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三上 9、_______

阅读理解
_______

①这天下午,不到半个小时,路路的脸红了三次。

②教室里挂黑板报的钉子掉了。 同学们想自己钉上,可是没有钉锤,路路想起了传达室的陈爷爷那里有,就____地跑去借。

③路路猛地推开传达室的门,大喊:“喂,钉锤呢”陈爷爷在看报纸,____地抬起了头,透过老花眼镜看了她一眼,雪白的胡子动了动,没理她。路路的脸憋得通红,她慢慢地走回教室,低着头对同学们说:“没……没借来,陈爷爷不理我。”

④维维拉着路路的手,说:“走,咱们再去借一次。”走到传达室门口,维维敲敲门,听见陈爷爷回答,才____地走进传达室,说:“陈爷爷,您把钉锤借给我们用用,行吗?”陈爷爷点点头,打开工具箱,把钉锤递给维维。维维说:“谢谢您!”这时路路躲在维维身后,陈爷爷看了她一眼,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似的,心里想:                                                                                    

⑤后来,路路去传达室还钉锤,也学着维维的样子,有礼貌地把钉锤还给了陈爷爷,陈爷爷高兴地捋捋胡子,说:“这才是好孩子嘛!”

⑥路路仰起小脸高兴地笑了,脸红得像一朵美丽的花。

(1)、联系上下文,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里。(填序号)

①慢腾腾        ②兴冲冲          ③轻悄悄

(2)、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请根据内容排排序。(填序号)

(①)→→(⑤)→

①这天下午,路路的脸红了三次。

②路路学着维维的样子有礼貌地还钉锤。

③路路第一次借钉锤时没有礼貌,陈爷爷没有借,路路脸红了。

④维维陪路路一起去借钉锤。

⑤维维懂礼貌,借到了钉锤,路路见了,脸红了。

⑥陈爷爷夸奖了路路,路路的脸红得像一朵花。

(3)、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路路的动作、语言描写。仔细体会加点的词句,下面说法最恰当的是(   )。(填序号)
A、路路的性格很直爽 B、路路做事风风火火,说干就干 C、路路和陈爷爷非常熟悉 D、路路的行为不文明,没有礼貌
(4)、联系上下文,把第④段中路路的想法补充完整。
(5)、给短文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填序号)
A、维维借钉锤 B、路路的脸红了 C、小气的陈爷爷
(6)、读了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照相师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她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②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③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冰冷冷的女孩其实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④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间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⑤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⑥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

⑦照相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⑧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⑨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⑩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憧憬的光芒。

⑪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站到月季花跟前,几株月季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阳光下闪着淡淡一丝光,神秘,梦幻。照相师感到一种别致的美,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⑫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他对小茴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⑬小茴的脸红了。“真的很漂亮!”她笑着点头。

⑭照相师说:“我明年想开个照相馆,你再去拍照,免费啊!”

⑮小茴的脸又红了。

⑯照相师笑笑,便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她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照相师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啦——”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 桂花 雨(节选)

琦 君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 炒 米(节选)

汪曾祺

小时候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的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选自《草木春秋》,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