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二上 14、紫色风铃
妈妈买来一串紫色的风铃。 风儿一吹,紫风铃“叮叮——咚咚”,声音真好听。
妈妈要把紫风铃挂在妮妮的床前。 妮妮说:“妈妈,等一会儿挂,先放桌上,让我玩一玩!”
等到妈妈出门回来,桌上的紫风铃不见了。 紫风铃呢? 妈妈找啊找,没有找到。 这时,妮妮“咚咚咚”地跑来,把妈妈拉到另一个房间。妈妈一看便愣住了:紫风铃正在妮妮奶奶的床头上摇晃着。 在阳光的照耀下,风铃一闪一闪的。 奶奶躺在床上,布满皱纹的脸舒展开了,她说:“妮妮怕我寂寞,让风铃来陪伴我。风铃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妈妈不住地点头,微笑着说:“妮妮,你做得真好!”
一阵微风拂来,紫风铃轻轻地唱:“叮咚——叮咚——叮叮咚……”
①获取信息 妈妈买来一串紫色的风铃,要挂在妮妮的床前。
②获取信息 紫风铃被妮妮弄丢了。
③形成解释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了妈妈愣住的原因是紫风铃在奶奶的床头。
席德强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分析感悟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理想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去。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株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 ,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狂风暴雨后,他身披蓑衣,屹立田头,睿智的目光扫过稻田,寻找能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终于找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这些加点词语既展示了他在田野中长时间工作的____,突显了他对科研工作的____。同时也是对袁隆平工作的____,体现了他在农业科研领域的____。 |
⑤在袁隆平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亩产量不断提高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选自《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