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教学质量阶段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学校决定开展“走出书斋,畅游哈尔滨”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①这个冬天,“尔滨”这个拟人化的称呼频频在网络上出现,带火了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频频在全网刷屏,短短一周时间里,与“哈尔滨”相关的话题百余次冲上热搜榜,网友们调侃“全网一半的流量都给了哈尔滨”。

②春节临近,数据显示“尔滨”的热度仍在持续。现在,圣·索菲亚教堂门前站满了“北境女皇”“雪国王子”和“俄罗斯公主”,哈药六厂金碧辉煌的版画博物馆内人头攒动,穿着鱼皮衣的赫哲族和戴着皮毛帽子的达斡尔族在中央大街唱歌跳舞,几乎每个网红饭店外都排着长队,搓澡床位紧张异常,云南“小野生菌”、四川“小熊猫”、山东“小葱”们纷至沓来……

③贴合南方游客饮食习惯将东北冻梨切片摆盘,把交响音乐会搬进商场,在圣·索菲亚教堂前用无人机升起人造月亮……这些“掏家底”似的待客之道,不仅为哈尔滨“圈粉”无数,也拉高了冰雪旅游市场的热度。

(选自钛媒体2024年1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独特的冰雪资源、多元的异城建筑风格、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让哈尔滨在冰雪旅游市场上一直保有一定热度。而今年这波燃爆全网的旅游热潮,发端于相关部门为应对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而采取的处理方式。面对部分游客在旅游体验方面反馈的不满意,当地职能部门快速反应,不仅真心致歉、连夜整改,还为许多已经进园游玩的游客办理全额退票,将口碑危机转化为一场成功的文旅品牌营销。

②随后,面对接踵而来的大量游客,哈尔滨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上演了许多将心比心的故事,修建“温暖驿站”供游客“缓缓”,中央大街铺设地毯以防游客摔倒……许多第一次来的外地游客在陌生环境里的不适得到缓解,不同的生活习惯被尊重,多元的旅游需求被满足,体验值和满意度可以说被直接拉满。

③此外,在《致哈尔滨全市人民的一封信》中,哈尔滨呼吁全市“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并召开宾馆酒店座谈会,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在此引导下,各个职能部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尽全力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诸多细节需求,各旅游市场主体也相继发出不涨价倡议。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造就了“尔滨”热度。

(选自《农民日报》2024年1月9日,有删改)

材料三

哈尔滨2024年1月22日到1月28日天气预报

(选自东方天气网2024年5月5日)

材料四 

①被“南方小土豆”包场后,“哈尔滨会成为下一个淄博吗”的话题也引起热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淄博热度逐渐下降,网上还传出“烧烤店倒闭”“烧烤店转让”等消息。如何从流量到“留量”,成为各地旅游部门面临的难题。

②据哈尔滨市文旅部门透露,今年看似偶然爆火的流量,背后却有当地一年的准备。入冬前夕,黑龙江就进行了细致、大规模、多次目的地营销,市场启动很早。当地更摸到了社交网络时代文旅宣传乃至城市营销的“脉门”。人们都说,真诚是必杀技,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这句话其实在社交网络时代更加适用。网络话题、视频仪式感可以激发出游客更多的分享欲,但更重要的是景区能够开发出更多适合分享的“花活”项目。

(选自四川省情网2024年1月11日,有删改)

(1)、任务一:辨材析意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3年冬天,哈尔滨旅游异常火爆,“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等纷至沓来。 B、“掏家底”似的待客之道,不仅为哈尔滨“圈粉”无数,也拉高了冰雪旅游市场的热度。 C、哈尔滨各个职能部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尽全力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全部细节需求。 D、哈尔滨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上演了许多将心比心的故事。
(2)、任务二:追本溯源

根据材料二,说说哈尔滨爆火的原因。

(3)、任务三:畅游哈城

生活在南方的小语和小文准备在寒假去哈尔滨旅游,请结合材料三,提醒他们需要注意什么,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一)虎——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

湘泓

虎作为一个大型动物物种的存在,一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每个个体也都要拥有一个面积足够大的领域,才能经受住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影响的考验,维持正常的繁衍生息。

虎的存在对于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凡是有虎的地区,则表明该地既有大面积丰富的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食草动物。因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是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很好的能源和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的消费者食草动物又产生了生物的次级产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则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因此,虎被称为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垦荒造田,开山修路,以及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等等,不仅造成树种单一,植被稀少,隐蔽性差,使虎能够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小,也减少了其生存所需要的猎物,如鹿、狍、野猪等的数量,再加上人们过度的猎杀,导致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大大缩小,而且往往被分割成很多相互不接连的孤立的分布点,这样虎的种群之间便失去联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繁衍,导致近亲繁殖,降低了遗传因子的质量,最终使种群丧失活力。

因此,为了使虎繁衍生息,必须首先保护好它的栖息地,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我国政府不仅早已将虎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先后建立了许多以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关于虎的研究和保护的工程战略计划,也在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动物园等全面展开。

虎是自然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一旦绝灭,将永远不会再恢复或者创造出来。特别是作为我国特产的虎亚种,华南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及时挽救,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前,就必然步入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的后尘,从我们面前消失,正如世界著名猫科动物专家杰克逊先生所说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纸老虎了。”因此,对于虎这一物种来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机会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阅读《灯光也是一种毒品》 ,完成文后题目。
                                                                                                            灯光也是一种毒品   

                                                                                                                      艾先立
       (1)1880年3月31日,人类的灯光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从此,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如今,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熠熠生辉,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长。
        (2)这眩目的明亮,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动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影响了它们的生物节律,对它们造成伤害。据统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明亮的灯光也会干扰蚕蛾的迁徙,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致使美丽的蝴蝶变得越来越少了。
        (3)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本来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后,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它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水体受到污染。可见,人工光的泛滥会影响到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4)更糟糕的是,西雅图市佛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它的研究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5)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形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睛地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地细密地刷满整个建筑。”
                                                                                                                                                                                        (选自《生命世界》,文章有改动)
【相关链接】
某市将通过灯光建设,构筑几大主题景观体系,以展示该市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繁华的恢弘气势。景观一,由中心城区1000余条纵横交错的路灯廊道构成的“霞光千道”夜景景观。景观二,由百余栋公共建筑“里光外透”和200栋15层以上高层建筑灯光构成“都市辉煌”夜景景观。景观三、由18片居住小居的甬路灯光、楼道灯光、标识灯光和绿化小品等装饰性灯光构成的“万家灯火”的夜景景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精神还是网络精神病

王梦影

      ①互联网精神或许是这个时代被谈论最多的概念了,关键词有开放、丰富、共享、互联互通……然而,网络强化了我们最好的一面,也放大了我们不那么好的一面。那些难以摆脱的弱点和习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互联网精神带来的互联网精神病。

      ②最常见的精神病之一是开启强迫症。先“ mark”后看——我们经常这样告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觉得不错的技术教程或是文化科普,点下“收藏”或是“转发”,就心满意足地离去,仿佛任务已经完成了一般,再也没有如约地“后看”。据Udacity在线教育平台2013年的统计,注册学员只有10%完成全部的课程,5%能够通过常规考试。

      ③一方面,我们始终保持着信息贫瘠时代的习惯,深挖洞广积粮。另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和迅速可能促成了漫不经心的处理信息习惯。我们守着无数扇可以引发改变的门,误以为这就是拥有,可是一扇扇推开后,却并未好好地走完一段旅程。

      ④开启强迫症还有一个并发症,网络路痴。一个低调却极受欢迎名为“维基百科循环(Wiki-loop)”的办公室小游戏,就建立在这类病患的痛苦之上。为文件起草或者是项目调研,游戏者点开了“白垩纪”这个百科词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点击相关词条。由“恐龙”跳到相关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游戏者恍然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津津有味地盯着纽约某家甜甜圈店的页面5分钟了,但完全不记得怎么来到这个页面的。当然,更恐怖的是,该写的文档页面仍是一片空白。

      ⑤同样患者众多的还有表演病。被热议过的症状有“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母亲节里长篇叙述爱与感恩,抒情对象却看不到——她已经因为频繁的心灵鸡汤刷屏或是严格的熬夜监督被孩子拉黑了。其他的病情还包括意义不明的自拍照附带的正能量发言;再也没翻过页的书本照片,配上一杯咖啡是最好不过了;闺蜜几分钟亲亲热热的合照后沉默不语的半小时,各自对着手机上传修过的图片,发表对友谊的感慨;而那些曾经惨淡不堪的时光,在大段缅怀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光彩。

      ⑥对于表演病患者来说,所说故事里的主角并不重要,一切衷肠都是为看不见的观众而诉。这种病症与开启强迫症一样,在一个丰富而开放的世界里,遭遇了对自己的迷失。

                                                                                                                                                                            (有删改)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班级开展“网红文化”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22年,便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在重庆鹅岭二厂拍摄的“我在重庆很想你”的路牌照片。路牌简约的配色加上顺口的文艺短句,使其迅速在互联网“一路生花”。随后,各大城市开始争先复制“想你”路牌,原本的钢铁丛林因为一块块别样的路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少网友表示,路牌上“想你”一词有着别样的亲近感和氛围感。尤其在经过网友们精彩各异的拍照打卡后,“想你”路牌更是从原本的地域性标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然而,网红路牌的迅速涌现与高度同质化使各大景区“长”得越来越像,连各大城市专属的打卡地也逐渐看不出差异。有人吐槽,让一个景点快速变土的方法就是在那里立一块路牌,上面写“我在××很想你”。网红路牌的一生如此短暂,从火速兴起到快速没落,其背后原因何在?仅仅地名不同而文案雷同的网红路牌真的能够代表一座城市吗?当丰富的城市文化被简化成冰冷的蓝底白字符号,城市的温度又在何方?

网红路牌缘何兴起?

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红打卡地”成为近年来的网络热词。景点前要加上“网红”二字,景区随处可见“拍照点位”的指引,旅游讲究“出片率”,发动态要加上地点定位——网红之风席卷各大自媒体平台,又因平台的传播变得更加火爆,陷入循环之中。网红路牌也是如此,简洁而具有情感的文案更易吸引游客,激起人们拍照打卡的分享欲。

网红路牌与网红打卡地能够让如此多的游客趋之若鹜,绝不仅仅是因为营销方的宣传做得好,还源于游客的跟风心理。

网红路牌因何没落?

当网红路牌充斥“朋友圈”,就只剩下被复制的庸俗。从网红路牌到土味路牌,速朽是所有网红的宿命。这种同质化现象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如今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沦为一种商品,丧失当地特色。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城市景点的打造更倾向于“促进经济与旅游业发展”“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生活需要”等与商业有关的目的,注重提升其商业价值,因此城市逐渐丧失独特性而趋于相同。

城市旅游景点在打造过程中呈现的媚俗与大众化的特点体现了历史深度的丧失。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景点所体现的文化不再是悠久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而变成了后工业文明中的大众文化,即由工业塑造和支撑起来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方文化的根植性,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媚俗化与大众化。模板化的网红路牌与网红景点表现的所谓文化只是脱离社会与历史情境的符号,没有多大的意义。

(《旅游学刊》2022年第6期,有删减)

材料二:

“糯叽叽”的手工芋饺、回味无穷的猪头肉春饼、皮薄如蝉翼的汤包……2023年暑假,不少学生乘着动车前往绍兴新昌,专程品尝“包邮区碳水王国”的美食。

位于新昌老城核心区的南街,不仅有很多新昌特色美食,还有从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色建筑,成为游客来新昌的必到之处。

2023年春节期间,“活”过来的新昌南街正式亮相,两边的老楼既保留古韵又焕发新的活力。新昌县加强多部门联动,重点打造了南街美食示范街区,开展名店招引、小吃评选、游客推介等特色活动,韵味十足的南街很快就“火”了。

(《绍兴日报》2023年09月08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