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相传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就用米磨成粉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这桂林米粉起源的说法有些漏洞。第一,秦朝还没有面条;第二,无任何史料或文物佐证。对长沙阿弥岭汉墓的考古发现证实,2200年前的西汉,长沙已经出现石磨米粉作坊,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米粉作坊。根据《齐民要术》的米粉配肉汁吃法,以及《楚辞》对长沙本地食物的描述,当时的米粉是“煨码”汤粉。
【材料二】
2023年,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湖南早稻的完成播种面积1807.2万亩,实现总产743.2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位。由于早稻米“直链淀粉”的含量高,米质较疏松,口感不如晚稻米。于是,智慧的湖南人将早稻米加工成柔韧爽弹的米粉。长沙号称全国“最会嗦粉”的城市,据统计,每日全市米粉销售总量在50万公斤左右。长沙市芙蓉区还建了一条湖南米粉街,街上既有长沙本地著名粉店品牌,如“八一桥原味长沙米粉”“和记粉店”等,又有郴州杀猪粉、衡阳鱼粉等湖南各地特色米粉,可谓应有尽有。
【材料三】
不像北方人吃阳春面那样,长沙人很少吃光头米粉,一般要加码子。码子分为常备的码子和临时炒码。常备的码子有猪肉、牛肉等,炒码有辣椒炒肉、炒腰花、炒三鲜等。有的还有蒸好的码子,如肉饼蒸蛋、蒸排骨,蒸扣肉等等。除了码子之外,长沙的米粉铺子,还会在厅堂里摆上一溜碗碟,里面装了榨菜、酸豆角、辣椒萝卜、油渣子之类的佐料,还有大蒜子、香菜、芹菜叶子等,任人挑选佐餐。
访一代宗师 寻千年文脉
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组成的“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华文脉中的“最强文化天团”之一。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于2023年11月10日开播。
【材料一】
节目播出后,《韩愈篇》两期首播观众规模在全天各频道综艺节目中排名第一,比第二名高45%。节目在新媒体端引发热烈关注。
全国热搜 | 98个 | 首期当天全国上星频道综艺观众规模 | TOP1 |
全端累计触达人次 | 破10亿 | 首期当天央视频总观看量 | 破120万 |
主话题及相关话题总阅读量 | 破2.7亿 | 微博综艺影响力榜热播榜 | TOP1 |
——公众号“中国农业银行”2023.11.13
【材料二】
节目中,撒贝宁组建“文脉探访团”以“今人”身份穿越千年以前,开启第一视角,走入千年前宗师生活的现场,访宗师传奇人生,揭示名篇佳作诞生历程。宗师又将以“古人”之姿,跟随主持人撒贝宁一起穿越千年之后,来到现代城市故地重游,再访河清海晏,一睹国泰民安。古今“双向穿越”的巧思,为观众营造了“文心相通、古今共鸣”的文化磁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新浪新闻”2023.11.10
【材料三】
节目通过电影级高质感的拍摄制作,“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让观众在高吟浅唱中捕捉大唐的心跳,于亭台楼阁间触摸大宋的指纹,以力求真实生动地还原八位宗师的生活场景,再现宗师的传奇人生故事。
在文史知识的把控上,为了保障史实的权威性,亦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细节,《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邀请到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等院校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强大“后援团”,在台本创作、脚本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从文学、史学、服装、美术、礼仪等不同领域层层把关,小到街角摊位,大到亭台楼阁,确保节目每个环节有据可考、有理可依。
——“新浪新闻”2023.11.10
【材料四】
《中国青年报》:节目立足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词句入手,再现了千古名篇背后的故事。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帆:除了文学造诣,《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还特别呈现出宗师们的情怀与趣味。正是这样丰富、深邃、洒脱的灵魂,令人由衷感慨,这是值得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慕醉藕花深处(网友):何冰演的太好了,台词功底也强,很有代入感!古代场景的每一帧画面都好美啊!
辰露:原来和撒贝宁一起出演的有很多都是专家呢,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韩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
——公众号“中国农业银行”2023.11.13
AI是谁 | |
人工智能 (英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 AI) ,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当的能力, 如写诗。 |
【写诗原理】
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 “雪” “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 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
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 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摘自《发明与创新》)
【AI写诗】
记者登录目前颇有影响力的AI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尝试了一把。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体裁的诗歌。记者试着以“池塘”和“春雨”为主题词,让这位“AI 诗人”作一首五言绝句,系统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春雨暗池塘,垂杨扶短墙。月明山色淡,风静水声凉。”可以说,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在创作上并不露怯。
天目新闻亲测了 ChatGPT的写诗能力, “君不见,山川变迁,万物生长于春秋。君不见,河流奔腾, 自古长驱不息。君不见,月明如霜,皎皎洒落于夜空。”这就是ChatGPT模仿李白风格随机创作的一首诗。像这样的诗,ChatGPT一分钟能写一百首。可以看到,ChatGPT可以大致模仿出李白诗歌的外形,但距离得其神韵还很遥远。
(出自腾讯网“河南卫视”账号)
【各方观点】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 “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 “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扬子江诗刊》编辑麦豆: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是‘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我要说’,说的是‘我有的说’ ; 而‘要我说’ ,说的是‘我随便说’ 。前者涉及自由的自发和能动性,而后者不涉及真正的自由。诗歌,是语言的对象,而不是对象的语言。如果,AI数据库里已经‘有诗’了,写出来的基本就不是诗了,严格来说我并不认为AI写的是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