吉格尔村吞掉。

②“沙子快埋脖梗啦,这日子啥时是头!”媳妇决定要搬家。“谁爱走谁走,俺坚决不走!“耿臣有他的想法。大家都走了,就等于把村子拱手让给沙漠。那样,家就没了。

③风,在旷野里回旋、扭转,像极了吼叫的野,呼吉格尔村的夜晓,看不见明月星辰,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④耿臣坐在炕上抽烟,烟头一明一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子里渐渐成熟:种树治沙,把呼吉格尔山闹绿了!村长被耿臣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直盯着耿臣看了半分钟。仔细再听,耿臣嘴里嘟哝着:“俺在呼吉格尔山上放了七年羊,山变秃了,俺有责任。”

⑤于是,耿臣卖了一百多只羊,买树苗上山。耿臣媳妇怂恿根子阻止耿臣上山,而根子却说他也要上山,爹是山大王,他就是小山大王。

⑥耿臣的老母亲听说了,从十多里外的大儿子家赶来了。瞅见憨笑的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她,眼角顿时有了泪。日子过成这样不容易,为哈非要上山受罪呢?这时,根子抱一捆山杏树苗跑进院子。耿臣媳妇埋怨;“呼吉格尔山上人都难活,这小树苗还没有你结实呢!”

⑦根子却说:“我叫根子,杏树苗也有根,只要有根,在哪儿都能活。”

⑧就这样,耿臣在呼吉格尔山上搭了一间牛顶架窝棚,里面盘了火炕,摆上小桌椅好歹算个落脚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挖坑种树,夜幕降临才收工休息,饿了吃点干粮,一想到山上将长满绿树,身上便有使不完的力气。

⑨夜幕下,耿臣弯腰挖坑。月光照在他精瘦的脊背上,照着一排排深色的树坑,也照在媳妇泛泪的眼睛上。与丈夫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耿臣固执,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当初,她也正是喜欢丈夫这一点。

⑩十多年后,呼吉格尔山长了草,各种树木也更显挺拔。相互辉映的绿色是那么难得,那么夺目,像一块蛋糕,馋得人想上去咬一口。这也招来了羊群牛群。根子发现有人来山上放羊。骂,不行。打架,更不是办法。耿臣几乎一宿没睡。他要想个彻底解决的

办法,第二天一早就下山了。

⑪原来,耿臣去找了蒙古族朋友巴图,想借几条狗看护草场。巴图爽快地答应了,让女儿娜仁送狗上山并帮助训狗护山。

⑫山上有了狗,放羊的不敢来了。于是他们开始报复,把耿臣家的水井用大石头堵死了……耿臣的母亲一着急,病了。临终前,她留下了一个小布包,包里有她半辈子积攒的钱,说要给孙子说媳妇用。弥留之际,老人说:“儿啊,你可坚持到底呀!”

⑬因为一系列的变故,根子原来订下的婚事也吹了。

⑭ “咱不能在山上待了,下山吧。”媳妇哭着求耿臣。耿臣心情复杂,斗争激烈。“上山这么多年,我已离不开呼吉格尔山了。”根子忽地站了起来,抓住妈妈的手,安慰道 “妈,我一定给您娶上儿媳妇,娶一个像奶奶、妈一样爱山上一草一木的媳妇。”

⑮耿臣的媳妇含着眼泪笑了。根子张开双臂,对着天空大喊:“我是根子,是呼吉格尔山旱不死的草根子,是拔不掉的树根子,”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根子的喊声在天空中回荡。

⑯根子和娜仁在农校参加畜牧培训班时再次相遇。爱情就像对接的电线,一旦心通了,就不再分开。根子和娜仁结婚了。

⑰转年,耿臣拉树苗时,汽车翻了。再次清醒时,耿臣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众人抬着往山下走。他太累了,眼皮沉重,真想美美睡上一觉。耿臣拉着儿子说:“根子呀,爹是怕不行了,你和你媳妇可不能把治沙的事儿半道撂下。”

⑱“爹!”根子含着眼泪,大喊。

⑲村长说:“老耿,放心,咱村开始全面推行治沙造林股份制,鼓励全村人上山治理生态,现在,咱蒙汉乡亲都支持!”

㉑担架被抬起来,向山下走,后面的人紧跟着。乡亲们不断地从家里、田间地头涌来。

㉑山路崎岖,鸟鸣阵阵。苍莽辽阔的呼吉格尔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挺立。耿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轻松而幸福的微笑。

(选自《内蒙古日报》,王樵夫作品,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