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阅读也需要至情至味,接下来邀请你跨越时空,追随汪老去感受“人间至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很简单,有一条席子,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

    我到上海,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就是觉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個,一个很大的阳台,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绕一个图,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孙郁:汪曾祺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80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

    【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

    【孙都】: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但这个语言无论在80年代还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这个非常现代。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于沈从文。

 (选自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阅读甲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事物

环境

生长状态

共同特点

芋头

煤块里

紧靠一点雨水,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豆芽

石头下

柳树

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④

(2)、读好重音可以传情达意。小语和小文对【甲】文中划线句朗读重音进行了探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朗读设计。
(3)、“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甲】文末尾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2020年第十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汪曾祺·人间烟火”做封面,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封面中“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可以从取材、语言、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命的信心、信念。”——汪曾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多比“不如我者”
                                                                                                        王延群
        ①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文言!
        ②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人怨天尤人,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自在。他们也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权,不是没有好儿女,而是执意要跟胜过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是的,好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较而来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较就会带来危害,因为那是现实的。人们常说,人总是看见自己碗里的肉少,所以才会不停地奋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为有形的东西总是有欠缺的,所以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永远难以满足的,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满腹牢骚,心生嫉妒。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健康长寿。
        ③的确,生活中不恰当的攀比,给了人们许多烦恼和困扰,让许多人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幸福。因此,我们常劝慰自己或他人“少与别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如果能与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没有任何的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去比。会比,使人笑;不会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难免一“比”, 就要学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比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④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与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国作家亨利·曼特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我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朝我们的后面去看看,还有比我们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穷人,这样你就会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⑤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向下比较而感悟的:“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⑥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乐坐标。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垂头丧气,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利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无地自容,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日出

魏巍

       ………

       这时,正是黎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尽管黎明无可阻挡地要降临人间,但夜色却无意退出自己的阵地。不知何时,东方天空的低垂处已经现出一条淡青色的亮带。这条亮带就像是经过奋力冲刺,硬从黑夜的肌体上裂开似的。亮带之上是近于黝黑的深蓝色,一向神采奕奕的启明星,为浓云所遮,只露出微弱的光芒。亮带之下是沉郁的暗紫色,海平线还是一片朦胧。大海依然黝黑而深不可测,只亮着几点渔船的灯火。西天上的那轮残月,伴着几片云,孤独而无望地等待着天幕上的演变。

       但是,强有力的晨光,终究是无可抗拒的。渐渐地,东方那条淡青色的亮带愈拓愈宽了。顶空那近于黝黑的深蓝也浸润了亮色,而变得愈来愈淡。大海已经变得明亮柔和起来,渔船上的灯火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高高的海岸下,那座被称作鸽子窝的傲然兀立的巉岩,也越来越清晰了。晨风动了,几只水鸟欢快地叫着飞过头顶,残月失去了最后的光辉,黎明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占领。

       而这时,模糊不清的海平线上,仍然是一片沉郁郁的深紫色。东方仍盘踞着很大一块乌黑的鳄鱼状的浓云……

       …………

       这时,从海平线上那紫郁郁的云带里,霍然间出现了一条红线,似乎是一条细油油的耀眼的赤蛇。天空渐渐地变化了。首先是东方那块鳄鱼状的乌云,为巨大的红光所照耀,先是变成了妩媚的紫色,随后变成灿烂的红霞。海面上也出现了一缕摇曳的红光。此时尽管红日并没有出现,东方的那块被染红的云霞已经是够美的了。在我不经意间,忽听耳边喊了一声:“看,出来了!”声音很大很齐,周围千百人不约而同喊出来的。我再定睛凝望时,一个半月形的比火还要红比春花还要鲜的红日已经出现在紫云之中。不一时它又变成了大半个红桃,也很像刚摘下来的一枚还带着露水的西红柿。耳边是一片照相机的卡卡声。瞬息间,那个给人间以光和热的火球已经喷薄而出,发出耀眼的光焰。那种光焰,其色泽之美,之壮丽,除了刚出炉的钢水,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比拟的。这时,我,不仅我,而是周围的众人,都披着一身红光,沉醉在它那深沉、庄严、博大和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美里。

       ……

1990年8月9日于北戴河

选自《人民文学》  1990年第10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玲琅地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是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的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子。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宁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的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23“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过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写作背景】1930年,萧红被思想保守、专制顽固的父亲勒令退学、完婚,她不愿意;后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地租而遭到毒打,便离家出走,又被父亲宣布开除祖籍。在外漂泊期间,偶遇正在同一所城市上学的弟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