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学业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不到3亿,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

材料二: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材料三: 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泡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泡网让人“更孤独”;46.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四:某班同学对“互联网影响人们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列表如下:

“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表

项目

面对面

沟通

看纸质书

写信

外出

参加聚会

做运动

打电话

比例

37.7%

56.5%

69.1%

30.0%

46.8%

36.9%

(1)、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写出调查结论。
(3)、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 B、许多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C、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沟通。 D、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等。
(4)、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请给你的同学提几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 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 ,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摘自网络,有删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由于短视频内容较短,所以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网红IP型、草根恶搞型、情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等。短视频的出现丰富了新媒体原生系列广告的形式。

(选自“百度百科”词条)

【材料二】

2024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摘自《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三】

①短视频传播能力非常强,在科普知识方面确实有先天优势。但在短视频平台接受建议时要谨慎,如果接受了错误信息就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即便是知识类短视频,也很难向公众传递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毕竟一条视频的时间较短,你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这就阻碍了我们去深入探讨一个问题。

②和长视频不同,短视频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力。“之所以一刷就停不下来,和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有关。”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车晓东说,“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决定了不是你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你。具体来讲,观看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其实还是你选择去看你想看的东西,而短视频是各个平台依托他们的算法机制,推荐给你他们认为你喜欢的东西,以此让你接连不断地刷下去。吸引注意力,然后夺走注意力。这就是爆火短视频对人注意力的影响。

③那下班回家刷短视频,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放松吗?

④“刚开始刷短视频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安慰作用,自己好像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但这其实是一种‘假性放松’。”巴黎奥拜维利青少年治疗与学习中心助理精神分析师王明睿提醒说,“因为一旦刷得时间长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与其说短视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快乐,不如说这其实是一种对大脑的刺激。”在他看来,刷短视频无法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放松,还会越刷越疲劳。

(《短视频总让你欲罢不能,刷还是不刷?》)

【材料四】

①王湘蓉(《教育家》杂志主编):经常刷短视频、玩网游会造成脑损伤吗?持续多长时间会造成脑损伤?

②张锦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20世纪末已经出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主要的上网工具,网瘾也越来越严重,出现了特别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0岁以下的孩子,对手机上网表现出严重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国际大型追踪研究报告显示:一天中玩手机、电脑的总时长达到2小时之上,消极情绪就会快速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会显著下降。

③陶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肯定有损伤,我们对儿童青少年的前额叶进行核磁扫描,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大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当孩子进行人际交往及其他复杂活动时,会使整个大脑前额叶处于兴奋状态。而玩游戏、看短视频,只是兴奋局部的一个区域,网络游戏成瘾者前额叶耗氧量比正常孩子少了8%~12%左右。也就是说长期玩游戏,只使用了其中一部分脑区。如果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整个前额叶都会参与,根据用进废退的理论,长期沉迷网络,脑细胞的代谢会受到影响。

(《经常刷短视频、玩网游,会造成脑损伤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数字人民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01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

许多人只听说过数字人民币,但没有使用过,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简单地理解,数字人民币是在线纸币,就像现金一样,是法定货币,机构或个人不能拒绝接受数字货币。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经过这么多年的无现金交易发展,银行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非常方便了。为什么要推数字人民币?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很受欢迎,发挥着货币的作用,但风险很大。从长远来看,它肯定会侵蚀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无论谁拥有印钞权,谁拥有财富,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是不可侵犯的。

其次,打破支付垄断。凭借强大的财力,阿里巴巴和腾讯赢得了第三方移动支付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双寡头模式。支付市场过度集中,导致垄断,推出排他性和歧视性支付协议。例如,淘宝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微信也不能使用支付宝。而像数字人民币这样的使用是没有障碍的,以后任何支付场景都可以使用,任何商家和机构都不能拒绝。

第三,数字人民币更安全、更有保障。数字人民币由央行推出,纯货币属性,无商业性。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是以商业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赚钱。因此,我们的支付信息经常被使用,主要平台可以分析用户的支付数据,然后准确地推广广告、优惠信息等内容,让用户继续支付。数字人民币具有匿名功能,可以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此外,数字人民币更具法律保障。理论上,银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破产,数字人民币由国家信用担保,更具法律保障。

此外,数字人民币还有许多优势,如实时转账、无手续费等费用,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支付,就像现金一样。

相比之下,数字人民币确实有很多优势,也有必要推广。

02为什么感觉很少有人用?

自2019年底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深圳、苏州等地区试点近4年。媒体也有很多宣传动力,很多人都听说过数字人民币,但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使用它。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数字人民币还处于试点阶段,覆盖面还很小,只有17个省份的26个地区,这意味着全国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过数字人民币。目前,数字人民币的数量仍然很小。截至2023年6月底,数字人民币交易量达到1.8万亿元,总交易量达到9.5亿元,开通钱包1.2亿元。202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交易量约为337.87万亿元,交易量达到10241.81亿元。数字人民币四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量不到第三方支付一年的零头。即使是数字人民币发展的“优秀学生”深圳,也没有多少人使用它。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深圳已接受210多万商户,开设了3594万个数字人民币钱包,较年初增长760万个。数字人民币逐渐“飞进普通人的家”。但深圳市民体验数字人民币,完全是通过政府发放的各种优惠券。优惠券使用后,人们仍然恢复正常,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工具,很少主动将钱转移到数字人民币钱包中使用。

数字人民币推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用户的可持续使用。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政策调整来控制,但后两个问题很难。

云闪支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由中国银联于2017年推出,属于“国家队”,注册用户近5亿。用户规模很大,但周围真正使用的用户并不多。许多用户注册云闪支付,完全被其优惠活动所吸引,一旦活动结束,就很少打开。因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地位仍然很强。

数字人民币很容易推广,只要把每个人的工资变成数字人民币。2022年5月,厦门自由贸易委员会69名在职公务员和35名机构工作人员收到了该单位发放的第一笔数字人民币工资。自今年5月以来,常熟在职公务员(包括公务员)、各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全额支付数字人民币。一旦工资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支付,数字人民币就可以全面扩散,用户数量、交易量和交易量将大幅增加。

03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寡头模式会被打破吗?

许多人不知道支付宝、微信支付和数字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微信和支付宝是支付工具,是钱包,数字人民币是钱,是钱包的内容。央行将数字货币定位为M0。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已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时可选择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事实上,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因为数字人民币本身就是货币,具有支付功能。数字人民币已经打开了钱包功能,只要钱在里面,就可以直接支付。

前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所有零售场景下都应该使用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工具。这样,数字人民币不仅想作为货币存在,还想成为一种支付工具。

然而,从目前的规模来看,两者不在同一水平。2022年,支付宝市场份额高达55.6%,财付通占38%以上,共93.6%。根据去年337.87万亿元的交易量,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总交易量超过316万亿元,而数字人民币的总交易量只有1.8万亿元。

此外,数字人民币的现有优势并不容易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毕竟,微信支付有微信的载体,可以实现发送红包、转账等社会功能,以及财务管理、购物、支付各种生活费用等。支付宝依托天猫、淘宝等最大的购物平台,还有许多其他功能。

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普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寡头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但优势仍然存在。对于数字人民币来说,任何支付工具都可以使用,迟早会流行起来。

活动四 现实突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小文在检索“家国情怀”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孔乙己文学”爆火, 准备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现实困局”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 它指念了大学, 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年轻人该不该脱掉“长衫”, 争论得热火朝天。这个梗源自鲁迅《孔乙己》中的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023年3月,“失意书生”的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 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 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 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不懂, 说好了“读书改变命运”, 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学历, 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央视也对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孔乙己之所以陷入困境, 不是因为读过书, 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处境。长衫是衣服, 更是心头的枷锁。”

这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鲁迅写“孔乙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 而是为了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 若干年后, 有些人不仅篡改了他的意思, 更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孔乙己”们。而“孔乙己”们真如所说的那般放不下身段吗?

——人民日报《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 2023年3月 16日

【材料一】

将近百万的外卖骑手中,大学生占有惊人的比重。在某外卖平台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 在将近300多万的骑手中, 90后的比重占到了一半, 其中还包括了将近17万多的本科生和6万多人的硕士生。另一数据也显示了:在中国700多万的外卖小哥中,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3%,超过了21万人,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1%,将近7万人, 总计人数超21万人。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 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 火锅店保洁》火了。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均是211名校毕业, 就业道路一直不顺。弯弯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却不足5千元, 而她的朋友超大龄跨专业考研, 中传硕士毕业却不断失业, 最近一份工作是去火锅店干保洁, 想赚钱支持自己重新学画画……

看到这样的数据还能说“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吗? 年轻人的自救从没被看见, 工厂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最低的社保也看不见, 撇开大环境, 对本质避而不答, 非要给年轻人冠上好高骛远的名头, 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与其纸上谈兵,还不如提出点可靠的解决办法, 毕竟生存是头等问题, 年轻人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不是大饼和鸡汤。

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充满了对就业难的迷茫和焦虑。今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其中, 考研人数为474万, 最终整体录取率不会超过30%。前不久,一名清华大学硕士生在应聘一家大厂时惨遭拒绝, 工作人员表示, 硕士学历是合格的, 但本科学历还只是“211”而不是“985”, 不符合标准。面对此情此景, 青年人怎能不焦虑?

【材料二】

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爆火的热词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比冰冷的数据更可靠。2020年底的“内卷”, 2021年中的“躺平”, 几个月后的“摆烂”……

到如今孔乙己文学的盛行,年轻一代深感读书无用,甚至连普通岗位都争夺得相当激烈,可能经纶满腹, 却无用武之地, 只能屈服于生存压力, 做着蝇营狗苟的工作, 这是年轻人的悲剧, 也是社会的悲哀。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文学”, 其背后投射出的都是复杂问题, 我们不能一批了之、一笑而过, 而是应当理解青年人, 鼓励青年人, 同青年人一起反思、应对、舒缓就业压力, 一起帮助青年人解决就业难。帮青年人找出路, 就是帮我们的国家找未来。知识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就社会发展的情况看,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不是知识无用了, 而是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操作, 而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更新知识。因此, 对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加快更新知识体系、充实社会实践, 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硬核价值的能力, 这是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 社会各界应该相信青年人, 相信他们能创造美好未来。青年人的自嘲、焦虑, 正代表着他们在求变、在努力, 社会大可放大肚量, 让青年人试一试。家长们多鼓励多宽容, 理性看待青年人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让青年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毕竟, 绝大多数人终究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 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成功, 就值得家长骄傲。

青年人应该更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最终还是要靠也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在压力下生存、成长, 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必修课。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 每个人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三】

【网友热评】

网友(媚舞千年):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是“读书改变命运”, 所以“短衣帮”们倾尽所有, 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穿上长衫, 跨越阶层。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一个送外卖都遍布本科生的时代,这袭长衫似乎失去了原本意义。有人说“不吃学习的苦, 就要吃生活的苦”。现在是吃透了学习的苦,生活的苦还在后面。对于“孔乙己”们来说, 脱下长衫, 或许并不是难事, 但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坍塌。

某网红: 孔乙己文学或许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复燃,只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请给“孔乙己”们多点时间, 去消化外界的期待, 顶住压力寻找自我价值。难时停路歇脚, 待到柳暗花明时, 方能追风赶月不停歇。

姐忧娱乐:如今正处于时代的快速变革中, 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高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何有人宁愿躺平,不会盲从。我们时刻在捕捉发展机会。只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 一飞冲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