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模拟考试试卷
材料一:
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劳动者的日常任务正经历深刻的自动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当其应用于数字劳动场景时,诸如文档归类、基础数据分析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得以迅速自动化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其次,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提升。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在沟通交流中应用、自动回复邮件系统对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跨地区团队协作的支撑等,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延伸数字劳动的时空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强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时间窗口进行休闲活动和自我提升,推动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融。
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接手并辅助完成大量低效、重复、易引发疲劳的劳动任务,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既能防止过量用工导致的成本浪费,又能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行业,如精密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取代人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如智能办公设施和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劳动者身体状况,前瞻性地预防职业病发生,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合规和道德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算法公平性检测和偏见纠正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歧视、差别对待现象,降低社会争议和品牌风险。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材料二:
在制造业领域,要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工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严苛的工作,将一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价值的升华。在服务业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实时交互响应、精确语义理解和高效客户服务等优势,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处理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服务环节,以大幅降低无效劳动与资源消耗,将人力资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需要高度创新思维和复杂决策的工作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必须始终坚守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控制。从智慧层面来看,人类智慧应被视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而非被技术所替代或边缘化。因此,必须强调人类智慧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确保人类在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智慧边界的有效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无机载体。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直觉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优势,为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深度洞察。因此,在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又要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进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趋向融合,共同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情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人文要素,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国际通用准则,制定和完善涵盖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职业形态、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求在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通过研发内置伦理审查模块的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遵循事先设定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为数字劳动解放创造可能性路径》)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
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
特点 |
规模 |
1G语音时代 |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
不详 |
2G文本时代 |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
3G图片时代 |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
截至2014年,用户达4.85亿。 |
4G视频时代 |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
截至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
5G物联网时代 |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一些国家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正是对技术革新的潮流,对互利共赢的潮流“用脚投票”。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破除人为藩篱,携手拥抱5G》2019年3月1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