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语文花开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深冬月照 许冬林
①母亲将我叫起来,朦朦胧胧中,我穿好衣服。
②我们起大早准备去江对岸的获港街上,母亲要卖东西,也要买东西。那时我大约才十岁吧。
③洗脸后,打开门,泼洗脸水,才发现外面天上地下一片莹白。月亮高得很,被月光照彻的夜气,扑面是柔软的寒。洗脸水泼在空旷的泥地上,蜿蜒流淌,似乎怕冷一般,仿佛听见它们“嘶嘶”的叫声——地上的蒙蒙白光似乎被水吃掉了,倏忽间,墨色的水印子里,又灼灼耀着月光。
④从我家到渡口,我们要翻越两道江堤,然后过渡。母亲怕赶不上早班船,所以早早把我喊起来,陪她月下赶渡。
⑤我们热热吃了出门,走在小江堤上,母亲走在后面,我在前面,那是冬天的凌晨三四点。月亮庄严坐在天上,像看家的祖母,把万物看得规规矩矩、悄无声息。星子如同一朵一朵晚秋的小菊,开在蓝色的薄雾里。江堤两旁的小树,叶子几乎谢尽,冷冽的月光下,细弱的枝柯上也都罩着一层茸茸的白,我伸手一碰,都是霜。我脚下的草坡上,枯草稀疏,都躬身在白霜里。小河无声,以月光为衣,低低地沉睡。我和母亲,走过静寂小河,走出静寂村庄,像走在梦中。我们的脚下,是月光,也是细细碎碎的白霜。
⑥月光下的路,似乎都是平的。
⑦我看看天顶的月亮,看看脚下的路,觉得我和母亲走在霜地上,也像走在月亮上。
⑧不出十分钟,我们就上了大江堤。江堤上的风,似乎腰身宽大到猎猎撞人,却也不见树头摇动,想来是我们行走中错把迎面的寒气当成了风。月光倒更是亮堂,无遮无拦,仿佛有铺不完的银粉,到处播撒。
⑨蜿蜒长堤,除了我们,无有人影。四野阗寂,人间不像人间。只有我的脸,冰凉柔软,这是落了月色也落了晨霜的脸。我和母亲走在月照之下,走在无边的霜气里,像两粒小小的纽扣,又小又结实又透明。
⑩也没有蛙鸣,没有虫唱,连喜欢夜飞的乌鸦,影子也不见。这江村的声音都被月光舔干净了,或者是被晨霜给密密缝紧了出不来。
⑪只有我的足音,连着母亲的足音。我们的足音把连天连地的月光,踩出了许多窟窿。我心里感到抱歉,可是一回头,身后月光圆融清透如初。
⑫人世之初,也许未必是盘古开天辟地,未必是伏羲女娲造了各色族人,也许还是如我们这般:一个年轻美丽的母亲,荷载两筐衣食种子,身边跟着一个小女孩。大路平闲,她们一路走来,天地澄澈,十方岑寂。
⑬我遥看我的月光,我的江堤,我的晨霜。一刻仿佛千万年,千万年在此凝结为一刻。
⑭月照之下,万物似乎都被抽去了重量。林木、村舍、长堤……它们立在大地上,像立在宣纸上。而无人的江堤上,母亲的影子小小,我的影子小小,我们也在宣纸上。
⑮月光把世界变轻了。
⑯我们且走且停,月亮且走且停。偶一抬头看,它依然又高又远,像用繁霜在不断锻铸敲打,洁白清冷。我忽想起妈妈教过的童谣,此间吟来真应景。“月亮粑粑跟我走,我到南京讨包斗,季季刀子割韭菜,萝卜干子喝烧酒。”南京在我们江对岸的下游,此时江水拍打古城,月光笼罩古城,像一首古诗,是那般遥远而悠扬的存在。笆斗是一种柳条编的圆底容器,可盛放谷物等粮食。那时不懂为什么要到南京去讨笆斗,我家的杂物间就有笆斗啊。笆斗不盛粮食时,我和弟弟常常爬进去,坐在里面像不倒翁似的摇晃。我想,发大水时,我可以坐着它漂浮,像远古洪水神话里的葫芦。
⑰童谣里,去南京,就像我们此刻去获港,也许讨包斗不过是个由头,真真是想赶一个人头攒动热闹喧哗的早市。
荷 h é①莲。②姓。 荷 h è①背(bēi)或扛:~锄。②承当:~天下之重任。③负担:肩负重~.④承受恩惠(多用在书信里表示感谢):感~。 | 载 z ǎi①年:一年半~.②记载:登~。 载 zài ①装 载:~客。②充满(道路):风雪~途。 |
荷(A. hé B. hè) 载(A.年 B.记载 C.装载 D.充满)
布局 | 具体内容构思 | 效果预设 |
地上景 | 静立的林木、蜿蜒的长堤、①(再选填两个景物) | ④说明画稿具体内容构思的选择理由,并说说你想表现怎样的整体画面。 |
空中月 | 为这幅图选择最恰当的月:②(填选项) A. | |
景中人 | 画中人物的大小:③(填选项) A.大 B.小 |
A.悠然自得 B.闷闷不乐 C.眉开眼笑 D.其他
①,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③,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⑴请将①~③处补充完整。
⑵作者可能会联想到以上诗句中的哪一句? 请推断并说明理由。
主题内容 |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自然美景 |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blank#}1{#/blank#}。 | 崔颢《黄鹤楼》 |
天接云涛连晓雾,②{#blank#}2{#/blank#}。 | 李清照《渔家傲》 | |
思乡念亲 | ③{#blank#}3{#/blank#},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我寄愁心与明月,④{#blank#}4{#/blank#}。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怀古伤今 | 东风不与周郎便,⑤{#blank#}5{#/blank#}。 | 杜牧《赤壁》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⑥{#blank#}6{#/blank#}。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
乐观旷达 | 长风破浪会有时,⑦{#blank#}7{#/blank#}。 | 李白《行路难(其一)》 |
忧国忧民 | ⑧{#blank#}8{#/blank#},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竹子与气候
姚宗伟
①竹,性直,中空,有节。我爱竹,园里种了几丛绿竹,分布在过道旁、窗前、檐下、篱边;竹子长得高高,竹竿挤得密密,一竿竿都碧绿可爱,一蓬蓬翠叶茂盛,可以挡住斜照的太阳。轻风吹过,竹子摇曳,竹叶发出沙沙的优美音韵,虽在炎热的夏天,听了也有几分凉爽的感觉。一到雨季,有时风狂雨骤,竹丛起了骚动,逆着风雨,摇摆不定;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②每年的秋雨过后,竹子抽笋、脱箨① , 新竿比老竿的颜色更碧绿,竹竿也挺得更高更壮,把个竹丛挤得好不热闹。呀!我们不是惯用一句“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蓬勃、迅速、有生意吗?可它也有地域与气候的不同,中国的雨季在春天,泰国的雨季则在秋天,因此竹子虽是雨后抽笋,却不能叫做“春笋”,它是秋天抽的笋嘛,没有人叫它“春笋”,也没有人叫它“秋笋”,都只叫“新笋”。
③中国的园林造景,有竹必有石,在一丛绿油油的竹子旁边摆一两块太湖石骨或上面平坦的大青石;画家画竹子的时候也喜欢画上石头,看了顺眼,不会孤单寂寞,而有自然之美。所以自宋、元以后,国画又多了一派专画竹石的“文人画”、如苏东坡、文与可、赵孟頫、柯九思,郑板桥等都以画竹石闻名。
④有一天,走进一处经营花木的花圃,见许多石头。都是有孔有洞的海滩石骨,虽非太湖石骨,也丑得很好看,颇雄奇,问价?可不便宜呢!店主人见我不开口,抢着解释:“每块石头重量数吨,一辆大卡车只能载三几个,还要动用起重机和四五个有气力的工人,从老远搬到这里来摆卖:有时一摆就几个月或一两年。有人买了又要派工人、派卡车、用起重机搬送,费用不轻。”
⑤我点点头同意,第二天,两块大石头摆在园里的竹丛边,愈看愈可爱,大石头替竹丛补了景,竹丛给大石头生了色。可是,摆大石头的时候却压着了几个待出土而未出土的竹笋,压在大石下,心想,这几个竹笋可糟了!不料而后竹笋却斜斜地在大石下面抽出来,又从大石旁边直直地挺上去,我见了为它喝彩!毕竟数吨的大石头压不下几个嫩笋,仍然挺出绿竹竿,而且挺得这样骄傲!
⑥竹子要等气候,雨季来了,要挺的便挺了,哪怕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柏!“万物静观皆自得!”竹子毕竟等到了“气候”呐!
【注】①箨:(tuò),竹皮、笋壳。
(选自《姚宗伟散文选》,泰华文化出版社1996年,有删改)
阅读卡 篇名:《竹子与气候》 类别:散文 ⑴内容梳理 本文由竹子的总体特征写起,介绍了竹子与 、 、 的关系,文末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⑵赏析好句 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⑶解答疑惑 文中画线部分,介绍了“文人画”,似乎与文题无关,能否删去? ⑷补全感受 本文末尾写道:“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抽!”这让我想起了《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通过比较,我发现它们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来表达情思……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