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保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模拟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艺术的文学,语言观念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后代追求诗赋华丽的观念相比,先秦时代盛行的“修辞立其诚”之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与影响。

“修辞立其诚”,指修饰文辞要立足于表达内心之诚,出自《易·乾·文言》,是孔子解释《易·乾》九三爻辞时所云。除此之外,《易·颐》象辞还有:“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子夏易传》释之曰:“言语者,祸福之几也。”由此可知,言语被视为招福致祸的预兆。因此,从很早的时代开始,“慎言语”的思想就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官文化中“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就是为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世人而设的。《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与叔虞游戏,削桐叶为圭封叔虞,后在史佚的提醒与坚持下,叔虞被封于唐。这是史籍关于“天子无戏言”的最早记载。与“天子无戏言”的表现与后果不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慎言语”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戒慎恐惧的小心翼翼,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口开舌举,必有祸患”。这一说法中包含着惨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这样的经验与教训,正是《易传》所说“言语者,祸福之几”的现实依据。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老子》以消极的“知者不言”作为避祸之策。与《老子》不同,积极进取的儒家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念,把“修辞立其诚”与君子的进德修业联系起来,强调了黾勉从事、谨慎言语所应有的题中要义。“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是“立诚”,实际上也隐含了类似于《老子》“知者不言”的“慎辞”立场,这在以言语应对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聘问场合得到了集中表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赋诗不当,“志诬其上”而被断言“将为戮矣”一类的事件屡屡见载于史籍,这与上述史佚“天子无戏言”的故事一道,充分说明了主掌文献典籍的史官对“慎辞”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子产在侵伐陈国之后献捷于晋,最终依靠有理有据的说辞获得晋人对其行为的认可。孔子因此发表了一通感慨,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言语用来充分表达志意,优美的辞令让言语表达更加完美;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无法建功立业,因此一定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言辞之事。由此可知,“慎辞”不仅需要“立其诚”,同时也需要“文其辞”。“修辞立其诚”与“非文辞不为功”的双向制约,一方面强调了“慎辞”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使言辞的实效性与审美性都得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

(摘编自刘跃进《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材料二:

语言来自生活,文字来自书本。书读多了,群众语言听得熟了,自然就会写文章。

脑子里老是记着修辞学上的许多格式,那是只有吃苦,写不成文章的。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我倒老是记在心里。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在文字上,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能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所以说,有辞不一定有诚,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

苏秦、张仪,可谓善辩矣,但古人说: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因此只能说是辞令家,不能说是文学家。作家的语言,也可以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善辩,但必须出自创作的真诚,才能成为感人的文学语言。

就是苏秦,除了外交辞令,有时也说真诚的话,也能感动人。《战国策》载,苏秦不得志时,家人对他很冷淡,及至得志归里,家人态度大变。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岂可忽乎哉!”这就叫情见乎辞。比他游说诸侯时说的话,真诚多了。也就近似文学语言了。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有的人为人不诚实,善观风色,察气候,施权术,耍两面,不适于文学写作,可以在别的方面,求得发展。凡是这种人写的文章,不只他们的小说,到处给人虚伪造作、投机取巧的感觉,就是一篇千把字的散文,看不上几句,也会使人有这种感觉。文学如明镜、清泉,不能掩饰虚伪。

(摘编自孙犁《谈修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举必书”等史官文化传统,起到了规范君主言行以垂范后世的作用。 B、“知者不言”虽带有消极的成分,但不影响其包含进德修业的立诚之义。 C、孔子注重文辞的优美,认为优美的文辞可使记载的事情流传得更为久远。 D、“情见乎辞”相当于言为心声,即言辞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贵为天子的“无戏言”和普通百姓的“慎言语”,其实都渗透着“修辞立其诚”的成分。 B、如果戍边将士不借助于优美的辞令,那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崇高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C、正因为苏秦运用文学语言向家人表达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看法,所以他的话是真诚的。 D、孙犁认为那些为人不诚实的人不宜从事文学写作,建议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干出一番事业。
(3)、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说:“‘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结合两则材料和这句话,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岱年的这句话从三个不同层面对“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 B、材料一中“桐叶封弟”的故事能够体现“言行一致”这一层面的内涵。 C、材料二中所举“振振有辞”“念念有辞”,可以反证“表里一致”的观点。 D、材料二中苏秦不得志时对家人说的话,是“名实一致”这一内涵的体现。
(4)、材料二叙述苏秦一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论述语言“立诚”和“有文采”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 , 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如果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⑧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烂屎阿三

赵淑萍

    ①王小三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讨厌竹岙村,因为,那年,别人给他取了“烂屎”的绰号。他厌恶自己的绰号俗气,不洁。他爹是个剃头匠,他从小文文弱弱,不像其他男孩那么硬朗,于是有人就称他“烂屎阿三”。他常为此闷闷不乐。疼爱他的祖母安慰他:“名字越贱越好养,绰号越烂越发达”。

    ②王小三的成绩还真好。后来他进县里读中学。他们村考上寥寥的几个,大家事先约定,谁也不许在学校里喊绰号,否则,会被城里同学看轻的。王小三的防患意识更强烈,他提出,万一喊了就得重重地罚。王小三周末一回这个村子,路上他小时的伙伴就叫“烂屎阿三放假了。”那些老辈的人则说:“剃头佬的儿子回来了?”这时候,王小三就像吞了几只苍蝇,又像踩了一脚烂屎,深感耻辱,渐渐的连家也很少回了,只在学校里用功。

    ③王小三在观察,这个村里,什么人才不被叫绰号?唯有族里的长辈或外出闯荡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于是,王小三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被人家叫绰号。放寒假、暑假,他也想回家,可是,他忍住了,留在清静的宿舍里,翻翻书,睡睡觉,他认为时间长了,村里人会生疏了他的绰号。即使偶尔回村里一趟,也像鬼子进村,悄悄的,尽量避开村里人的视线,他真的担心有人突然冒出来,叫他“烂屎”。

    ④王小三考了大学,又因成绩优异分配在城市里。在城里,没有人“烂屎烂屎”地叫他了,他像挣脱了一个什么麻烦那样,心里渐渐松弛起来。王小三把名字改成王小山。他有了女朋友,后又结了婚,他几乎没回过家乡。媳妇是很优雅很小资的城里女人,万一回村,路上有人不识相地叫出他的绰号,那可如何是好?王小三宁可让父母亲来城里看他,多住些日子,多塞点钱给他们。或者,他捎些城里的东西给父母,尽尽孝心,权当惦记。只是,他很想念那白发苍苍的祖母。祖母裹过小脚,走远门不方便,连村子也难得出。后来,王小三有了一定的职位,村里沾亲带故托他办事的人不少。喊他“叔“、“伯”或模仿城里人“王处”、“王局”的一路叫过来,没有人敢提起他的绰号。那低贱的绰号,彻底从他生活中,从人们的嘴里删掉了。

    ⑤一晃真快,王小山退休了。门庭冷落起来。这时他感到像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戏散了场,只剩下他一个人。于是,晚上做梦常梦到他的村庄,梦到自己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梦到游到河心游不动,小伙伴一边起劲地喊他“烂屎”,一边奋力地把他拉回来。还梦到满头银发的祖母在喊他。特别是那天他无意中翻开书,眼睛恰好落在“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决定回竹岙村去待段日子。

    ⑥退了休,专车已取消了。王小山乘上了大巴。好多年没乘大巴了,又挤又闹,汗味、烟味混杂。机耕路已经换成水泥公路。当初那是一条泥土路,夏天雨后赤脚走,就有泥浆从脚趾缝里冒出来,清凉而惬意。进了村,村里人用陌生的目光打量他。喊他“剃头佬的儿子”的那些人,早已没了;喊他“烂屎阿三”的儿时的玩伴,好多也已经卧病在床。没有人叫他的绰号,他反而感到缺失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仿佛他不是本村人。他回到家里,一百多岁的祖母眼睛瞎了耳朵也背了。“王局长回来了”有人喊,祖母无动于衷。“娘啊,三儿回来了。”剃头匠大声说。老太太面无表情,瞎眼冲着他眨巴。王小山鼻子一酸,好像家里的人不认他了。“奶奶,我是烂屎阿三。”王小山走到祖母身边,贴在她耳朵边大声说。“阿三,是你吗?”老太太颤巍巍地用双手捧着王小山的脸抚摸着。“阿三,我已经老了。你终于忙完了。”老太太流出了两滴眼泪。

    ⑦傍晚,王小山独自去散步。不知不觉出了村,来到一个空旷的晒场。小时候,他和小伙伴曾在晒场玩捉迷藏,钻进稻草剁扒出的洞里藏,他藏得很深,隐约能听到外边喊他“烂屎—烂屎—”。晒场对面是一座陡峭的山,暮色笼罩着,山顶的夜空,一轮明月已抬出了脸,远远近近,点缀着几颗星星。这时,他干咳一声,是清嗓子。他环顾四周无人,突然,他把双手框在嘴边,朝对面,敞开噪门,喊了一声“烂屎阿山—”,山那边弹来回音。他孩子般地笑起来。退休后,他第一次这么开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各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赛个猪崽。但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遇事上不去,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反而惹恼了上司。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伺候鸟的事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划线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小胖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吵得午觉也没法睡。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贺道台听说后,也给逗得咧嘴直笑。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哄他高兴,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做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其余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灌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知府笑道:“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这话,不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吗?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他浑身全是凉气。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贺道台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有删改)

【注】①各色:方言,特别,与众不同。②赛:天津方言,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株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飞秒一直被认为是可能产生的最短光脉冲的极限。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进行的实验开辟了阿秒物理学的新研究领域。一飞秒等于一千万亿分之一秒,那么阿秒有多短暂呢?1阿秒之于1秒,相当于1秒之于宇宙的年龄(138亿年)。一束光从房间的一边到达对面墙上,就需要100亿阿秒。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比其他任何东西都快。我们可以将最短的光脉冲视为光波中单个周期的长度。阿秒脉冲的诀窍在于,可以通过组合更多更短的波长来产生更短的脉冲。

要为光添加新波长,需要的不仅仅是激光,获得有史以来研究过的最短瞬间的关键是激光穿过气体时出现的现象。1987年,勒惠利尔发现,当她将红外激光透过稀有气体时。会产生与以前实验中所不同的“泛音”。正是这些“泛音”,便我们能够捕捉到在吉他和钢琴上演奏相同音符时出现的差异。每个“泛音”是激光中每个周期具有给定周期数的光波,它们由激光与气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引起,这些相互作用赋予一些电子额外的能量,这些额外的能量然后会以光的形式散射出去,而这些来自电子的光脉冲是“泛音”出现的原因。

一旦这些“泛音”存在,它们就会相互作用。在适当的情况下,“泛音”重合,从而出现一系列紫外线脉冲,其中每个脉冲长达几百阿秒。

物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明白了这背后的理论,但实际识别和测试脉冲的突破发生在2001年。

2001年,阿戈斯蒂尼及其在法国的同事,成功地产生并研究了一系列连续的光脉冲。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技巧,将这些光脉冲与原始激光脉冲的延迟部分放在一起,以查看“泛音”如何彼此同步。这个过程让他们测量出每个脉冲只持续了250阿秒。与此同时,克劳斯和其在奥地利的伙伴们,研究出一种可以选择单个脉冲的技术,他们成功隔离的脉冲持续了650阿秒。这些实验表明,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和测量阿秒脉冲,并且这些阿秒脉冲也可用于新实验。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管窥阿秒世界,这些短暂的光爆发可用来研究电子的运动。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制造出低至几十阿秒的脉冲,而且这项技术一直在发展。

(摘编自刘霞《用光“凝聚”最短的瞬间!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材料二:

阿秒光脉冲可被理解为高速相机原理,想抓拍到人运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需要一个反应速度快的相机。它正是微观反应研究中的“高速相机”,可观察电子运动的瞬间过程。读中学时,我们听化学老师举着课本讲述化学反应发生时电子得失的变化,但遗憾的是从没真正见到过电子运动的实际观察图。这将被阿秒光脉冲实现,原子核的典型运动时间尺度是飞秒(10的-15次方秒),而电子的运动时间尺度正是阿秒。阿秒光脉冲是一种极短的光脉冲,其脉宽在阿秒级别以下。

一项新研究发现诞生后,总会催生人们对其应用场景的期待。

阿秒脉冲可用于测试物质的内部过程,这一点已被用于探索原子和分子的详细物理学,它们推动分子使其发出可测量信号的能力,有望在电子和医学领域“夫显身手”。

(摘编自袁岚峰《诺奖阿秒光脉冲有什么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