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理财((节选)

王愿坚

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一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2)、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3)、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4)、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读下列文章,按要求答题。

                                                                                                  细心带来好风景
                                                                                                         楼兰香
      ①年初,我辞去做了三年之久的出纳工作,欲跳槽到另一家各方面条件相对都更优越的台企。我在大学期间学的是会计专业,因此,我希望能在新公司找到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
      ②但大家知道,这个专业近几年来人才是远远供大于求的,每个职位都有许多人在“抢”。所以,要想“美梦”成真也并非易事,至少要通过三层选拔,最终能从第三轮面试中突出重围者才会被幸运录用,而这名额仅有一个。招聘现场(A),各方神仙云集台前,尽显神通。第一环节,招聘方看求职者的硬件,包括学历、相关经验以及工作成绩等等有形的东西。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则采用灵活的主观测试,以考察求职者的无形能力。
      ③我轻松过了第一关,和19名求职者同时进入下轮决战。而第二回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进行,招聘方却始终只字未提,我们都很焦急地等待着通知。期间,招聘方有人找过我,并给了我100元钱,说让我去他们指定的商店购买一副专业耳机,以备参加第二轮考试使用。然而,我一眼就发现,对方给我的这张百元大钞是假的,出于以前养成的职业习惯,我当即指了出来,并予以拒收。对方见我认真的样子,(B)地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去了。
      ④几天后,主考官打来电话,让我去公司参加最后面试,我纳闷,对方说你已成功地通过了第二轮选拔。原来,那次的“假币事件”竟是蓄意安排,更没想到这小小一着棋,刷掉了14人。他们或没有发现是假币,或发现得太晚,公司方面不甚满意。这样戏剧性地进入了第三回合,我还真有点儿后怕,担心还有什么“陷阱”等着我去踩。
      ⑤接到最后面试的通知后,我蛮紧张的。面试地点在一间封闭的房子里,我们仅剩的六个人排队列于屋外,叫到自己的名字了才进去接受“拷问”。
      ⑥轮到我了。我忐忑不安地进了屋,坐到主考官面前。大脑高速旋转,随时待命。终于,主考官提问了,他说:“你以前是做出纳的,对吧,那么请你说说第五套人民币不同面值票币后各是什么风景?”这个问题(C),应该说很简单,但平时极容易忽略掉。还好我比较细心,都有印象。于是,我充满信心地回答:“100元的后面是人民大会堂,50元的是布达拉宫,20元的是桂林山水,10元的是长江三峡,5元的是泰山风光,而1元人民币后面则是杭州西湖。”“很好,完全正确,面试结束,请回去等我们的通知。”主考官饱含赞赏地对我说。
      ⑦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没有多少意外,我被录用了。惊讶的是,一同参加面试的六人中,竟只有我一人答对了全部钞票后的风景名称,这不能不算是个意外。主考官说,对于会计职业而言,细心就是最好的能力。
      ⑧我成功了,我用细心为自己赢来了职场生涯里的一道美好风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饭娘》,完成下列小题。

饭娘

田瑜

    ①饭娘在我们老家也被叫作冷饭娘、冷饭头,主妇们每顿饭后都会留些剩饭当作下一顿饭的饭娘。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细竹篾编成的篮子,那是冷饭灶箕,专门用来盛装饭娘。饭娘装在冷饭灶箕里,盖上一块薄薄的白纱巾,悬空挂在灶头上,一来可以防狗猫之类偷食,二来是通风,就是在盛夏也很少有饭娘变馊的。

    ②那时,我们家揭开饭镬总能见到镬里被分成鲜明的两部分:前半是红薯或南瓜,后半是白米饭。一般孩子们都可以吃上白米饭,特别是在家中老幺的我是不用吃红薯、南瓜之类的。年幼的我总搞不明白,有时还会刨根究底:“妈,这镬里明明还有白米饭,你们留着不吃,去吃这难吃的红薯、南瓜是为什么?”母亲摸摸我的头,说是大人吃惯了这些,吃了红薯南瓜干活有力气呢。有一次,我看到母亲对着米缸忧心忡忡,一边自言自语:“这次得多留些冷饭娘了。”我很好奇,过去揭开米缸的盖子,踮起脚尖往里瞧,发现米缸已很浅,快要见底了。我缠着母亲问:“妈,这冷饭娘有什么用呀?”“这冷饭娘呀,用处大着呢,它会生出好多饭饭,让你们每顿都有白米饭吃。”母亲说着,舒展开了眉头。当时,我只当那是母亲糊弄小孩子的话,饭娘难不成还会生宝宝?

    ③后来,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我也到了上学的年岁。上学要早起,我却爱赖床。每每母亲把我叫醒时,我就知道母亲已为我炒好香喷喷的猪油冷饭了。估计是母亲在前一天留饭娘时,多留了一碗。母亲知道,猪油炒冷饭是我的最爱。那会我们家的饭镬里已很少见到红薯、南瓜之类的辅食了,但是,我们家的冷饭灶箕从来没见空着过,母亲依然每顿饭都会留些饭娘。我自以为已长大懂事,又上学有知识了,一次竟和母亲较起劲。我说:“妈,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每年家里收割的稻米都吃不完,干啥还要留冷饭娘,大米现煮的饭岂不是更好吃?”母亲笑笑:“理是这个理,可是冷饭娘和大米一起煮可以多煮出好多饭呢!”“我才不信呢!那样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吃剩饭?”我有些气急。母亲盯着我,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孩子,我们有了今天不能忘记昨天,更不能忘记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后天,凡事都得有个打算!”当时,我自然不懂母亲的“打算”是啥意思,只想起老师说过,每天要记得复习和预习功课,莫非是一个理?

    ④母亲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造房子,另一件也是造房子。其实,母亲嫁过来时连婚房都没有,祖孙三代,一大家子挤在不足二十平方阴暗的老宅院里。照奶奶的说法,母亲的“本事”可大着呢,嫁过来后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打理得妥妥的,三年不到就盖起了新房,让全村子的人羡慕不已。第二次盖房是改革开放初期,上小学的我已经能帮着母亲搬砖瓦了。每过一阵子,等家中有了点积蓄,母亲便会“添砖加瓦”,到新房盖成时,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这幢簇新的三间两层走廊屋矗立在村口,格外显眼,应是当时我们村里最超前的“洋房”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饭娘在母亲心中是根本,是希望!

    ⑤现在,我也会经常下厨做饭,一般不会再留饭娘,厨房里也没了冷饭灶箕。偶然一次,我煮饭时放了些饭娘,发现煮出来的白米饭果真多了不少,多年前母亲的话顿时在我的脑海浮现。我把这事告诉孩子,也和孩子讲了些过往旧事。母亲没进过学堂,自然不明白“未雨绸缪”等词的意思,也不会给孩子们念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诗词。在孩子们打破砂锅问到底时,母亲只会淡淡地说一句:“等你们长大自然就明白了。”然而,母亲勤俭持家、平和坚韧的秉性,已潜移默化地、牢牢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大脑。

    ⑥秋高气爽,蟹肥橘黄。我带着孩子回乡下,印入眼帘的是我们家那有了年份的老房子。

    ⑦来到堂屋,看着那落满灰尘的手拉车、风车、米筛、石捣臼和冷饭灶箕,我陷入了沉思:那落后的年代,那贫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这些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这些必需品及它承载的故事却依然清晰、深刻。我轻轻地抚摸着一件件母亲用过的家什,给孩子讲述母亲和它们的故事,母亲和饭娘的故事。

(有删改)

【注释】①镬:读作huò,锅的别名。②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番茄炒鸡蛋

王若禹

①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的或是小厮的妆,手持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离开戏校后再没吃到过。

③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的料儿”。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他去师父家学戏,两人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师父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他问师父。

⑤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⑥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的?他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好在,师父是顶好的人。师父的声音洪亮,语气却是极谦和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有时他偷了懒了,师父的小竹条子就在他的小腿肚子上挠挠。他“哇哇”哭两声,转眼看到师父正扶着眼镜笑他。师父从未发过脾气。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他没有心事。

⑦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时迁盗甲》《三岔口》等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王强,《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却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他很迷茫。

⑧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纠结半天,临了他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他私下试过,放一勺糖,没味儿;放两勺糖,不甜;放三勺糖,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甜的为什么放盐?”他不解,“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出来呢?”师父说。

⑨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师父怎么知道?”他想。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⑩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是曹公——欸!”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结束。他在心里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巧舌弄,诳吴侯蹚浑水你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⑪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⑫“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才是一出大戏;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才是人生。”这些话,师父没有教过他,但是日子久了,他也就明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