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浣东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少年时代,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对这位“大家”的探索。

【三段心声】

鲁迅诞辰 143 周年,00 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夏之暗:对鲁迅的第一印象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紫红的桑椹”“覆盆子”至今记忆犹新,总觉得能透过文字看到小小的、鲜艳欲滴的果实。

铁皮:在小学阶段,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把鲁迅的生平完全背下来,其实真的蛮怕的。到了中学阶段,会有意识地去找鲁迅的书来翻看,比如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不过总的来说,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鲁迅作品有点晦涩难懂。

侧耳倾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的童年生活,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文中所写的故事与自己的经验相差太大,所以读完内心毫无波澜。后来大学读了很多书,又经历了一些人事的磨练,便能体会到鲁迅当时的心境了,他是在颠沛流离、受人排挤之际开始写《朝花夕拾》的,他沉浸在那样一种巨大的压抑当中,童年温馨闲静的时光可不是他最大的安慰吗?

(摘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两张图片】

(选自“网易数读”)

【一则反思】

让孩子与鲁迅的第一次正面相遇,不再重复我们的路径

①孩子指着电脑屏幕上搜索出来的几段文字,愁眉苦脸地问我:“妈妈,这段描述鲁迅童年的文字这么长,全部抄下来我会裂开的。虽然鲁迅的童年很艰苦,但我的童年也不比他好过啊!”

②我看到她检索的语句是“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原来她正在做语文老师布置的课文预习作业。我简单地回答着她,告诉她鲁迅儿时因家世衰败遭受的世态炎凉和精神创伤,同时思索着这种浮光掠影的网络搜索和摘抄,大概对了解鲁迅先生没什么用处。

③我翻开她的语文书,看到最后一个单元正是独领风骚的“鲁迅单元”,设置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成人后一直视鲁迅先生为精神导师的我,深感于这一编排理念的用心良苦。

④它们是一个通向未来的缓慢而有益的铺垫,希望孩子们最先接触到这样一位鲁迅先生:一个平易近人的、有梦想有现实关怀的人,他的文字自有其令人惊异的美感,他会自嘲,黯然于自身的局限性,也对一切的幸与不幸怀着深切的体贴和同情。

⑤那些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一件小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知识分子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通过《祥林嫂》可以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孔乙己》揭露了封建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切同情……这种被强行灌输鲁迅作品价值内涵的方式,大大打击了当时我阅读鲁迅的兴趣和信心。 

⑥鲁迅先生和他的文章,必须要经过一定年龄才能理解。孩子们对鲁迅的“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语文课堂上的鲁迅先生,需要一个渐次展露“真相”的过程。从普通人的“人间鲁迅”开始,让孩子们熟悉他,亲近他,跟他对话、聊天,然后再展开他精神世界中凛冽、深邃、复杂的另一面,不妨就从《朝花夕拾》开始吧!放弃所谓的“意义”追索,无须刻意对语法修辞穷追猛打,就随意闲散地将自己放进文字里,去体验那种独出机杼的文学味、艺术美,那种深沉绵密的人间情味。

(摘自刘黎琼“三联少年刊”,有删改)

(1)、下面结论与上面信息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B 站视频有关鲁迅作品的解读形式是多样的。 B、B 站年轻人最喜欢的作家是尼采。 C、直接抄写鲁迅先生的童年经历很有用处。 D、小学课本关于鲁迅文章的编排是随意的。
(2)、对于【一则反思】画横线句子所表述的观点,可以用【三段心声】中哪一位同学的心声来印证?请你结合相关内容作分析。

(3)、为了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小语为《朝花夕拾》里的人物设置了朋友圈。虽是恶搞,但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符合原著的。结合 《朝花夕 拾》中相关人物性格,猜测A是谁并结合情节陈述理由。

A是 ,理由 

(4)、《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除了第11题中已出现的人物,请再各举一例来说明这种“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首部家庭教育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引发广大家长关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此次立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强化法治保障,也切实为家长赋能。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公式:“5+2=0”,即5天的学校教育很有成效,可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的教育又会回到原点。在所有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然而,“我国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一直以来是教育生态中的灾难,家庭教育应该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坦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疑是为我国家庭教育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材料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是家长,家长必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是最重要的一课,它关系到孩子人格、价值观的养成。

《家庭教育促进法》侧重于在追究父母责任之前,社会要把服务做到位。家庭教育通过立法变为国事,就需要建立一套工作机制进行推动。学校和家庭配合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是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比如,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

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对家长是一种提醒和激励。它规定了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不利后果,让“养不教,父之过”的逻辑落地,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

【材料三】一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关起门来的私事,法律不能干预。这部新法的颁布表明,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事”,而是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这部法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多种多样,哪些内容是合适的,哪些方式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作出了一些引导性规定。这些对于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庭负责、国家支持,还需要学校的配合、社会的协同。相信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细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将会更好地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阅读

材料一:

不如在学校建一所美术馆吧

李杰是一个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去帮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做艺术疗愈,从那之后,孩子和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站在孩子的立场,他发现传统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孩子很不友好——到处都是“禁止触摸”甚至是“禁止入内”,因为孩子不喜欢仅仅做“观察者”“模仿者”,更喜欢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难道我们不能为儿童创造合适的空间和项目,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艺术?带着这个疑问,李杰走访了许多国外的儿童博物馆——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个儿童博物馆。100多年时间里,又诞生了许多儿童博物馆,它们致力于通过真实的情境、实物、体验等美育方式影响周边的社区与学校,为学校提供更好的课外学习空间、教师成长中心以及优质的专业资源。

沿着“如何让孩子们从观察者向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进”的方向,李杰和他的团队开创了iSTART儿童艺术节,第一个字母永远小写,寓意从每一个小“我”开始。在学校之外建立美术馆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但事实上孩子们很难拿出多少时间去美术馆。2019年,iSTART的聚焦点回到学校。

在此期间,李杰走访了许多学校,学生对于学校和艺术的认知与需求改变了他的原有认知。他越来越认识到,美育岂止是建一个美术馆或者美化校园那么简单?孩子们真实生活的点滴,他们经历的事件、场所、留下的痕迹都可以成为创造之物。美育,也不是技能的培养,更不是技能的比拼和天才的选拔,甚至不是“艺术”和“教育”,而是为孩子营造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学习的问题现场与实验场域——一个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去探究、创造与表达的开放空间。多年的行动研究,凝结成了一本《童年美术馆》。李杰希望,美术馆不仅成为存储艺术瑰宝、展示艺术趋势的场域,也能成为承载与鼓励儿童创造的容器,连接生命起点,指向未来可能……

李杰:“艺术带我们到更开放的世界”

我在与一些孩子深入交流时发现,他们并非讨厌学校,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孩子们在成长中,对于学校的情感是割裂的:他们一方面喜欢有学识以及幽默、热忱的老师,一方面又厌恶和惧怕那些严厉刻板的老师;他们喜欢和同学做感兴趣的事,但又不得不与同学成为成绩单上的竞争对手;他们充满了彰显自己个性的冲动,但又不得不服从整齐划一的学校要求;他们逐渐坚信了自己的爱好并希望为之努力,但有可能因这些爱好无法成为他们升学的加分项而被迫放弃;他们希望在学校能有自由发声的地方,无奈空间被征用,兴趣课成了自习课……也许,在我们有限的走访中,我们听到的只是他们心声中一个小小的切面。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内心渴望冲破现实的围墙,奔赴更广阔的天地,又或者他们无奈地停留于此地,徘徊或者陷入迷失。

那么,如何通过艺术去回应这种危机呢?“不如我们在学校里建一座美术馆吧!”三年前的一天,成都天府七小的周宏燕校长对我说。在我们的沟通中,她认为一座学校美术馆也许能够帮助孩子进入更开放的世界。为此,我们与校长、教师以及专业建筑师一起展开讨论,一个迷你美术馆应该做什么样的展览?应该建在校门口、操场的旁边还是花园旁的空地上呢?就在我们一群大人抓耳挠腮、滔滔不绝争论时,孩子们通过老师反馈道:“如果建在你们希望的这些地方,我们课间休息甚至放学根本没有时间去美术馆。”我们恍然大悟:他们只有很有限的课间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如果六年级小朋友从教室走到一层,再返回教室,往往10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再有意思的展览放在那里也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们进而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他们希望把学校的所有厕所都改造成“美术馆”。这让我们一下没了主意。这怎么能行呢?我心里正在嘀咕,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孩子们说,他们虽然不喜欢学校的厕所,但是学生都会在课间去厕所,如果把这个大家不喜欢又必须去的地方变成大家喜欢的美术馆岂不是更好?”校长和我都觉得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太棒了。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头脑风暴,开始了把厕所改造成美术馆的“疯狂计划”。

学校最终决定把其中4个厕所拿来做“试点”。孩子们高兴坏了。当我去学校看他们的准备过程时,一群孩子正在自己班级楼层的厕所美术馆布展。他们在卫生间洗手台把自己做的剪贴画粘在玻璃上,上面是他们设计的各种形象与字体,有的作品是关于文明的向导,有的是关于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告诉我,洗手间入口处布帘也是他们自己做的,每个美术馆都有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在小便池的墙面上,也有不同孩子预定的展示位,可以定期展示自己的作品,我笑称外面属于“常设展”,里面的隔间属于“特展展厅”。孩子们在厕所里欢声笑语,这里将成为他们课间最乐意去的地方。

(选自2021年12月14日,____)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婺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为了能让婺剧文化广泛传播,婺城区婺剧促进会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先后确立了金师附小、东市街小学、琅琊小学等16所学校为婺剧试点学校。各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学婺剧、唱婺剧的活动,并将婺剧基础知识、经典唱段纳入小学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演唱婺剧,提升其艺术修养,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自2023年12月27日,浙江政务服务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