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门市启明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三)课外阅读

补丁

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住在香山。 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 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毛主席说:“有补丁不要(紧 禁),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傧 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 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毛主席添(制 置)一些衣物。毛主席说,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 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的事。

(1)、找出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2)、文章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写下来。
(3)、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毛主席生活俭朴的。

一件事是:

另一件事是:                                                                     

(4)、你能写出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义吗?                                                  
(5)、在我们身边有部分学生生活还是很奢侈,你能用一句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劝说一下他们吗?请写下来
举一反三
走进革命岁月,感受战火中的深情。阅读短文,完成下面阅读任务。

ㅤㅤ黄昏的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跳进了我们的防炮洞,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ㅤㅤ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ㅤㅤ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我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ㅤㅤ“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1500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ㅤㅤ“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ㅤㅤ“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了他。

ㅤㅤ小李接过苹果,向周围一看,转手递给了伤员小蓝。

ㅤㅤ小蓝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ㅤㅤ“连长,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ㅤㅤ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圆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ㅤㅤ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为了胜利,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小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小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ㅤㅤ“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ㅤㅤ我刚想命令大家把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泪。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所打动,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惦念一片绿

高满航

    将要熄灯时,班长才回到宿舍。他变戏法一样,不知从哪里弄来十多根绿油油的黄瓜,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鲜嫩的黄瓜,祛暑解乏,一人一根。”

    列兵咬一口,鲜嫩脆香,觉出这明显是刚从蔓上摘下来的。列兵惊奇:“这是从哪里摘来的黄瓜?”“明天带你去,一看便知。”班长笑着对他说。

    列兵好奇得很,不明白在这个只养得活梭梭树的干旱荒漠里,怎能长出如此鲜嫩的黄瓜。

    这天,结束训练时,夕阳尚未完全落山。“去不去?”班长笑问。“去。”列兵喜滋滋地回应,他一直在等着班长呢。“走。”班长出了宿舍后直奔厨房。班长挑了两桶厨房攒下的废水正往外走。列兵赶忙去接扁担,对班长说:“我来我来。”班长努努嘴对列兵说:“你的在那边。”列兵扭头,看见洗漱池边装满水的两只铁桶。铁桶里的水是战友们洗漱完的废水经过滤后存下来的。

    挑着两桶水走在沙地上真是艰难,落地时脚后跟陷在沙里,起脚又换成脚尖戳进沙里,才走出几十米,列兵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班长似乎不是跟列兵走在同一条路上,他随着肩上的担子有节奏地一起一落,走起来让人感觉轻松又麻利,很快就把列兵甩在了身后。

    “就在这里。”班长打开了手电筒。列兵看到,灯光下是四面残缺不全的土墙,铁丝对拉在土墙顶部,算是做了个屋顶,上面罩了一层塑料膜,像是一座简易的蔬菜大棚。“黄瓜在这里活得成?”列兵迫不及待地走进大棚。“咱们能在这里扎下根,咱们种下的菜肯定也能活。”班长跟在后面给列兵打光。列兵看到,空间狭小的大棚里只有四行菜,每行五六米,大概也就十来株。除了黄瓜,还有一行西红柿,一行豇豆,一行茄子。在电筒的光照下,四行菜和它们的四行影子根挨着根,就像八队整装待命的士兵。

    “慢点,可千万别踩着了。”列兵弯腰往里走的时候,班长急忙叮嘱。列兵顿时紧张起来,不时看着脚下,就像他踩着的不是菜地,而是地雷阵。他也惊喜,在这干旱的荒漠里,竟真就长出了嫩绿的蔬菜。

    列兵在大棚外面舀水递给班长,班长猫着身子在里面浇。班长每浇一株菜的时候都轻轻地捋起底部的叶子让水恰到好处滴在根部每株菜不多不少,正好一瓢水浇完菜之后班长又小心翼翼地理好根部的叶子。仿佛每一株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他无微不至的呵护。

    “走吧,回。”班长担着空桶走在前面。列兵把不舍的目光从菜地里收回,挑起空桶紧跟在班长身后。班长大踏步走在前面,列兵紧跟着他投在月光下晃动的影子。那一小片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蔬菜大棚早已不见了踪影,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 , 仿佛那里藏着他心心念念的宝贝。列兵的家在南方,19年的人生里,他从未如此惦念一片绿色。

    “加快速度。”班长在前面催了。“哎——来了。”列兵匆忙回应。

    班长已经超出他五六十米。列兵不得不收回对大棚里那片绿色的惦念。他跑步去追班长,空水桶晃动的“吱扭扭”声在荒漠里分外响亮。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阅读提速。

蜡烛里的秘密

我是前段时间来到石板镇的,小镇老是停电,得准备蜡烛。

我一连找了三家杂货店,店主都同样告诉我:“没有。”我很纳闷,一个镇子,怎么连卖蜡烛的都没有?

小镇上有四间杂货( ),我打算到剩余的那家去碰碰运气。店主看出我是新来的,直截了当告诉我:“你到街尾的老阿婆家去买吧,她那儿有。”这让我更奇怪了,老板怎么会知道老阿婆家买蜡烛?

于是,我顺着石板街一直走。走到尾,在一个缩进去的地方,果然有一个简陋的摊位,几块砖头和破木板搭起的货架上摆着香纸和蜡烛。付钱的时候,我问阿婆:“生意好吗?”老阿婆笑呵呵的说:“好,这不老停电吗?来我这儿买蜡烛的人多,不过老停电也不好哟.....”她抬起胳膊,把蜡烛递给我,我这才发现老阿婆的腿不能动,估计是下半身瘫痪。我( )她笑了笑,满意而归。

接连几个晚上还是停电。我到街上漫步 , 长街寂寂,唯烛光融融,从各家窗户探出身来,有一种梦境般的美。

我来到一家杂货铺,买了点东西,又跟老板闲聊起来。我好奇地问:“小镇,老是停电,蜡烛生意应该很好,你为什么不进些蜡烛卖呢?”

店主笑了笑,这才告诉我秘密,原来老阿婆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几家杂货铺商议之后,偷偷有了一个约定,不卖蜡烛。

听了店主的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阅读

躺在母亲身边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qiāo qiǎo)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聊天。”我 不耐烦地说。“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一个外地的,不认识。”"不认识?"母亲好像很 是不解,"那说什么呀?""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sì shì)的长叹一 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

一动。

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倍受 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母亲(惊喜 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儿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棉线,又钻进去一针,针线来来回回中,“刺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儿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____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我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倍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我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