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素养检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躺”着真能赢吗

陈培永

①一段时间以来,“躺赢”一度成为热词。从字面上看,“躺赢”就是躺着就赢了,可以将其理解为没有通过辛勤劳动、激烈竞争,甚至没有做多少最基本的努力就取得了成功。

②“躺赢”之所以成为社会热词,与现实社会背景有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年轻人在家庭的呵护下,不需要奋斗就能过上好生活;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有些人觉得只要找到好机会,就能获得高收入;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加剧,使得一些人悲观失望,一心幻想着“锦鲤”现身给自己带来好运。种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坐享其成、心存侥幸和消极逃避的心理,反映的是少数人对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信念的动摇。

③“躺”着真能赢吗?到底有没有“躺赢”的可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④“躺”和“赢”天然矛盾。所谓的“躺赢”,往往靠的是一时的运气或者外部条件,但好运气不会随时都有,外部条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把希望寄托在“躺赢”上,就意味着把自己今天以及未来的命运交给了运气和他人,这种赢只能是昙花一现。

⑤回顾历史,“躺赢”者就算能得到一时的成功,最终也难免一败涂地。战国时期,秦灭楚国,齐国就幻想“躺赢”而袖手旁观,结果没能逃脱同样被灭掉的命运。“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之亡显然与某些国家的“躺赢”幻想有关。【甲】____当今时代,即使有“躺赢”者能获得一时的辉煌,也不会成为大家真正佩服的对象;而且,时间久了,他们的真实面貌一定会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人们的信任、支持,甚至失去自己的人生。

⑥“躺赢”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不符合成长与成才规律,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才能取得“真赢”呢?

⑦谈论“躺赢”,首先应该落脚于如何看待“赢”。赢有小赢和大赢之分。立足小赢,可以为大赢做好铺垫;放眼大赢,才能更好取得小赢。有的人,即使已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赢”,但他只是把其看作小赢,当成奋斗的起点;而选择“躺赢”者却把它看作大赢,继而“摆烂”、间歇性躺平,因此注定无缘真正的大赢。正因为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不同,两种人的选择才会不同,人生结果也注定不同。

⑧一个成功的人不可能止步于小赢,而会在追求大赢中感受更大的幸福与喜悦。马克思曾说:“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季羡林也曾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无不启示我们,人生在世,决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还应该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有更高的追求和格局。

⑨仅有正确的认知还不够,要取得“真赢”还需要有积极的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富庶家庭,他们的一生本可以沿着父辈规划的道路走下去,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获得当时社会认知中的成功。但他们却选择献身于更为艰难、更为高尚的人类解放事业,坚定地为全人类的幸福奋斗终生,最终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走向。早期的很多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但他们并没有执着于自己的小赢,而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一次次革命斗争中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最终争取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正是因为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明确的认知,他们才没有止步于小赢;也正是因为对于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他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大赢。

⑩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不能做“躺”着的旁观者、安于现状的坐享其成者,而应该做参与者、促进派,积极投身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中,通过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实现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全人类的共赢。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12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分析了“躺赢”成为社会热词的缘由,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B、第⑥段承接上文,再次强调“躺赢不可取”的观点;同时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对如何才能取得“真赢”的论述。 C、第⑦段把选择奋斗者与选择“躺赢”者加以对比,揭示了选择“躺赢”者不可能获得大赢的原因。 D、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获得真正的大赢,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明确的认知。
(2)、请你从以下两则资料中选出适合补充在文章第⑤段【甲】处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资料一: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本以为能“躺”在刘备的功劳簿上,接受诸葛亮的尽心辅佐,过着“躺赢人生”,却终因没有过硬本领不可避免地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汉室之隆”也终成泡影。

资料二:西楚霸王项羽出身贵族,英雄盖世,拥有雄兵百万。过于一帆风顺的人生让他“躺”在自己的功绩里,刚愎自用,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最后,楚汉之争以项羽惨败,自刎乌江告终。

(3)、《光明日报》当日在刊登上文的同时,还开设了“青年问答”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回答下面这位学生的问题。

青年问答栏目

【问】当我把人生目标设定在“罗马”并拼尽全力奔赴时,却发现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这种巨大的差异像是一道我无论怎么奋斗都无法跨越的鸿沟。我很迷茫,甚至会对那些人的“躺赢”产生一种带着愤怒的嫉妒感。请问,我该如何调整心态?奋斗之于我,还有意义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④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书是人类智慧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⑤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⑥“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穷

徐怀谦

    从报上读到一则《我们到底有多穷》的故事,讲一个富翁带自己的儿子去乡村旅行,本意是想让儿子看看农场的人有多穷而他们有多富。可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儿子却说:“我看到他们养了四条狗,而我们只养了一条;我们家有喷泉,他们家旁边却有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我们家花园里的灯贵得要死,但还是没有他们家房顶上的星星好看;我们家的花园很大,但是他们家的后院大得能看到地平线——父亲,原来我们这么穷。”

    我们得承认,这个富翁的儿子是很有智慧的。他能从常人以为富裕的生活中发现贫穷而从常人以为贫穷的生活中看到富足。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穷富是相对的,正如幸福感是相对的一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富翁的儿子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理。他只是来农场做短期旅行。如果要他在农场和城市之间选择长期居住地的话,他最终选择的可能还是城市。因为即使城市再穷,城市仍具有购物方便、交通便利、文化生活丰富、医疗设施齐全等诸多有利条件,这正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大城市的原因所在。

    我当然不是要比较城乡的贫富差别,而是想提醒国人“我们到底有多穷”这句话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有的人可能会不屑地说:你这个论题本身就错了,现在需要争论的是“我们到底有多富”。是呀,媒体上已经报道了中国的亿万富翁有多少,百万富翁有多少。最近的例子是有一名深圳的生意人报名参加明年的太空亚轨道飞行,光报名费就达百万元。不管是通过合法的、非法的还是违法的途径,中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第一,中国到目前为止,仍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穷到什么程度?电视上说过一个小例子。有位城里的学生写信要“手拉手”的小伙伴给自己寄一张彩照过来。等啊等,好多天过去了,他终于等来了小伙伴的来信,不过里面装的是一张黑白照片。这位家住山沟的小伙伴在信中说,为了照这张照片,他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的山路到县城去拍照。第二,在物质文明大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赤贫儿。他们居华厦,食有鱼,出有车,可以花上千元看一场明星演唱会,却不肯为希望工程捐一分钱;他们可以为冬日都市里的一只流浪狗奔走相告,买狗粮,送狗衣,争献爱心,却不肯为身边的一个流浪汉送去哪怕一件单衣;他们可以在赌场里、在酒桌上挥金如土、通宵达旦,却不肯拿出哪怕几分钟读一本益智的书……在很多人身上,真的是“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我看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高低,物质的富裕与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看精神上是否富有。“我们到底有多穷”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不仅要正视中国还有多少绝对贫困人口,而且要看到在少数富豪身上,在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那些人身上,为什么存在那么严重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包括诚信危机)。前一种穷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消灭之;后一种穷的可怕在于,打个比方,由绿洲变成沙漠容易,而由沙漠变回绿洲则难乎其难。美国牧师比彻说过这样的话:“不要以为生活是荷包满满,就会称心如意。人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其性格……如果品位高雅,情感真挚,心境磊落,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慈爱,并且慷慨济助;如果以热心公益之手从事于美化社会的事业,促使社会更加高尚,那么富人才是快乐的。”

    请人们学一学那个富翁的儿子吧,面对着小溪、星星和地平线,由衷地说一声:“哦,原来我们这么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承裁着伟大的时代使命,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砥砺前行。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问题,北大退伍军人宋玺22岁时参与亚丁湾护航......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共奔窑富裕:在工厂车间,他们与时间和质量赛跑......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也收获了奋斗馈赠给他们的幸福。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未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承担时代使命,用中国梦激杨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⑥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欣逢盛世,我辈青年须____ ,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成就精彩人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缪爱军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是增强工作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阶梯与桥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多花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会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加开阔。

②读书利修身。万物可朽,思想不朽;万物能盗,学问难盗;万物有价,品德无价。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品德从哪里来,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从读书中来。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良师,焦虑不安时为你抚平烦恼,迷茫彷徨时为你指明方向,困顿于生活琐事时让你开怀释然,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涵养定力大有裨益。

③读书可明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仅是停留于单纯读书,而不是探究真理,那么便偏离了读书的本义。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知识的沉淀和书本的加持。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能够载你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书籍可以带你相遇。思接千里,神游万仞,只要坚持每日手不释卷,那么定然能够发现开卷有益,在持续阅读中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让精神和灵魂都闪耀着文化的气息。

④读书重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是桥梁,践行使用是根本。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好处甚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坚持阅读,定能锦心绣口行稳致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

宮秀镇

在人际变往中,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欣赏自己,自夸自赞者多;欣赏别人,夸人赞人者少。君不见,在当下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欣赏别人大多是敷衍客气而已,很少见到赞人具体优点和长处;相反,互怼现象却常常出现。彼此之间因见解不同、观点不合,便唇枪舌剑,嘲讽揶揄对方,甚至口出狂言,有失风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欣赏自己很容易,而坦坦荡荡地欣赏别人却很难。

    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度量、格局和谦恭品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这是古人用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一个常理。就拿楚汉争霸中的刘邦和项羽来说吧。刘邦原为一个平民,出身农家,发迹前只是一个亭长。项羽比刘邦则显赫得多。他,将门之子,才气超人,力能扛鼎,神勇威猛。在楚汉之战中谁都不相信刘邦会打败项羽。然而,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意料,项羽败给了刘邦。刘邦成了西汉开国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

    为何?刘邦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知人者智,知已者明”。正因为刘邦有“智”又有“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了解部下的长处,并善于赏之用之,从而成就了他开国皇帝之梦。项羽则不然,他长处过人,刚愎自用,不仅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更谈不上欣赏别人和善用人才,还嫉妒贤能,容不下韩信、陈平这样的帅才、智囊,迫使他们投奔刘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辅佐他的谋臣亚父范增,还被他气走,发疽而死。“超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能不败吗?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A                                                                 

    欣赏别人,不是恭维、吹捧,更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和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欣赏别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和来自内心的真诚,是心口如一的赞美,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和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慧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没有“慧眼”的人,看到的只有“瑕疵”;有“慧眼”的人,看到的是“瑕疵”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人都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气度。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正如有人所说,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真诚地欣赏赞誉别人,可以“以人为镜”,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辉煌;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欣赏别人吧!

                                                      选自《杂文月刊》,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