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语文花开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冬之月;小文摘录了下面这篇写景美文,邀你共读。

深冬月照 许冬林

①母亲将我叫起来,朦朦胧胧中,我穿好衣服。

②我们起大早准备去江对岸的获港街上,母亲要卖东西,也要买东西。那时我大约才十岁吧。

③洗脸后,打开门,泼洗脸水,才发现外面天上地下一片莹白。月亮高得很,被月光照彻的夜气,扑面是柔软的寒。洗脸水泼在空旷的泥地上,蜿蜒流淌,似乎怕冷一般,仿佛听见它们“嘶嘶”的叫声——地上的蒙蒙白光似乎被水吃掉了,倏忽间,墨色的水印子里,又灼灼耀着月光。

④从我家到渡口,我们要翻越两道江堤,然后过渡。母亲怕赶不上早班船,所以早早把我喊起来,陪她月下赶渡。

⑤我们热热吃了出门,走在小江堤上,母亲走在后面,我在前面,那是冬天的凌晨三四点。月亮庄严坐在天上,像看家的祖母,把万物看得规规矩矩、悄无声息。星子如同一朵一朵晚秋的小菊,开在蓝色的薄雾里。江堤两旁的小树,叶子几乎谢尽,冷冽的月光下,细弱的枝柯上也都罩着一层茸茸的白,我伸手一碰,都是霜。我脚下的草坡上,枯草稀疏,都躬身在白霜里。小河无声,以月光为衣,低低地沉睡。我和母亲,走过静寂小河,走出静寂村庄,像走在梦中。我们的脚下,是月光,也是细细碎碎的白霜。

⑥月光下的路,似乎都是平的。

⑦我看看天顶的月亮,看看脚下的路,觉得我和母亲走在霜地上,也像走在月亮上。

⑧不出十分钟,我们就上了大江堤。江堤上的风,似乎腰身宽大到猎猎撞人,却也不见树头摇动,想来是我们行走中错把迎面的寒气当成了风。月光倒更是亮堂,无遮无拦,仿佛有铺不完的银粉,到处播撒。

⑨蜿蜒长堤,除了我们,无有人影。四野阗寂,人间不像人间。只有我的脸,冰凉柔软,这是落了月色也落了晨霜的脸。我和母亲走在月照之下,走在无边的霜气里,像两粒小小的纽扣,又小又结实又透明。

⑩也没有蛙鸣,没有虫唱,连喜欢夜飞的乌鸦,影子也不见。村的声音都被月光舔干净了,或者是被晨霜给密密缝紧了出不来。

⑪只有我的足音,连着母亲的足音。我们的足音把连天连地的月光,踩出了许多窟窿。我心里感到抱歉,可是一回头,身后月光圆融清透如初。

⑫人世之初,也许未必是盘古开天辟地,未必是伏羲女娲造了各色族人,也许还是如我们这般:一个年轻美丽的母亲,荷载两筐衣食种子,身边跟着一个小女孩。大路平闲,她们一路走来,天地澄澈,十方岑寂。

⑬我遥看我的月光,我的江堤,我的晨霜。一刻仿佛千万年,千万年在此凝结为一刻。

⑭月照之下,万物似乎都被抽去了重量。林木、村舍、长堤……它们立在大地上,像立在宣纸上。而无人的江堤上,母亲的影子小小,我的影子小小,我们也在宣纸上。

⑮月光把世界变轻了。

⑯我们且走且停,月亮且走且停。偶一抬头看,它依然又高又远,像用繁霜在不断锻铸敲打,洁白清冷。我忽想起妈妈教过的童谣,此间吟来真应景。“月亮粑粑跟我走,我到南京讨包斗,季季刀子割韭菜,萝卜干子喝烧酒。”南京在我们江对岸的下游,此时江水拍打古城,月光笼罩古城,像一首古诗,是那般遥远而悠扬的存在。笆斗是一种柳条编的圆底容器,可盛放谷物等粮食。那时不懂为什么要到南京去讨笆斗,我家的杂物间就有笆斗啊。笆斗不盛粮食时,我和弟弟常常爬进去,坐在里面像不倒翁似的摇晃。我想,发大水时,我可以坐着它漂浮,像远古洪水神话里的葫芦。

⑰童谣里,去南京,就像我们此刻去获港,也许讨包斗不过是个由头,真真是想赶一个人头攒动热闹喧哗的早市。

(1)、【朗读“月”】请为第⑫段中的“荷”选择正确读音,为“载”选择正确字义。(填选项)

荷 h é①莲。②姓。

荷 h è①背(bēi)或扛:~锄。②承当:~天下之重任。③负担:肩负重~.④承受恩惠(多用在书信里表示感谢):感~。

载 z ǎi①年:一年半~.②记载:登~。

载 zài ①装 载:~客。②充满(道路):风雪~途。

(A. hé B. hè)    (A.年 B.记载 C.装载 D.充满)

(2)、请为文中画线句选择需读重音的字词,并说明理由。
(3)、小文在朗读时发现文中有许多联想和想象,请你摘录一句,并分析其妙处。
(4)、【画中“月”】小文想为这篇文章配上一幅月下行进图,请你完善表格内容。

布局

具体内容构思

效果预设

地上景

静立的林木、蜿蜒的长堤、①(再选填两个景物)

④说明画稿具体内容构思的选择理由,并说说你想表现怎样的整体画面。

空中月

为这幅图选择最恰当的月:②(填选项)

A. B. C. 

景中人

画中人物的大小:③(填选项)

A.大      B.小

(5)、月下行进时“我”会是什么表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并说明理由。

A.悠然自得       B.闷闷不乐        C.眉开眼笑       D.其他

(6)、【诗中“月”】文中提到“月光笼罩古城,像一首古诗”,小文摘录了课本中与“月”有关的诗句,请你完成任务。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⑴请将①~③处补充完整。

⑵作者可能会联想到以上诗句中的哪一句? 请推断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 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乐曲。
  黑暗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
  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
  没有回音。
  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特交谈的念头。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演奏”小提琴。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发觉沙尼克的“演奏”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起拉起了科莱利的乐章。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他们一直拉着这个音符,可能比科莱利期望的要长一些;沙尼克和小提琴家都不愿意结束今晚的二重奏。
  以后的每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都会一齐演奏科莱利的这段乐章,他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闭起眼睛享受着他们的二重奏;音乐让他们忘记了这是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晚上,一群纳粹士兵冲进了沙尼克的囚室。凡是被他们念到号码的囚犯,生命都将走到尽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整间囚室。
  当最后一个号码念完,坐在床沿的沙尼克突然紧张起来。他记得,最后一个念出的号码正是马斯特的号码!果然,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天啊!沙尼克的喉头里发出一丝呻吟,这难得的知音,这上帝赐给我的礼物今晚就要消失了吗?
  突然,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 站到了还未下床的马斯特身边,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动作。“留下吧,”沙尼克轻声对马斯特说,“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马斯特睁大眼睛,摇摇头,正要说什么,沙尼克已经走到了纳粹士兵的面前,缓缓地走出了囚室,走进了黑夜……
  不久,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小提琴家马斯特幸存了下来。
  和平的日子里,马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琴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他用琴弦上跳荡的音符讲述着希望、爱和春天,讲述着孩子,讲述着和睦的家庭,讲述着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马斯特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目:在骤然昏暗下来的舞台灯光里,他轻轻放下手里的小提琴,慢慢闭上双眼,两臂悬空,激情地“演奏”那段早已渗入他灵魂的科莱利的乐章。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他留下来了,此刻他相信,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难友和兄弟沙尼克,正在天堂聆听着他无声的“演奏”……
                                                                                                                                       (选自《意林》,有删改)
     【注释】①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加利西亚奥斯维辛附近,主要关押波兰和德国的犹太人,是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在该集中营内约有400万人惨遭杀戮。②舒曼(1810—1856),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③科莱利(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母亲没有“朋友圈”

徐竞

       ①儿时,我特羡慕玩伴们。他们的母亲,个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方圆四周, 都有着极好的人缘。家中也因此常来客人, 每每必杀鸡割肉,桌上好菜鲜汤不断,而我们家则日日素菜上桌。

​​​​​​​       ②与她们相比, 我的母亲,不善言辞, 更不善与人交往。她极少去村镇上串门, 也无人来我家, 母亲既没“朋友圈”,更无好的人缘。

​​​​​​​       ③母亲整日像个“独行侠”,穿梭于田间、地头、山边、溪旁…… 风雨不改!回到家中, 又围着灶台、猪圈、鸡笼、柴垛转,脚步匆忙。晚上还会独自在灯下做着针线活,日复一日。
​​​​​​​       ④待到农闲时,别的妇女都闲坐下来娱乐:打打牌,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一则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情感, 二则将劳累已久的身心彻底放空。唯独母亲不肯加入其中——她要去窑厂贩运陶罐,将柴火挑到镇上换钱,

开焐坊出售雏鸡,熬糖稀卖……她忙得甚至连娘家都极少回。说起母亲,外人都觉得她不搭理人,很孤僻。

​​​​​​​       ⑤“您看谁谁,整天就到处闲逛, 结交朋友,你呢? ”有时, 我也会抱怨母亲。母亲则一脸平静地回应:“我没她们闲呀,等把你拉扯大了, 我再去结交朋友啊! ”

​​​​​​​       ⑥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忙碌着,直到我们被拉扯大了。

​​​​​​​       ⑦我们长大了, 可母亲也老了。我将她接到城里, 和我住同一个小区里,每个周末我们都相聚。

​​​​​​​       ​​​​​​​⑧我怕母亲平日里孤独寂寞, 交代她在小区里要多结交朋友,尤其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后遇到事也好有人帮助。
​​​​​​​       ⑨可母亲依然是个 “独行侠”。拾荒,捡垃圾, 成了她每日的新工作。她去车库里, 楼下垃圾桶旁, 甚至各个楼层,捡拾废品。小区里还有其他几个捡废品的老人,母亲每天要跟他们进行“暗战”,斗智斗勇,  有时赢,拔了头筹, 有时晚了一步, 被人捷足先登。她将大堆的废品放在楼道里, 常遭住户们的白眼,让人 生恨。母亲在城里,不但没交到朋友,反而结了“敌人”。捡回来的废品,母亲将其分类,再用婴儿车推到 不同的废品收购站去卖。起初,我反对她去捡卖废品, 说“您不能待在废品的世界里,要多与人交流。小区里有打牌、跳广场舞的,你也加入他们的‘朋友圈’, 跟他们交朋友啊。”

​​​​​​​       ⑩母亲却说: “我都 70 多岁了,年轻时没交朋友,老了,也不想交了。再说,谁又愿意跟我这个乡下

老太太做朋友呢?”
       ⑪我说: “多交朋友, 能防止老年痴呆, 延年益寿。”母亲面露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 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得痴呆了, 就把我送回乡下吧, 在老家,我走不丢。 

⑫我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觉察到气氛有些尴尬,母亲又说: “我在这边也是有朋友的,你看我 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号码——收衣服的, 收纸盒的,还有收废铁的……”母亲戴上老花眼镜,拿着她的老人

手机, 一个个翻给我看。

⑬我鼻子一酸,突然心疼起母亲来。父亲很早便过世,是她带着孩子们,从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走来。 作为寡母的她, 每天忙于挣钱供养孩子, 还要让我们能读书上学。我们兄妹 3 个都读了大学,在当时全镇都

是少有的。儿时的我们, 虽未吃到好的, 喝到鲜的,但却得到了知识的最好灌溉。

⑭想到母亲这一生,都在为儿女们忍苦耐劳,负重而行,不惜放弃了交友和休闲,我有些难过。但转 念一想,母亲其实也有“朋友圈”。乡下的山野田地、农作物、鸡鸭、陶罐、柴火、雏鸡;城里的废品、旧 物……不都是她主动结交和深交的朋友吗? 她的内心从未真正孤独过。同时我也突然悟到, 其实, 母亲现

在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孩子,是离她最近的我啊!我想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她。该是我好好爱她的时候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

活动中,开展了美文欣赏活动,某同学制作了阅读卡,你协助他完成任务。

竹子与气候

姚宗伟

①竹,性直,中空,有节。我爱竹,园里种了几丛绿竹,分布在过道旁、窗前、檐下、篱边;竹子长得高高,竹竿挤得密密,一竿竿都碧绿可爱,一蓬蓬翠叶茂盛,可以挡住斜照的太阳。轻风吹过,竹子摇曳,竹叶发出沙沙的优美音韵,虽在炎热的夏天,听了也有几分凉爽的感觉。一到雨季,有时风狂雨骤,竹丛起了骚动,逆着风雨,摇摆不定;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②每年的秋雨过后,竹子抽笋、脱箨 , 新竿比老竿的颜色更碧绿,竹竿也挺得更高更壮,把个竹丛挤得好不热闹。呀!我们不是惯用一句“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蓬勃、迅速、有生意吗?可它也有地域与气候的不同,中国的雨季在春天,泰国的雨季则在秋天,因此竹子虽是雨后抽笋,却不能叫做“春笋”,它是秋天抽的笋嘛,没有人叫它“春笋”,也没有人叫它“秋笋”,都只叫“新笋”。

③中国的园林造景,有竹必有石,在一丛绿油油的竹子旁边摆一两块太湖石骨或上面平坦的大青石;画家画竹子的时候也喜欢画上石头,看了顺眼,不会孤单寂寞,而有自然之美。所以自宋、元以后,国画又多了一派专画竹石的文人画、如苏东坡、文与可、赵孟頫、柯九思,郑板桥等都以画竹石闻名。

④有一天,走进一处经营花木的花圃,见许多石头。都是有孔有洞的海滩石骨,虽非太湖石骨,也丑得很好看,颇雄奇,问价?可不便宜呢!店主人见我不开口,抢着解释:“每块石头重量数吨,一辆大卡车只能载三几个,还要动用起重机和四五个有气力的工人,从老远搬到这里来摆卖:有时一摆就几个月或一两年。有人买了又要派工人、派卡车、用起重机搬送,费用不轻。”

⑤我点点头同意,第二天,两块大石头摆在园里的竹丛边,愈看愈可爱,大石头替竹丛补了景,竹丛给大石头生了色。可是,摆大石头的时候却压着了几个待出土而未出土的竹笋,压在大石下,心想,这几个竹笋可糟了!不料而后竹笋却斜斜地在大石下面抽出来,又从大石旁边直直地挺上去,我见了为它喝彩!毕竟数吨的大石头压不下几个嫩笋,仍然挺出绿竹竿,而且挺得这样骄傲!

⑥竹子要等气候,雨季来了,要挺的便挺了,哪怕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柏!“万物静观皆自得!”竹子毕竟等到了“气候”呐!

【注】①箨:(tuò),竹皮、笋壳。

(选自《姚宗伟散文选》,泰华文化出版社1996年,有删改)

阅读卡

篇名:《竹子与气候》

类别:散文

内容梳理

本文由竹子的总体特征写起,介绍了竹子与             、             、             的关系,文末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赏析好句

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解答疑惑

文中画线部分,介绍了“文人画”,似乎与文题无关,能否删去?

补全感受

本文末尾写道:“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抽!”这让我想起了《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通过比较,我发现它们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来表达情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