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读下列文章,按要求答题。

                                                                                                  细心带来好风景
                                                                                                         楼兰香
      ①年初,我辞去做了三年之久的出纳工作,欲跳槽到另一家各方面条件相对都更优越的台企。我在大学期间学的是会计专业,因此,我希望能在新公司找到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
      ②但大家知道,这个专业近几年来人才是远远供大于求的,每个职位都有许多人在“抢”。所以,要想“美梦”成真也并非易事,至少要通过三层选拔,最终能从第三轮面试中突出重围者才会被幸运录用,而这名额仅有一个。招聘现场(A),各方神仙云集台前,尽显神通。第一环节,招聘方看求职者的硬件,包括学历、相关经验以及工作成绩等等有形的东西。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则采用灵活的主观测试,以考察求职者的无形能力。
      ③我轻松过了第一关,和19名求职者同时进入下轮决战。而第二回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进行,招聘方却始终只字未提,我们都很焦急地等待着通知。期间,招聘方有人找过我,并给了我100元钱,说让我去他们指定的商店购买一副专业耳机,以备参加第二轮考试使用。然而,我一眼就发现,对方给我的这张百元大钞是假的,出于以前养成的职业习惯,我当即指了出来,并予以拒收。对方见我认真的样子,(B)地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去了。
      ④几天后,主考官打来电话,让我去公司参加最后面试,我纳闷,对方说你已成功地通过了第二轮选拔。原来,那次的“假币事件”竟是蓄意安排,更没想到这小小一着棋,刷掉了14人。他们或没有发现是假币,或发现得太晚,公司方面不甚满意。这样戏剧性地进入了第三回合,我还真有点儿后怕,担心还有什么“陷阱”等着我去踩。
      ⑤接到最后面试的通知后,我蛮紧张的。面试地点在一间封闭的房子里,我们仅剩的六个人排队列于屋外,叫到自己的名字了才进去接受“拷问”。
      ⑥轮到我了。我忐忑不安地进了屋,坐到主考官面前。大脑高速旋转,随时待命。终于,主考官提问了,他说:“你以前是做出纳的,对吧,那么请你说说第五套人民币不同面值票币后各是什么风景?”这个问题(C),应该说很简单,但平时极容易忽略掉。还好我比较细心,都有印象。于是,我充满信心地回答:“100元的后面是人民大会堂,50元的是布达拉宫,20元的是桂林山水,10元的是长江三峡,5元的是泰山风光,而1元人民币后面则是杭州西湖。”“很好,完全正确,面试结束,请回去等我们的通知。”主考官饱含赞赏地对我说。
      ⑦很快,结果就出来了,没有多少意外,我被录用了。惊讶的是,一同参加面试的六人中,竟只有我一人答对了全部钞票后的风景名称,这不能不算是个意外。主考官说,对于会计职业而言,细心就是最好的能力。
      ⑧我成功了,我用细心为自己赢来了职场生涯里的一道美好风景。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   )            忐忑不安(    )(     )           陷(   )

(2)、第二轮考试是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下面三个成语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把它们还原到相应的位置。(填序号)
a、讳莫如深    b、热火朝天     c、出乎意料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_
②第二自然段中的“抢”字,让我们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公司第二、三轮考试采取那样的形式,目的是什么?
②“我”的细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甲)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阅读何涛的《一生干好一件事》一文,完成小题。
①一生干好一件事,这个目标高也不高,低也不低.人生的要诀就是:一生选择一项事业,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认认真真干好,千方百计做精,无论天分如何,一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②历史长河哺育几多圣贤,现实社会又锻铸几多人才,但芸芸众生,“常人”居多。像曹雪芹,虽蓬户瓮牖、绳床瓦灶,却把辛酸的血泪滴于纸上,凝成一部绝世红楼;像麦哲伦,作环球航行成功,宣告地球方圆之争的结束,他们锁定一个目标,百折不挠,终于取得成功。他们在做这些事前,也并非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并未预见最后能够摘星揽月。他钔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穷其一生都要做好这件事。
③对于摘得硕果、功成名就的大家,我更多的是怀着一种不可企及的尊崇和敬畏,我们很少有他们的献身精神.但是,对于默默无闻,一生选择干好一件事的平凡者,我怀着的则是一种感念和敬佩的心情,不管他干的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是脑力还是体力、科技含量有多高、最后成功与否。
④柳编编得好,石凿凿得好,钉鞋钉得好,看门看得好……这些人算不上聪明,在人们眼里似乎有点笨,老实人一个。但他们心地良善,勤劳质朴,做事有恒久的耐力,认准了就一直朝前走。这样的人,像田野里的无名小花,仔细去嗅,却有醇厚的香味。在我们村,六奶擅纺棉花,年轻时通宵纺棉,穗大线匀,一家人的穿戴都在六奶一人手上;七叔精于打铁,制作的镰刀锋利无比,十里八乡的都用他打的镰割草割麦。我大哥不惜气力,盖房修屋,总干搬砖掂泥的活儿;而谁家红白大事待客,挑水烧火这活儿又非八弟莫属。仿佛他们都是村人离不开的角色。和曹雪芹、麦哲伦,大哥与八弟们固不能一比,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生围绕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干得十分精道。
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件事情,够我们一辈子去探索研究。俗语曰:行行出状无.人生机遇不多,要想求得立身之本,必得找准位置,一生真正干好一件事。我们没有高深的学问去攻克尖端的科学技术,但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恒心,有一颗爱心,去做好一件哪怕再平凡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摈弃浮躁,安身立命,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不枉此生了。
⑥人生苦短,略—踟蹰,就白发苍苍;稍一放纵,便一事无成。我们何不趁着年轻,干好一件事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
   “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

阅读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完成下题。

       ①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

       ②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③高中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④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⑤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⑥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受到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⑦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⑧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⑨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⑩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⑪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113分(基础题100分,附加题20分,满分共120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地揪住了。

       ⑫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⑬慢!

       ⑭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夸一通,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

       ⑮放学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⑯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⑰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因为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09日24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