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 解伟

①接妈妈来城里居住已经一年多了。

②一大早,她把一周多时间捡来的废纸壳扎成捆,用手拖车拉到废品店里去卖了,回来正好被临上班的我碰见。她很开心,卖了23块。我说,妈,你看你脸上的汗,骇人八洒的。她看看我,大声问,你说的么事?我知道她的耳朵有些背,毕竟82了,毕竟是大伏天!我大声说:“汗!”并指指她的脸,她伸手一抹,笑着自顾自往回走。

③妈妈捡废品起初是背着我的。一个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太太跟儿子住进城里,哪个儿子会允许这样子呢?她知道也爱惜儿子的面子。

④有一天早晨我出门锻炼,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正在捡一只别人抛弃的纸箱子,她也忽然发现了我,一下子丢开了手里的东西,尬看着我,讪讪地笑,粗糙的右手不停地擦脸上的汗珠子,像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我也一下子懵了。在我的盯问下,她坦白自己是向其他随儿女进城的老嬷嬷学的,已有一个多月的经历,收获了百余元。她辩解说是想多出点汗。其实可出汗的方式很多,但我没有点破。也破天荒地没有多怪她,只叮嘱不要专门去捡,老了,腿脚不好,不安全。她如遇大赦,连连说,我就是走路碰到了就捡到,从来不专门地捡,就只是想出点汗。我笑笑,她也笑,如释重负地擦着汗。我不知道小脑萎缩有些记不住路的她是怎么完成将废纸箱变现金的一套程序的。

⑤我自小是个出汗的体质,动不动就一身汗,所以干点啥就给人很卖力的假象。经常被人劝着慢点,甚至吃饭也是如此,为此也极不好意思。唯有妈妈除了笑称我是个爱吃辣椒的幺哈巴(傻瓜)外,很少在出汗的时候劝我歇一会。她说出汗是在用力气,人身上的力气,去了又来的。还说“吃饭下力,做活蓄力,走路慢慢的(di),一辈子不得残疾。”因此,我小时候就把汗理解为力量。

⑥在我看来人的身上有两样东西是去了还要来的,一是指甲,二是头发。只要生命在,就会无限生长。如果还有一样的东西可与之匹配,那就是汗。汗伴着生命随时出来,汗与指甲和头发都是皮肤的子孙,但汗又有别于头发和指甲,绝不啃老,生于斯却不赖于斯。

⑦关于汗,爸爸说的话在他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说,当一个人身上搓不来泥,出不了汗,就离大限不远了。我清楚地记得,他卧床不起的日子里,确实没有汗,身上当然也搓不出泥来。我们扶他活动一下,他喘得地动山摇,却无一丝汗迹。我常常奇怪,他过去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会如此通透明了?小时候我是一定要找他问个究竟的。但成年后,他说过许多话,我多选择了忽略,或沉默,或听而不问。现在已经没有机会问了,好后悔!

⑧爸爸说,不光是人出汗,牲畜也出汗。小时候我曾观察过我家养的两种动物,很特别,出汗均从鼻子处体现。一是牛,一是狗,它们如果是健康的,鼻子就一直是汗津津的,如果干巴巴的,则是生病了。这两种人类最好的朋友,一种耐劳,一种忠诚,连出汗也是提醒。

⑨我还观察到,大地也出汗,在暴雨来临之前,地面湿晶晶的。小草也出汗,在迎接日出的清晨。汗生的地方生机无限。

⑩汗从来就是个好词,比如汗流泱背、汗牛充栋、汗马功劳,甚至汗颜也是个谦辞。汗血宝马则是无价之宝。

⑪人人都知道汗是成的,小时候偷偷尝过,现在经常被动尝到。就像妈妈说眼泪是成的一样,当它流到嘴巴里的时候,真的是的,而且比汗更成一些,咸得苦涩。

⑫据说汗和泪的化学成分差不多。妈妈说,舍得流汗的人就不会流更多的泪,这个话爸爸似乎也说过!

⑬我纳闷曾经读过的书已经记不起来多少了,但没有读过一天书的爸妈的话却时时萦绕于心。

    ⑭望着妈妈蹒跚渐去的背影和她透过衣衫的汗渍,我似乎消化了一些东西!

——选自2023-11-23《随州文艺》

(1)、梳理全文关于“汗”的叙述,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母亲捡废品流汗→① 一[父亲关于“汗”的话→②→关于“汗”的好词→ ③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我笑笑,她也笑,如释重负地擦着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笑”和她“笑”的原因)

②妈妈说,舍得流汗的人就不会流更多的泪,这个话爸爸似乎也说过!(请说说妈妈所说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文中第⑩段说“汗从来是个好词”,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汗”的好词?请列举两个。(不得抄袭文中已出现的语)
(4)、文中第⑭段中“望着妈妈蹒跚渐去的背影和她透过衣衫的汗渍,我似乎消化了一些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我”消化了一些什么东西。
举一反三
阅读《我的信念》,回答问题。
         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③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④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⑤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⑥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叮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撇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