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花香中的外婆》一文,回答问题。

花香中的外婆

ㅤㅤ①还未踏进小院,就嗅到了温暖空气里淡淡的花香。循着花香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外婆。

ㅤㅤ②清晨柔和的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稀稀疏疏地落在外婆身上,只见她那一头银白色的发丝泛着粼粼的光,被暖风撩起又落下。这位眼角溢满笑意的老人,正幸福地侍弄着她那些宝贝花。见我走来,她才缓慢地放下手中的浇水壶,笑着对我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

ㅤㅤ③外婆喜欢养花。她的小院里一年四季都开着各色的花,就连小小的角落里,也会长着一簇簇不知名的小野花。所以,不管何时踏进小院,夹杂着泥土香气的芬芳总会扑鼻而来。村里人家都知道外婆爱花。每当他们出远门或者很长时间不在家时,都会委托外婆帮忙照看他们的花,外婆总会自信地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有时,小院里同一品种的花开得太旺了,她就会移栽到几个盆里,送给左邻右舍。她相信,花能带来幸运。

ㅤㅤ④记得一个秋天,外婆小院里大部分的花在霜降那一晚后都枯萎了,院子里一下子变成了灰色调,我看了之后不禁难过起来,垂下眼帘问外婆:“花都死了,怎么办?”外婆黯淡的眼神中忽的闪过一抹亮色,她轻轻对我说:“花死了变成泥土,泥土再重新让它开花。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呀!”外婆没读过什么书,甚至不认得几个方块字,但我却觉得外婆心里装着的,是比知识更伟大的东西。

ㅤㅤ⑤有段时间,外婆搬到了我家来住。对于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都市环境,她这位地地道道的农家人,很不适应。她每天能干的事情,也就只有下楼走走。每次回来,她手里总会握着一束淡黄色的小野菊,进门后将它们养在窗台的花瓶里。几天之后,它们竟也开得灿烂。每当傍晚,她都会静静地趴在窗台上。我问她:“外婆,你在干吗?”“哦,我在看花呢。”其实我知道,妈妈已经到了下班点,却还没回家,这个向窗外张望的身影,是在担心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当我放学回家时,抬头总能看到厚厚的玻璃窗后向我招手的外婆。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这窗户好像一个画框,框住了这世间最美的风景。

ㅤㅤ⑥如今外婆已年近古稀,但她眼睛里依旧闪耀着太多的美好,像十八岁少女的心事。看着眼前的外婆,忽然忆起我小时候拉着她的衣摆问她:“外婆,你为什么喜欢养花呀?”这个如花般的老人抿了抿嘴,在淡淡的花香里笑着告诉我:“你不懂,今世养花,来世漂亮!”

(选自《作文通讯》)

(1)、阅读第④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事件。
(2)、第③段画线句体现了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窗户好像一个画框,框住了这世间最美的风景”?
(4)、文中的外婆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给予我生活的启示。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生活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文明旅游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1.17亿人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人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运号”客车

    ①天马小镇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在每个大雾弥漫的清晨,谁能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谁就能改变命运。

    ②兔子阿卜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到天马小镇的,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③可是天马小镇很少起雾,阿卜已经在这里等了半年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雾。凌晨,阿卜出门了。

    ④果然有雾!走在大雾中的阿卜,隐约看见个站台,空无一人。阿卜踏上站台,浓雾中传来了“隆隆隆”的声音。一辆高大的客车从雾中驶了出来,车身闪闪发光,仿佛一个崭新的未来。阿卜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司机停车。可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下一个有雾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早,这多少抚慰了阿卜的心。因为有了经验,所以这次阿卜站在站台上时,脑子里构思好了各种飞身上车的方案。“幸运号”来了,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阿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无法接近“幸运号”。他意识到一个沮丧的事实: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⑤从这天起,阿卜开始练习跑步。阿卜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⑥阿卜每天都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却怎么都听不到起雾的信息。他渐渐焦躁起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满大街的汽车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幸运号”。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⑦起雾的日子终于又来了。虽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三年。阿卜也长成了一只成熟的兔子。他对自己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这个晚上,阿卜没有睡觉,他直接去了站台。当朝思暮想的客车再次出现时,阿卜箭一样地冲了出去。今天的“幸运号”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开得都快,阿卜使出浑身力气去追。就差一点点了……阿卜将手使劲仲长,只要能够得看把手……但真的就差一点点。

    ⑧阿卜的眼泪涌了出来。正当阿卜疲惫地瘫在地上时,“幸运号”却停住了,从车里走下一只戴墨镜的猎豹。“你好。”猎豹递给阿卜一张名片。阿卜看了一眼,这不是前任世界长跑冠军吗?“我现在是一名田径教练。”猎豹笑着说,“我听说小镇上有只兔子跑得比汽车还快!我是特地来找你的。刚才我已经见识了你的速度,我有信心把你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

    ⑨阿卜张大嘴巴,命运的峰回路转让他措手不及,但看看自己强健的双腿,阿卜笑了。身边的大雾渐渐散去,阿卜眼前的路清晰无比。

(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南充

①在南充仪陇的金城山上,古柏掩映、奇花衬托着一幅巨大的“德”字石刻,丰润沉厚,古朴苍劲。整个字的高和宽均为22米,立面达484平方米,显而易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字石刻,张扬着一种举世景仰的两“德”精神——从这里走出了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普通一兵”张思德。

②两“德”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道。以至仁为厚德,以至诚为厚道。

③张思德终其一生,忠诚厚实得像他烧炭的那一炉净火,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壮丽的人生,点凡成圣。而朱老总,领导南昌起义,创建红军,长征途中制止分裂、挽救革命……功勋卓著,威名赫赫,在战争时期是革命营垒中的磐石;革命成功后成为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敦厚长者,量大如海,容载万物。特别是厚道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稀缺品质,人们以“雷人”和“段子”为时尚,以尖酸刻薄处世防身,谋富不谋道、以不择手段出人头地为目标……于是就越加怀念以朱老总所代表的厚道——中国人性中最为明亮和温暖的一面。

④也正是以厚道为心,成全了丰盛的南充历史和文化。王充在《论衡》中说:“德弥盛者文弥缛(繁华昌盛、多姿多彩),德弥彰者人弥明。”由此南充曾被奉为“文都”,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巨匠,云集南充,河汉灿烂。随意例数一二,便可活活羡煞那些文化干旱、无名人可数,争将西门庆、潘金莲等认做先人的地区。

⑤南充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确立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到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使政治年度与自然的节律统一起来,让月份与季节合理地按一定的周期律动,并一直沿承至今。当汉武帝要给落下闳加官进爵时,他却坚辞不受,执意归隐故里,将满腹独步天下的天文历算知识,尽数传授给有志于此道的后生。君子之怀,遵厚道而弘大德,谋道不谋富。

⑥正是因得益于落下闳的这份淳厚与耿直,他家乡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都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周群还被称为“蜀中后圣”,而落下闵则被奉为“蜀中前圣”。两千多年来,落下因的《太初历》紧密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为了感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于2004年,将一颗国际永久性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⑦而中国人则尊称这位春节文化的创始者为“春节先圣”。不要高官厚禄的落下因,却无法拒绝后人给他戴上了两顶圣人的桂冠。

⑧在南充这块厚道的土地上,圣人确是太多了,无论来旅游,还是采风,都会产生一种文化朝圣的感觉。南充至今仍留有独具一格的“万卷楼”,那是陈寿的父亲专为供其读书而修建的,代表着南充还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读书时的陈寿即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的子游、子夏。后历时十余年写成《三国志》,世称“良史”,堪与太史公比肩,也跻身圣贤之列。

⑨还有《子虚赋》《上林赋》的作者,与卓文君一道创造了千古爱情佳话的司马相如,被誉为“赋圣”“辞宗”。

⑩天厚道,地厚道,水土厚道。积累厚道,则物自归之,犹如林深而鸟栖、水广而鱼游。以厚为富、以道为贵的南充文化,成就了两千多年的灿烂与辉煌。

(选自“全国散文名家南充行”系列文章专辑,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歌声洒满大地

①我们整个村子的人都怕孔老师,好像她会长生不老地活着,教完了我的父亲,又教我,然后是我的子子孙孙。于是,一脸威严的孔老师,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再威风凛凛的人,都会谦卑地停下脚步,向她鞠躬问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一定要严加管教自家小子。

②孔老师教了四十年书,从一年级跟到五年级,再从五年级回到一年级,语文、数学、自然课本倒背如流,吹拉弹唱也样样在行。校园里倒挂在梧桐树下的校钟,一见她走过来,恨不能自动敲出上课下课的铃声

③每个周五,孔老师都会站在花坛边上教我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南泥湾》《我的祖国》……但凡流行的,就没有她不会唱的。她的指挥颇具将军风度,有不容置疑的威武气势。

④正是秋天,激越的歌声穿过小小的花园,让一朵攀缘在玉米上的牵牛花,发出轻微的颤抖。随即,歌声越过我们的教室,飞过白色石灰涂抹的低矮围墙,绕过大道两旁粗壮挺拔的白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抵达正忙着掰玉米、刨地瓜和花生的村民耳中。人们于是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走出农田,涌进校园,穿过操场,围拢到学生们周围,拄着锄头笑嘻嘻地盯着孔老师。有男生故意唱跑了调,公鸭嗓“哧”一声撕破了空气,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孔老师朝出洋相的学生瞪视一眼,破锣嗓子立刻鸣蝉一样噤了声。周围看热闹的家长们也缩了一下身体,为自己刚才的失礼感到羞愧。女人们甚至正了正衣襟,理了理头发,又恨自己衣着随便,满是尘灰。男人们要是有燕尾服,这会儿肯定钻进去,摇身一变,让自己体面起来。

⑤歌声因此仿佛被河水清洗了一遍,重现干净辽阔的底色。整个村庄浸润在歌声里,就连鸡鸭牛羊也在秋风中驻足,侧耳倾听。阳光洒满了大地,小小的村庄被清澈的童声包裹,犹如一枚成熟的大豆,安静地隐匿在壳里,享受收割前最后的温暖。

⑥演唱终了,人们恍若梦中惊醒,跟孔老师道声“再见”,神情恍惚地走出校园。旗帜在昏黄的半空中,发出啪嗒啪嗒寂寞的声响。墙头的茅草迎着清冷的夕阳,发出圣洁的光。

⑦这时的我们,全然忘了教鞭敲在脑门上的痛和讲台上罚站的羞耻;尺子打在手心里钻心地疼,也化为一丝甜蜜的哀愁。听到歌声的父母,这一天好像接受了洗礼,通体舒畅,看庄稼觉得处处生机,满目生辉,看孩子觉得个个出息,大有可为。

⑧我们唱完了歌,被孔老师轰进教室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心里都美滋滋的,知道回到家不会挨揍,父母都和颜悦色,城里人洋气的拥抱、亲吻虽不会有,但一顿热气腾腾的好饭是少不了的。父亲高兴了,还会用尖椒蘸上酱咔嚓咔嚓吃上半个,再喝一盅县城特曲,啃下半个煎饼,这才滋拉着嘴跟母亲聊起下午的精彩演出,说孔老师就是有本事,临近几个村子的小学,哪个也没有我们村的歌声嘹亮,一听那豪气冲天的声音,将来咱们村准得又出几个状元。

⑨我坐在教室里,一边默写生字,一边想起晚饭时的愉快光景,忍不住唇角浮起一丝微笑。抬头再看让我总是惧怕的孔老师,她的鬓角不知何时又添了几根银发,也不知那是长年累月的粉笔末落下来染白的,还是被村里一茬又一茬的“兔崽子们”气白的。

⑩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她会神仙一样供奉在我们村子里,掌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风水,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可是这样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竟然也白了鬓角。我抬头看着讲台上威严扫视着学生的孔老师,心里忽然涌起一丝惆怅,仿佛站在秋天的田垄上,看到收割后空空荡荡的大地。

(选自《深圳特区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