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六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鼾 声

马一刀

①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的父亲。

②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常常蹲在村口路边守望,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 , 连忙推去所有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③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风起,虫鸣渐深

④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⑤父亲有些为难,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去邻居家睡。”

⑥我拦住他,笑着说:“爸,我是您的儿子,像您,也打鼾,您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⑦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

月亮在窗外移动,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⑨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 , 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着,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我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chuài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我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深。

⑪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⑫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yē)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我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⑬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⑭几天后,我又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却再也无法忘记独自生活在乡村的老父亲,和我记忆中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选自《希望月报》,有删改)

(1)、①【思维导图】如果要将文章第⑦—⑫自然段的场景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镜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我”和父亲都上了床,一人睡一头

②【阅读要素】如果要将其中的某些细节拍成“特写镜头”,你会抓住这一细节,因为这可以突出

(2)、【阅读要素】第⑩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我”回忆过去的一个场景。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段回忆最想表达的情感是( )
A、父亲的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令“我”恼怒异常。 B、父亲当年只顾在田头地尾劳作,根本不顾“我”,“我”特别伤心。 C、“我”对于当年踹醒父亲,让他等“我”先睡的举动感到愧疚。 D、与现在的场景作对比,想知道父亲不打鼾的原因。
(3)、【支架阅读】第⑪⑫自然段连用了四个“轻轻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分析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语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
A、表现了“我”不喜欢夜晚的景物,尤其是月亮和摇动的树梢。 B、从夜风到月移再到鸡啼,展现了时间在一点点地推移。 C、当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响起时说明天快亮了。 D、表现了从入夜到黎明,“我”和父亲都为着对方而没有入睡。
(5)、文中第②和第⑫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写“我”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

第二次:我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

第一次:

第二次:

(6)、【创意表达】生活中,你有因为父母做的事而感动流泪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不少于80字。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世间最贵的书

崔向珍

批注:____

① 五六岁时,父亲教我认识了 200 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欣喜地笑了。

③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

④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 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我必须好好上学,努力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 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批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⑦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 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 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 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 2016年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 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课外阅读。

半截蜡烛

ㅤㅤ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ㅤㅤ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ㅤㅤ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ㅤㅤ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ㅤㅤ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ㅤㅤ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ㅤㅤ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甜莫过槐花饼

艾里香

①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②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的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鸡蛋和盐,我就围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儿,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④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道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⑤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

(选自《四川政协报》,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书如“熬粥”

赵 畅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我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起读书。

②____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有位作家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有限,知识和思想贫乏。”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____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你暂时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____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乏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期间,心思纯正,始终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亭湖报》,有删改)

叙事性文本阅读。

①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去外婆家住。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笑呀,闹呀,种种游戏使外婆不得安宁。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呢?”“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____!

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忘在墙角里的糖纸。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⑤我们把那些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⑥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个人都攒(zǎn)够了一千张糖纸。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电子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与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miǎo)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人是我的表姑呀。

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原来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作者:铁凝内容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