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五上 38.开发小行星的漫想

开发小行星的漫想

①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对“拜访”地球的小行星即陨星进行化学分析,发现碳质陨星的含碳量很高,还含有高达 20%的水分。硅质陨星含有丰富的无须加工的自然铁,典型的硅质陨星中大约10%的重量是铁金属,其中还混有镍。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巴林格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据估计,一立方千米的小行星金属可能为人类提供69亿吨铁、8亿吨镍、4000万吨钴和800 万吨铜其中仅镍一项,就足够人类消耗一百年。

②如此诱人的财富,人类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了。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已制定了一个开发小行星的方案:首先选择一个大小适中的小行星,用航天飞机发射一种配有挖掘设备的飞行器,让它登上小行星开采自由金属;然后把金属锭送往宇宙空间工厂加工成阻力较小的翼面状物体,让它们能够半飞半落地穿过大气层而不至于熔化;最后用空间拖船把金属块推入地球大气层轨道,溅落到指定海面。由于事先往金属块中充入了特殊的气体,使金属块呈海绵状,所以这种金属块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这样一个“天外来客”,一块就可能含有10万吨金属。

③据计算:从一颗位置适当的小行星获取一吨自由铁,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在地球上用高炉冶炼优质铁矿获得一吨铁所需能量少。开发小行星,实在是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

(1)、【整体感知】短文第②段主要介绍了(    )。
A、专家们开发小行星的愿望 B、专家们根据现有技术水平而制定的开发小行星的方案 C、小行星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金属资源
(2)、【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根据说明的主要目的,分别判断下面各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选择。

①有些陨星几乎完全由铁-镍所组成。例如,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巴林格陨星坑里的陨星,就是一整块巨大的铁-镍混合物。

②据计算:从一颗位置适当的小行星获取一吨自由铁,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在地球上用高炉冶炼优质铁矿获得一吨铁所需能量少。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3)、【评价鉴赏】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写出其中两个关键的词语:
(4)、【形成解释】为什么说开发小行星实在是造福子孙万代的明智之举?请概括出理由。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月球-10号”。这颗人造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人造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人造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55小时,飞船里的一个氧气罐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降落在太平洋上。人造卫星或飞船生了“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来回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使花钱如流水的空间科学活动大大降低了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阿波罗”太阳观测卫星发射5次,耗资达200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1000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一颗人造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个星期的检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飞船或人造卫星在发射后生了“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

现代文阅读理解。

地球是在膨胀还是在缩小?

a地球与周边太阳系一直是“礼尚往来”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太空中四处穿梭的尘埃会不断以流星的形式轰击地球,而地球大气中的气体也会不断散逸到太空中。

②既然地球一直处在有亏有得的状态中,那么地球到底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呢?

③由于地球上的气体会散逸到太空中,地球——或者更准确地说,地球大气层是在不断收缩的,不过收缩得并不多。

④行星通过吸积过程形成,即太空尘埃不断相撞、逐渐累积成质量较大的天体。地球约45亿年前诞生之后,吸积仍在小规模继续,以流星和彗星的形式不断加入地球的质量中。

⑤但一旦行星形成后,另一个过程又会随之开始——大气会开始散逸,这一过程有点类似于蒸发。大气中的氧原子、氢原子和氨原子可以从太阳吸收足够的能量,然后从大气中逃逸出去。

⑥那这些过程会对地球整体质量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科学家只能做个大概的估测。

⑦目前只能进行理论研究,因为很难实时测得地球的质量,我们掌握的地球重量不够精确,无法看出地球质量是增是减。

⑧但通过观察流星的发生率,科学家估测,每年约有16500吨流星撞上地球、增添地球质量中,约合1.5座埃菲尔铁塔。b.与此同时,科学家又利用卫星数据估测出了大气遥逸的速率,约为82700吨,相当于7.5座埃菲尔铁塔。这意味着地球每年会损失大约66100吨的物质。虽然听上去很多,但从整个行星的尺度来看,这其实只是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⑨科学家利用过去一百年间的大气逃逸估算量推算得出,损失的大气若无法得到补充,按每年损失6万吨大气来算,大约50亿年后,地球大气便会损失殆尽。

⑩e.不过,海洋活动以及火山喷发等过程都可以补充地球大气,因此实际可能要耗费约15.4万亿年,地球才会彻底失去所有大气。这个时间相当于宇宙寿命的100倍,更何况早在此之前,受太阳演化影响,地球就已变得不再宜居了(太阳预计在50亿年之后转化为红巨星)。所以从长期来看,大气逃逸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⑪总之,我们在为地球的慷慨鼓掌叫好时,也大可以放下心来:地球体积的缩小不会对地球生命造成任何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