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四上 8.成都市各地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B卷

阅读莹莹推荐的故事,看看写了什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①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他为了抄一点儿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 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②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③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 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④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写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这句话你觉得应该放在(   )。
A、第①~②自然段之间 B、第②~③自然段之间 C、第③~④自然段之间 D、第④自然段之后
(3)、读下面的语句,圈出体会较深的词语,并写下批注。

①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画横线句子中的数据能去掉吗? 为什么? 

我觉得(能  不能)去掉,理由是

(5)、新思维开放探究读读下面的“链接资料”,结合文中内容,写一写谈迁创作《国榷》的故事给你带来的启示,注意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链接资料:谈迁(1594—1658),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人。明亡后改名迁。他家境贫寒,一直是靠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他一生博览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创作了史书《国榷》。他的作品还有《北游录》《枣林集》等。

举一反三
请你阅读下面的历史故事,并完成各题,学习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一)西门豹治邺(节选)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 , 大气儿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 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二)海瑞智惩恶少  张长英

①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当权,其亲信胡宗宪被派到浙江当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胡衙内倚仗其父的权势,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②一天,胡衙内带着随从离开杭州,一路游山玩水。凡经过的府县,官吏多惧怕胡宗宪的权势,无不殷勤招待。可当胡衙内来到淳安县后,却不见知县来宴请送礼。胡衙内窝着一肚子怒气,喝令将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树上鞭打。

③驿站的人见胡衙内行凶打人,就赶紧报告给了知县海瑞。海瑞听报,想要立刻派人去抓胡衙内,但转念一想,他父亲毕竟是省总督,公开与他作对,未免要吃亏。他思索一下,便带领捕班人马,直奔驿站。进门后,海瑞用手一指,喝道:“把这个恶棍抓了!”一听知县要抓他,胡衙内气急败坏地喊道:“我是堂堂浙江总督的公子,我看你们谁敢抓我?”

④海瑞冷笑道:“你胆敢冒充胡总督的公子? 胡总督是国家一品大臣,处处体恤民情,他的公子定是知书达理之人,怎会是像你这样胡作非为?”

⑤海瑞又吩咐人搜了胡衙内的行李,搜出好几千两银子和珍宝等贵重礼品。“你这些赃物哪里来的?”海瑞沉着脸问道。

⑥胡衙内答道:“都是沿途府县官吏送的。”海瑞冷笑道:“若是胡公子出游,他必然爱的是青山秀水,访的是民土风情,绝不会像你这样要银子,要珠宝。你骗得过别处知县,却骗不过我!来人!打40大板!”

⑦过了几天,海瑞派人把胡衙内押送到总督府,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该犯假冒胡公子,骗得数千银子和甚多珍宝。我知大人教子甚严,绝不会做出此等事来。故一眼识破,所诈赃物,依法没收充公。因该犯四处败坏大人名声,实属可恶,特押送府上,请大人严惩!”

⑧胡宗宪看完信,再看看被打得鼻青眼肿的儿子,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海瑞的话句句在理,胡宗宪也只能吞下这口恶气了。

(选文有删改)

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认真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放飞蜻蜓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jié jué),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小伙伴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阅读理解

①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给阳台上的几盆花木浇水。在给石榴浇水时,我发现有几只蚂蚁在水面上挣扎着。我知道,虽然蚂蚁不会游泳,但它们是生命力极强的小生灵。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下去,到那时蚂蚁们就可以“着陆”了。

②不一会儿,水没有了。 几只蚂蚁在泥土上又可以正常活动了,但有两只不幸的蚂蚁被泥土埋住了半截身子,正挣扎着向外爬,可又爬不出来。 我想,我应该救助一下这两个“落难者”了。 我必须找一样细小的工具,不然,用手指或稍微粗点儿的小棍儿,都有可能将救助变成“误杀”。

③但是,当我从室内取了一枚大头针走出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被埋的蚂蚁同时被另外两个同伴救助着——那两只来救助的蚂蚁正在用力向外拉它们的同伴。我放弃了与这两只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看着这令人感动的一幕。

④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出了身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四周试探了一番,便迅速逃离了。奇怪的是,有一只蚂蚁没有离开,而是在救助现场继续衔着泥土,似乎下面还埋着什么东西。我想看个究竟,就没有打扰它。不久,我看到有一对小小的触角晃动着露了出来,原来下面还有一个落难的同伴。这次我必须要帮助它们了,因为这场“水灾”是我造成的,我在这些小生灵面前是负有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罪的。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蚂蚁看到同伴后,立即上前去亲吻它,并试图将它衔走。这时,被救助的蚂蚁已经恢复过来,与它的同伴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离开了。

⑤我不是昆虫学家,不知道蚂蚁的救助行为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还是出自本能。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们确实表现了一种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