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答案】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驼峰上的哈萨克姑娘

    王宗仁

           ①夏日的沙漠里zào热得像一口大蒸锅,人置身其间,会蒸得晕头转向。为了免受这种煎熬,我特地把去翡翠岛采访的时间安排在太阳落山之后。

           ②一听到“翡翠岛”这三个染绿带水的名字,你心里大概就润滋滋的了。其实,那里还是一片风沙咆哮的荒野世界呢。牧民们组成的植树大军正在憋足劲改变它的旧貌,他们按捺不住向往绵延绿杨翠柳的渴盼,便起了这么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③沙漠的夜,空荡荡,黑洞洞,四周寂寞荒凉得有点怕人。沙滩上到处是拦路的流沙。脚一踩下去,沙子就扑哧一声埋到了脚脖根。我费劲拔出脚,慢慢地走着。大概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忽然看见一颗拳头大的光亮出现在夜幕上,点缀在这星群之中。啊,好大的一颗亮星!我站住,出神地看着……

           ④借着夜的微光,我隐约看见,面前是一个黑乎乎的什么东西。它三高两低,像一座小山峰,不住颤动的光芒犹如一把剪刀,剪开了漫漫夜幕……这颗亮星原来是盏灯,风灯!那三高两低的东西在徐徐移动,风灯跟着在行进。啊,是骆驼,驼峰上坐着一个姑娘,风灯就提在她的手中。骆驼驮着姑娘,驮着风灯,不紧不慢地走着……

           ⑤这是一个哈萨克姑娘,顶多十三四岁。她吆喝着让骆驼停下,和我搭话。“我叫娜仁花,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来参加植树。我跑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打仗跟植树一个理。没有驼队运树苗,风沙线上栽树的叔叔、阿姨,就只好停工待料,就像解放军叔叔冲锋时枪膛里没有了弹一样。”娜仁花,好样的后勤兵!

           ⑥我们一路同行。月儿升起了一竿高,大地一片银辉。直到这时,我才看清娜仁花坐的驼峰上驮着两大捆树苗,青勃勃、嫩鲜鲜的叶芽儿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染绿了。娜仁花对我说:“这些树苗有杨树、柳树、雪松、洋槐……”点了这一大串树名以后,她又扬了扬手中的一小扎树苗,说:“还有它,叫昆仑藤。”

           ⑦“昆仑藤?”这是个新鲜品种,我第一次听说。

           ⑧“这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栽培成功的一种耐寒树种,因为它是在昆仑山的冰雪地培育成功的,为啥叫藤?就是把树栽在沙滩上,让它们像藤一样一直爬到昆仑山顶……”说到这儿,她不再吭声了,显出一副沉思的样子。我知道,娜仁花一定在思谋着,怎样使他们这“青藤爬昆仑”的宏伟规划得到实现。思想插上了翅膀,向理想境界飞翔,这是不含糊的。但是,飞翔的征途上会遇到各种险阻。

           ⑨借着朦胧的月色,我看见了骆驼留在沙滩上那一行深深的蹄印。我坚信,不久,这每片蹄窝里会漂来清水,长出绿色……

           ⑩“瞧,我们的大队人马赶上来了,我得赶路了。再见!”娜仁花吆喝起骆驼起程了。

           ⑪我朝她的身后望去,啊,多么壮丽的戈壁夜景,只见每隔十来步,就有一峰骆驼,每个驼峰上都有一个人影(那一定是娜仁花的同学),也有一盏风灯,足足有二三十峰骆驼。这一串“星星”,镶嵌在夜的沙漠上,像神女给沙漠的胸脯戴上了一串银练,漂亮极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_____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本本子放到青铜面前:“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他看了看葵花,又掉头看了看奶奶、爸爸和妈妈,然后又看着葵花。

        青铜面对葵花递过来的笔与本子,却向后退着。

        葵花就拿着笔与本子,一步一步地朝他走去。青铜掉头跑出了门外。葵花追了出来:“哥哥!”青铜不停地奔跑。葵花紧紧跟在他身后:“哥哥!”

        青铜回过头来,用手势与眼神说着:“不!不!我学不会!我学不会!”

        “你学得会!你学得会!”

        青铜继续往前跑去。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

        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

        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

        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

        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 ,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

        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大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 ,一点儿,‘太阳’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那时,他仿佛不再是哥哥,而是弟弟,而葵花不再是妹妹,而是姐姐。

        太阳在落下去,落下去……

        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

        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落——落下去……”

        树叶像蝴蝶落在草丛里。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太阳落下去了。

        地上的字也慢慢地熄灭了。

        “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

        青桐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摇了摇头:“我们今天不学了。”

        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又教他:“月亮——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

        从此以后,青铜将葵花所教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看到牛,写“牛”。看到羊,写“羊”。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五章金茅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光若月

    泉涌

    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 ,淅淅地,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

    一些飘落在地面,一叶叠着一叶, 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 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 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 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 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 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 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 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照顾孩子, 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 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 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 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 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 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 四娘将一担担牛粪、 猪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 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 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 踉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 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 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 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你们到背后赛枞山上去安安心心读书, 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说完又对我说: “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 晚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 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 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枞山上全是硕大的枞树,一棵紧挨一棵, 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 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 加

    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的读书声, 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 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厢房里,四娘却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 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 四娘把头几乎贴在了煤油灯边,粗糙的右手中, 细长的缝衣针不停地在衣物上穿梭着。

    ⑧不知过了多久,四娘起身, 拿了家中那盏唯一的马灯,坚持送我回家。出门前, 她小心地将头靠近马灯边,双眼透过玻璃灯罩, 全神地看着马灯的灯芯, 右手一点点转动小圆轴,直到灯芯露出一定的长度,这样一来, 相比要费煤油得多。“啪”的一声, 火柴划过的声音响起,房间里瞬间亮堂了许多。

    ⑨没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伸手不见五指, 在屋中还明亮的灯光一到室外,瞬间就暗淡了下来,也照不了多远。 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间小道, 有些地方一侧是落差十多米的水田或池塘,一脚踩空, 极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 “慢点”“踩稳点”。或许是因为年幼视力好, 或许是习惯了山村的夜色,那晚的灯光, 比圆月发出的光更加明亮,田间的小路也更加清晰。

    ⑩我到家后,四娘执灯仍站在屋门外,“小毛, 你进屋后我再走。”我关上门后,进到后堂屋, 一些光亮从窄小的窗户穿了进来,像极了月光。“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入春。”十数年来, 那抹如月的灯光让堂哥们悉数走出了大山,我也离开了老家。

    ⑬随着岁月的流逝, 许多过去的事儿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 甚至遗忘,但那夜的煤油灯光却温暖了我的世界。有的时候, 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 特别希望前面有一处灯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弱、暗淡, 却如皎洁的月光。

    (选自达州日报2023年3月31日第六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