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镇江句容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当如葵花

赵利勤

       ①骄阳似火,大自然中,恐怕也只有吸足了水分的绿叶才能经得起阳光的炙烤,给人们带来一片阴凉。至于各种植物的花,早已在阳光和煦的春天开过,此时踪影难觅。

       ②春天花虽多,但却没有代表性的花。唯有夏葵秋菊冬梅,一种花独占一个季节,也足够了。不过,如果这三种花再相比,我倒觉得葵花更可敬!秋菊冬梅,看得人相对多些,歌颂的诗词也多些,只有夏日的向日葵,忍受着更多的磨难,却因为夏季的炎热,因为自身的平凡,很难被人提起。

       ③夏天是最考验人的季节,它的狂风暴雨,它的炙烤如火,它的阴晴不定,不但让娇嫩的花不敢开放,也让万物之灵的人类唯恐躲之不及。四季中春秋不冷不热,气候宜人,冬天虽冷,但人们可以穿得厚点儿,再通过运动来抵挡严寒,但夏天就不同了,在室外,人们到现在也无法抗拒它的炎热和暴晒,更别说赏花了!虽说夏天也有荷花开放,但那是初夏,花开得时间又短,它又站在水里,哪能和葵花相比呢?所以,我们都应该给夏日的葵花点一个“赞”。

       ④更让我对葵花敬佩的,是它“向日”的本性。夏天的阳光像烧红的钢针,但向日葵却一点儿也不惧怕,而且还要仰起脸迎接它的挑战!可以说,向日葵的花色黄得那么热烈,正是它浓缩了整整一个夏季阳光的温度,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向人们贡献一个颗粒饱满的秋天!

       ⑤葵花的生命是短暂的,它不像别的花时间越长,枝叶越繁茂。葵花只能生长三季,需要年年栽种。而且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气候最为恶劣的夏天度过,但花园里种葵花的却很少,庭院栽植也不多,只有在野外的荒郊野岭才有人大片种植,可等人们逢年过节或休闲娱乐,嘴里磕着香甜的瓜子,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有几个会想起向日葵呢?

       ⑥我很喜欢听朴树的《生如夏花》,“不虚此行呀!惊鸿一般短暂,开放在你眼前,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虽然没说葵花,但我眼前总会浮现葵花的模样。

(1)、文章第②、③两段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夏天的阳光像烧红的钢针,但向日葵却一点儿也不惧怕,而且还要仰起脸迎接它的挑战!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把葵花作为夏天代表性的花的理由。
(4)、文章结尾引用《生如夏花》中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莫远离“深阅读”》,回答后面问题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常将风力发电视为最洁净、无污染的发电技术之一,但风力发电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电。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电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如果没有电,后果难以设想。可是,电通常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难以存储。虽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在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仿照上述方式,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70年代末,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它的两个储气站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美国Norton电站储气站在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该技术除了能应用于空气电站应急发电外,也是一种获取洁净能源的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振兴老字号: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

    木桌凳、盖碗茶和悠闲的老茶客,灰黑的砖瓦和斑驳的墙体透露出独特的年代感。10多年前,导演宁浩在此喝了一个星期的茶,便诞生了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之后,附近川美的学生、艺术家,都会来这儿寻找灵感。周末品茶,《工人日报》记者蓦然发现:这家重庆最有味道的老茶馆,在怀旧与现实中成为网红。

老字号“网红”爆款

    目前全国有1200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许多老字号通过设计赋能、IP合作、跨界合作、非遗传承、新零售等,推出了不少新产品和新服务,借助互联网销售成为“网红”。可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开始逐渐分化,这1000多家老字号中,仅有10%蓬勃发展。

    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加净与大白兔,是中国知名的两大品牌,其脑洞大开的跨界联姻出来的美加净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一下就火了。据说开售不到1分钟,就在网上被抢购一空。

    在自带情怀标签的老字号崛起之路上,“大白兔”并不孤独。据阿里研究院统计,近一年时间在天猫平台上,老字号品牌被搜索的总次数超过10亿次,老字号的消费者超过8600万人,购买老子哈奥的90后消费者,也已经超过了320万人。除了美加净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外,还有六种花露水风味的鸡尾酒、周黑鸭的辣味唇膏、泸州老窖的顽味香水、福临门的卸妆油,跨界成为老子号年轻化的突破口,国货纷纷甩掉旧形象,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事实上,老子号所作的各方面探索,都是基于品牌文化传承,并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北京稻香村有关负责人说,“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和噱头的创新,会丢掉品牌的‘魂’。老子号不仅要做‘网红’,更要做‘天天红’‘百年红’。”

奇葩新品受热捧

    去年的这个时候,上海老子号杏花楼创下了8个小时的排队纪录,其在清明节前推出的创新节令食品“咸蛋黄肉松青团”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被誉为当时最红的网红产品,有幸买到的消费者都忍不住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去年夏天,老牌花露水六神牵手Rio鸡尾酒,推出了一款花露水口味新品。甫一亮相,就成为消费者瞩目的“话题明星”,还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人直呼“奇葩”,“喝了能驱蚊吗”也成为网友们争相调侃的话题。

    随着95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老字号开始一改墨守成规的路线,主动融入年轻消费层。“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成为当下众多老字号的自我修养,不仅要最大化地重现消费者脑中对老字号经典的记忆和认知,同时还要给他们带来新的体验和趣味。

    据调查,新奇特口味在今年将持续走红吸睛。像MM’S辣味巧克力豆、王老吉黑凉茶、奥利奥行走的表情包夹心饼干、海底捞懒人自煮微火锅等,一波波新奇特个性化产品持续点燃消费者的尝新欲,并引发年轻人的抢购热潮。

得消费者得市场

    被网友戏称为“老汉撒娇,猝不及防”的泸州老窖粉色香水、登上纽约时报周的老干妈卫衣、与热播影视剧合作制造话题的百雀羚……无可否认,跨界、做IP确实好玩,但因产品新奇有趣带来的热度能维持多久仍未可知。

    “得消费者,才能得市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颖评价说,“只有持续地产生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老字号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大数据统计分析,特色独家定制产品正日渐成为平台的消费趋势。依托京东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智能匹配个性化偏好和多元化需求,进行灵活反向定制的产品越发受到消费者追捧。像百事星战IP定制罐、周黑鸭啃定团圆京东狗定制版、脉动全职高手京东定制款2.0,脉动XQ飞车QQ飞车十周年脉动纪念瓶、立顿京东“狗”年特供奶茶装等,都已上线京东,市场呼声极高。

    “技术创新对老字号而言,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仅仅攥着祖传的老秘方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认为,“要保护传承好老味道、老工艺,就必须有先进技术作支撑,这样才能再现老字号的辉煌。”

(选自《工人日报》2019年2月27日,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喝水,看手机,上厕所,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⑧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