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年级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②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的老柏树立刻撑起了大伞。

④但在南国,雨仍然       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A、静默  慈善  慈祥  偶尔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慈祥  静默  慈善  偶尔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后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⑩“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⑪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⑫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⑬“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⑭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⑮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⑯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
                                                                                                    朱成玉
       ①磨盘,是故乡的一颗痣,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日夜挂牵。
       ②傍晚,在电脑上和几千里地以外的父亲视频,唠着家常。忽然对父亲说:“用手机拍一下咱家那个磨盘,给我传过来,我想看看它。”父亲充满怨怼地说:“浑小子,这么多活物你不稀罕,却稀罕个不会说话的石头。”
       ③是的,我稀罕那块石头。有一次在梦里,我光着脚,站在那磨盘上,大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我把那磨盘当成我的听者,把那呼啸而过的风当成掌声,我像一尊雕塑,伟岸而悲怆,眼里含满泪水。所以,一直想,用那个磨盘做背景,拍一幅照片,我知道,我脸上的皱纹,已经可以和那些斜着的磨齿匹配。
       ④和我不一样,磨盘的皱纹与生俱来。它一出生就老了,它没有童年。这算是它的不幸吧。不过,它却可以比我永恒,这又是它的幸运。
       ⑤小时候,父母大声喊我们回家,不外乎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回家吃饭,一件是回家拉磨。一件令我们兴冲冲地回,一件令我们灰溜溜地归。还好我们兄妹四人,可以轮流着拉磨,我们几个讲好,二十圈一换人。咬着牙,一圈一圈地数,等累得眼冒金星的时候,总算有人接替,松口气,过一会,还要接着来。磨盘,因为闻到了新鲜豆子的味道而生机勃勃起来,吱吱呀呀仿佛哼起了老掉牙的歌儿。
       ⑥磨了大半夜,总算把一袋豆子磨完了。我们去睡觉,父亲和母亲却要接着挑灯夜战,把磨出来的豆汁再做成豆腐,早晨去卖掉。
       ⑦后来买了驴,我们总算解放了。驴子被蒙上眼睛,套上枷锁,围着磨盘开始转圈,我总在想,驴子这一生要围着磨盘走多少圈呢?它自己会不会也在数自己走了多少圈呢?数了又能怎么样,没有另一头驴子可以替换它,永无休止的劳作就是它的命运。
       ⑧磨盘,曾是我们最简朴的桌子。盛夏的夜里,我点着煤油灯,在那上面写过作业,众多的飞蛾绕着那微弱的灯飞个不停。月亮像块发霉的干粮,却也不妨碍我幻想着一口咬下去。
       ⑨我在那上面磨过铅笔尖儿,砸过核桃,一家人围坐在那里吃饭,就着没有消散的豆汁的香味。
       ⑩闲暇时,父亲与老哥们在那上面下棋,父亲的棋艺不敢恭维,基本属于“臭棋篓子”的范畴,气势上却总是压人一等,把个象棋子摔得啪啪作响。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在那上面打扑克,激战正酣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合时宜地走过来,像撵鸭子一样地撵走我们,拿出一把菜刀在上面磨来蹭去。
       ⑪磨盘,经年累月守在那里,吸纳阳光也吸纳着月色,承接雨露也承接着雪花,无声地铭刻着村庄的历史。
       ⑫如今,村庄里很少能再寻见磨盘了。如今的乡村也有了成排的楼房,有了健身的广场,乡村仿佛一个质朴的女子做了美容一般,顷刻间妖娆了起来。
       ⑬乡村变漂亮了,可是磨盘,那颗最美的美人痣,却也因做了美容而一并给做了去,不见踪影。
       ⑭魏明伦写过一篇《磨盘赋》,文辞诙谐,用意深远,非常喜欢,忍不住辑录一段:“磨盘推日月,磨道绕春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愿仓廪积粮成山,守磨房挥汗成雨。稻麦磨成白玉屑,包谷磨成黄金沙。青纱高粱,磨成红粉;绿荚大豆,磨成雪浆。北方磨豆汁,南方推豆花。蒸不烂,捶不扁。响当当铜豌豆,铁铮铮石磨盘。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珠落玉盘,耳鬓厮磨。顷刻销魂酥骨,化为软玉温香。碓窝舂碎紫八角,磨盘改造黑五类。乌豆乌丝粉,黑米黑馒头。白案技巧,水磨功夫。削面挥刀即削,燃面点火欲燃。御厨蒸饺,乡炊麦粑,中秋月饼,春节年糕。古人之主食,多从石磨而出;前人之营养,半与石磨相关。磨盘腹中之物,皆可磨碎;而磨盘本身之功,却不可磨灭也!”
       ⑮磨盘和井一样,是村庄的精神。就像美酒是粮食的精神,金子是矿石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⑯磨盘,故乡的一颗痣。一颗令人魂牵梦萦的美人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轻   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阅读以下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回望历史,我们能记住的总是那些伟大或高光的时刻,光辉或悲壮的场景,英雄或传奇的人物,可歌或可泣的故事,却往往很难记住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五十方知母恩深王健

2022 年,母亲永远地和我们离别了,走得那么从容安详,但也走得干脆决绝。

我少时在家乡村小学读书,自 10 岁之后就到镇上、县上和省城读书。其实在村落里居留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寒暑假呆在家里,后来就到深圳工作。回头想来,给我最深的支撑,就是母亲给我的一种富足感。

从儿时起,记忆中母亲就是让我觉得最安全的人,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片蓝天。有一次和母亲聊天,她说我那时大概有一岁多吧,我发高烧,外面又下着瓢泼大雨,父亲用竹编的箩筐挑着我到离家 20 多公里的镇医院治疗,担子的另一头装着一些杂物。小河的水已经漫过了桥面上的石墩,淹过了膝盖,急速流淌的浑黄洪水把他们冲得摇摇晃晃,倾盆的大雨模糊了视线,他们相互搀扶着踉踉跄跄渡过了河,把我送到镇上医院医治才让高烧的我缓过劲来,否则我就被烧残废了。母亲狠狠地说:“当时过河时就想,要么一起被冲到河里淹死,要么就和你父亲一起把你救过来!”

母亲总是会想着给孩子们找些“磨嘴的”(零食)。干农活时,她也会和父亲有意地多开些荒地,或在田间地头多种一些甜杆(类似甘蔗)、蚕豆、黄豆、土豆、红薯等,自留山上也种上杏、桃、李、拐枣等。父母亲每年还都种西瓜、香瓜、羊角瓜等,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各种瓜果吃。在自家的瓜棚里睡觉,然后去地里摘瓜,放在大腿上砸开来吃,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母亲还专门和我一起到外婆家的后山上去摘各种野果、野柿子、野葡萄,印象最深的是她陪着我到一个叫石盘寺的山上,摘了各种白的、红的、圆的、扁的等各种野山楂,然后用担子挑回来,熟的马上给我们吃,把不熟的放在坛子里沤起来,等熟了再拿给我们吃。母亲还用山上的金缨子(老家叫蜂糖罐)来熬糖。熬糖时,我们如一群小虾米,紧紧地围着灶台,盯着那冒着泡的大锅,甜蜜蔓延在心间。过年前,母亲也用小麦芽熬糖,把爆米花、芝麻、枣子揉在一块捏成团子或是切成酥片,是最受客人们欢迎的。

母亲不怕麻烦,她说:懒是过一天,勤快也是过一天,嘴巴都不糊弄好,人过着有什么意思。她一定让她的孩子们“总是有吃头”。那时候虽然家里很穷,没有钱,但我们姐弟总觉得家什么都有,从来不羡慕别人,反倒永远是别人家孩子羡慕的对象。

那时候邻居间经常互相借米借油,母亲向别人家借米,从来把升子(一种木制容器)抹平,而还米的时候总是把升子堆得尖尖的直到装不下为止。她说别人帮过忙,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母亲喜欢招待客人,说多来客人无非是多拿一双筷子。那个时候从外地来讨饭的多,母亲每次都会把我们吃的热汤热饭端到院子外轻手轻脚地倒进别人钵子里。也有的人只讨米,不要饭,其实他们就是用讨的方式来赚钱。即使是这样的人,母亲也愿意送一些米给他们,而不把他们揭穿。她说:“别人能放下脸皮来讨要,肯定是有说不出的难处,我们也不缺这一点米。”

母亲也常常告诫我们当正当人做正当事。她说“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她告诫我们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保持清醒,不能被人利用,因为“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要做到“饿死不偷盗,气死不告状”,平时生活中要“莫论人非,莫传小话”;穿着要干净整洁,即使穿补丁衣服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因为“人穷水不穷”;她还要求我们小家庭做到“家和万事兴”。

今年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回头想来,心中满满充盈的都是对母亲的爱和无限的感恩。我写的《烟火乡村》散文集和那些关于家乡的文章,素材都来源于她出色的讲述,其实她才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我更多是一个记录者而已。

(节选自《红棉》2024 年第 1 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金石

金光

①到金矿上班的第二年,矿上成立地质队,我和九西区的小王被选进队里当描图员。按照刘队长的要求,我们将小秦岭矿区的地质图和地貌图进行分解和描绘,然后按比例移入矿里所需的图纸上,交给采矿队按图采矿。一天,我正在解图,刘队长进来说:“小孟,今天我们上山做地质调查,手头的活儿先放一放。”我丢下手中的描图笔便跟了出去。

②我们乘吉普车顺着枣香峪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到50号脉的巷道口。我和刘

队长进到采场,用地质锤敲了一袋矿石,又到31号脉的采场敲了一袋矿石,分别做了标记后放进车里。刘队长望着远处的长安岔,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对我说:“才十点多点儿,还早,我带你去个地方看看。”

③刘队长让司机顺着长安岔往上爬。到了红土岭时,我已经知道他的目的了:他要带我去看明代采金洞。进地质队的时候,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功课,基本上对小秦岭矿区方圆百公里的矿脉分布情况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④小秦岭矿区早在明代就已经有皇家在此开采黄金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像现在用风钻机打眼放炮,而是架火烧矿石,然后再将冷水泼上去,热冷一激,使矿石剥离掌子面。早听说在海拔1904米的地方有个明代矿洞,每吨矿石的黄金含量高达一千五百多克,每当矿上完不成任务时,就去放两炮拉到选厂直接磨成金精粉提纯。因为怕泄密,一般人不知道具体位置。

⑤我们绕了几座山,刘队长让司机将车停在一棵青冈树下等着,随手从车里拿了一根钢钎,带我顺着一条羊肠小道往东边的隘口爬去。到了隘口,一个黑乎乎的山洞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走进矿洞,我看到确实像传说的那样,四壁全是被火烧过的痕迹,洞壁上嵌着凸凹不平的矿石茬子。我们往里大约走了二十多米,刘队长在壁面上敲了一些碎矿让我装进地质袋。正要离开,发现旁边有个凸出的矿茬,像树木疙瘩长在洞壁上。他观察了片刻,将钢钎插进崖缝慢慢往外别。不一会儿这块像树木疙瘩的矿石便与石壁分离开来。

⑥这是一块山形矿石,足足有四五十斤。我拿着沉甸甸的矿石,爱不释手地看着刘队长。他端详了片刻, 说:“走吧。”

⑦走出矿洞我才看清楚,这块矿石因与石英和铅伴生,又在几百年前被火烧过,在阳光下呈现出紫青色,对着太阳的一面,可以辨认出细微的金星。刘队长脱了劳动布上衣,把矿石包裹起来,递给我说:“前年与梁矿长来这儿撬过一块,被上面的人拿走了,今天是我们的意外收获。”

⑧回到队里,刘队长让人做了一个木制底座,把紫金石放在他办公桌上。每当有人来欣赏,他总会兴致勃勃地给人讲解。

⑨几年后,我调离了矿山,到一家新单位上班。周末几个同事一起侃大山,有人炫耀说他见过一块好几十克的金矿石,能看到金子的颗粒。我纠正他说:“金元素含在矿石里,肉眼根本看不见,除非有上千克的品位。”同事忽然来劲了,问我见过多高品位的金矿石。我随口回答:“一千五百多克。”

⑩“牛皮吹破了! ”同事顺口跟我杠上了。

⑪于是,我就讲了与刘队长撬掉的那块矿石。同事听了惋惜地说:“你咋不要呢?现在至少值几十万。”

⑫“那可不能要,是公家的,连我们队长都不敢往家里拿。”

⑬“哪有见便宜不占的?人家在办公室放一放,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他自己的了。”

⑭“肯定不会,我们队长这个人最大公无私了。”

⑮同事较真说:“许多人表面大公无私,其实骨子里不是的,你不知道罢了。”

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事也被我渐渐淡忘了。前年秋天,我去省城出差,遇见了当年同在地质队工作的小王,十多年前他调到了省黄金公司。小王拉着我去他办公室喝茶,说公司开了一个黄金文化陈列馆,问我看不看。我很感兴趣,便跟着他去陈列馆参观,一进门就看到陈列台正中央玻璃罩下放着的那块金矿石, 下面卡纸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文字:紫金矿石,含量1573克。产地:秦岭金矿。

⑰我问小王:“这块矿石是谁送来的?”

⑱小王说:“咱们刘队长送的,他珍藏了三十多年。现在矿区的黄金资源差不多全采完了,就连那个明代采金矿洞也被采空了。中间好多人要掏大价钱买这块样石他都没有卖,也有领导通过关系向他要。他也没给,去世前他把矿石送给了陈列馆。”

⑲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刘队长去世了?”

㉓“前年走了。”

㉑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望着眼前的紫金石,恍惚中看到刘队长正在那个明代采金的矿洞中聚精会神地采样品……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