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琳赛·加亚科斯告诉CNN:“有证据表明,儿童时期的超重将被‘带入’成年阶段,并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的风险……在缺乏有效营养管理的情况下,随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增长,中国成人的肥胖率可能大幅上升。”

②人口肥胖可能导致医疗支出增加,推高社会成本。如何面对激增的“小胖墩儿”?

③专治肥胖的医院应运而生。《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称,一些医院为超重人群提供减肥套餐,结合针灸、中药和运动等手段帮助减重。很多前来减肥的患者是儿童,就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等问题接受专业的指导。此外,各种减肥夏令营也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④其实,不只是中国,很多国家的儿童肥胖问题都很严重。《日本经济新闻》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5岁以下的超重和肥胖儿童已达4200万人。报告指出,很多超重和肥胖儿童生活在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超重和肥胖儿童的增长率较发达国家高出30%。

⑤给含糖饮料加税,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控肥标配”。汤加、墨西哥、英国、阿联酋近年来相继用高税收对含糖饮料“说不”。日本也经历过儿童肥胖率升高的阶段,从1970年的3%增至2000年的10%。通过科普等活动,日本2010年之后的儿童肥胖率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

(选自《河南日报》2019年6月19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学校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秉持科学的育人态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与赛场上的体育竞技目的不同,方向也不太一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前职业运动员,要胜任体育老师一职、做到知行教合一,还需接受师德师风、教学规则、教育心理等教书育人方面的素质培训。有关部门不妨尽快探索建立一套可靠的培训、考核和准入机制,畅通退役运动员获得从运动员到体育老师身份转变的合法渠道。

②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佐料”,体育教育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让孩子们跑起来”,目的既在于增强体质以应对“小眼镜”“小胖墩”频出等问题,更在于从娃娃抓起,让下一代懂得“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的道理,在快乐的运动中学好体育、强健体魄,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抖擞中华儿女精神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日,有删改)

【材料三】

北京市“双减”政策也对学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自己变成小胖墩、小眼镜;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多关注生活实际和各种事物,多阅读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起来。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当然不是说让家长去学习学科知识,而是了解、研读‘双减’工作中,家长参与、家校联动的内容,家长应该怎样从孩子的个性爱好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辅材料、安排合适的活动,应该怎样设计家庭教育才能既保护和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又能补齐短板,家长还需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要安排好孩子的居家生活,细心关注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要指导孩子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说。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8月1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如何面对激增的‘小胖墩’”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孩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不能暴饮暴食。 B、号召父母带小孩去专治肥胖的医院做减肥手术,以控制孩子的肥胖。 C、指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孩子少喝含糖的饮料等。 D、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针灸、中药、运动”词性都是名词。 B、材料一画横线句子的主语是“中国成人”。 C、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很多国家的儿童肥胖问题都很严重。 D、应对“小眼镜”“小胖墩”频出等问题的方法是“让孩子们跑起来”,增强体质。
(3)、北京市“双减”政策分别给学生和家长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寸缂丝一寸金

    ①“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古往今来,扇一直是文人墨客、窈窕淑女的心头好。最近以霸屏模式领衔暑期档的《延禧攻略》中,就有不少雅致精美的扇子。没想到的是,想要get富察皇后同款、高贵妃同款的网友们却被价格难住了,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延禧攻略》同款团扇,价格从3800到6800元不等,甚至还有几万元一柄的定制扇,难怪网友大呼:这可比空调都来得贵。

    ②那么,这些清宫美人用的团扇到底凭什么这么贵呢?这些精美的团扇又用了什么工艺、分为哪些种类?为此,记者采访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文保科研部的沈俊芳、孟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理人孟李洁,一起来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吧。

    ③扇子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人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为了障日、驱虫赶蚊的需要,便会随手摘取植物的叶子、动物的羽毛,简单加工后便有了扇子的雏形,所以扇子又有“障日”的叫法。到了殷商时期,人们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扇子,称为“障扇”,只是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④而团扇,汉代就有关于团扇的记载,班婕妤《团扇诗》曾言:“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首诗歌对团扇有了初步的定义,团扇是用丝织物所制扇面的、圆形状的扇子。再往后,晋王献之妾桃叶作《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从这里面也可以了解,原本的素面扇已经开始有了绘画和装饰。

    ⑤沈俊芳说,“团扇起源于汉代,但由于折扇流行,曾经一度衰落过。到了清代中晚期又开始流行。到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也会使用团扇,而且画面内容更为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都是有的。所以,团扇并不是闺阁女子才会使用的。”

    ⑥说起现今留存的团扇,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扇类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便是属于清宫旧藏。清宫藏扇以纸质及绢、绸、缎、纱、缂丝等织物质地的折扇和团扇为主,同时亦有少量竹扇、羽扇、象牙扇以及芭蕉扇等。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团扇绝大部分为清代晚期作品,少数为清代中期作品,主要分两大类:绢质(少量为纸质)的书画团扇和织绣类团扇。

    ⑦在《延禧攻略》中,有不少精美的团扇便是仿制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比如富察皇后使用的那把上绣桃树、仙鹤,以明黄做基调的团扇便是仿自清代“黄色纱贴绫绢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高贵妃那把红色六瓣海棠形宫扇是“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的仿制品,皇太后常执的一把绣有桃树、仙鹤的团扇则是参考的故宫博物院“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⑧“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就是展示馆藏扇子的,当时展品基本以团扇为主,折扇并不多,工艺也以缂丝、刺绣、绘画居多。八角形、椭圆形甚至方形的团扇都有。”沈俊芳告诉记者,从故宫展出的藏品看,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不同的花样寓意也不同,比如太后使用的团扇上,仙鹤、寿桃都是意为长寿,便是很符合其尊贵的身份的。

     ⑨而关于这一点,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孟李洁也表示,古人一向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寄托在物件上,许多扇面上的图案花样其实都带着吉祥的寓意。“比如蝙蝠是代表福气满满,海牙是才气的象征,石榴则意为多子多福,牡丹便是富贵花开。”

    ⑩值得一提的是,《延禧攻略》里的团扇多为缂丝扇。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在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等大为流行,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插屏、扇子的使用要求,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由此也可见宫中后妃生活的奢华。

    ⑪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顾建东曾透露,缂丝技术与大家熟悉的刺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通过通经断纬,一丝一丝织就成的,在完成一个成品之前还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点差错,整件产品就意味着作废,所以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⑫对此,孟李洁也表示了认可:“《延禧攻略》的同款团扇之所以价格高昂,也有其工艺价值所在。因为使用缂丝这种技艺,织起来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往往一天也只能织两三厘米。而另一方面,现在会这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价格也就水涨船高。现在市面上花形复杂一些的作品都要万把块钱,一般的也要上千。”

    ⑬不过,虽然时至今日团扇仍然被后人所赞美喜欢,它在发展过程中,却曾因为折扇的兴起很是衰败了一段时间。后来团扇在清朝能够得以复兴,也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著名文人阮元。

    ⑭阮元在浙江做官时,得到一柄宋代团扇非常欣喜,他依此柄团扇的样式请人仿制多把,作为考试成绩优秀学子的奖品。嘉庆元年(1796)陈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得到赠扇后,陈文述便也开始制扇。这一事件,对清代中后期团扇再度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⑮之后,包括道光皇帝、咸丰皇帝也在团扇上有过绘画书法。由于皇室的青睐,在清后期,团扇又掀起一股热潮,但团扇的流行其实主要局限于中上层社会。因为团扇的携带使用毕竟是不便的,只有常年在家中或坐轿子的达官显贵才便于使用。

学校“动漫社”开展了“国漫崛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中国奇谭》,讲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

之前,动画片《中国奇谭》火了。网友评分较高,在各社交平台上凭借口碑出圈,就连套娃、便签夹等周边也卖到断货。

这部动画短片集由8个独立故事组成。所谓“中国奇谭”,指的是“中国故事”。其骨架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血肉由制作精良的动画技术填充,再融入与现代社会和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情感内核,或荒诞幽默,或凄婉动人,或引人深思。

很多人在童年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小妖怪的夏天》就戳穿了你可能是个连大王都没见过的浪浪山打工人的现实。 面对难完成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熬到面容枯槁、眼中无光,只有妈妈嘱咐你要多喝水、关心你怎么变秃了……看似说的是妖怪世界,道出的都是人间冷暖。正如总导演陈某所说,神话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今天和未来的。 发古人之未发,言今人之未言,深入生活、扎根现实,才能让观众与作品产生情感共振。

讲究传统的中式审美,又饱含创新技巧。无论是《鹅鹅鹅》为还原早期电影的胶片效果而一帧一帧地上色,还是《林林》把CG技术用进国风韵味满满的画面,抑或是后续呈现的三维渲染二维、剪纸、木偶等制作手法和视听语言,《中国奇谭》都拉满技能点,力求呈现中国美学。“术”的层面满满当当,“道”的层面留白取气,有助于避开中国元素拼接堆砌的陷阱,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内容叙事和形象创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更应成为一眼深邃的泉。带着创新思维、时代眼光去发掘,才能让泉眼源源不断、生机汩汩。《中国奇谭》未必完美,但它的火爆正说明,创作用心能换来观众真心。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材料二

国漫时代,何时能够到来?

自从前两集被全网封神之后,《中国奇谭》一度成为新的“国漫之光”和中国动画的指路明灯。 然而,自第三集起,口碑开始出现分化,第六集《飞鸟与鱼》更是遭遇了开播以来最大的口碑滑铁卢。 同时,春节档的动画电影《深海》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动画《三体》也高开低走,仿佛国漫已经陷入了“开局即巅峰”“高开低走”的怪圈。

其实,《中国奇谭》各集之间的评价如此悬殊,很大程度上是“国漫实验”的必然代价,因为实验必然有成有败,国漫探路迎来的注定不可能都是掌声。

《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成为“神作”,是因为其找到了借传统故事讲述当代“社畜”心声的正确方式。《鹅鹅鹅》则是对古代志怪故事成功的现代演绎,其诡异荒诞的风格与浮生若梦的内核,恰好撬动了这一届年轻人的 DNA。

相比之下,后来的几集再难如前两集一样引发大部分观众的精神共鸣。《林林》的主题和故事都落入俗套,除了细腻唯美的画风,其内容很难让观众沉浸其中。《乡村巴士》更像是一篇散文诗,乡土情怀固然打动人心,但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观众则难以感同身受。《飞鸟与鱼》虽然被导演视为科幻版的《田螺姑娘》,但观众从中看到的更多是矫揉造作的青春伤痛文学。

究竟哪些元素是纯正的“中国味儿”? 大圣情结?志怪传奇? 剪纸水墨? 乡土情怀? 口碑最高的三集分别是中式英雄情结(《小妖怪的夏天》)、中式奇幻意境(《鹅鹅鹅》)与中式构图美学(《小满》),剩下的几集未能紧扣“中国奇谭”这一主题,侧面反映出这条路的狭窄程度。对于何为真正的“中国动画”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有删改)

材料三

班级准备举行“探讨交友之道”的学习活动,小文加入了资料搜集组,负责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感人故事,名言警句等素材。让我们跟着小文,一起完成任务。

小文的困惑: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故事,古籍中确有记载吗?要怎么才能查到它们在古籍中的记述呢?

来自老师的指导:查找古典文献资料的方法

材料一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有两种:传统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传统纸质古籍文献的字词句检索方法繁琐,对藏书要求较高。随着电子文献检索的日益发达,纸质古籍文献的索引已逐渐失去优势,查阅电子文献成为了古典文献资料查阅的最佳途径。电子文献数据库往往具有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等多角度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电子文献的古籍查阅途径有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种形式。光盘数据库可由学校统一购买、作为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均可在学校的数据库中查阅。网络数据库是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方式,可以进行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和全文浏览。

“书目检索”主要是在各大图书馆网站上查询有关馆藏的书名,作者、版本。“全文检索”即将所要查询的字句输入后,显示该字句在相关文献中的位置,检索到数据库所有文献中与之相匹配的资料。“全文浏览”则是在网络数据中选择某书后,可阅览其全文,但没有检索功能。这一类网络数据库有的向公众免费开放,有的需要付费后使用。

材料二

查阅电子文献可用的网站

“中华古籍资源库”: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读者无需注册登录即可阅览全文影像,同时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浏览”,不支持“全文检索”。比如,通过“书目检索”搜索“论语”,能看到不同时期出版的《论语》古籍影像。如右图(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点击浏览其中一本后显示的一页。

“识典古籍”:由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合作研发,有三百九十多部古籍,拥有标点添加、文言翻译(部分)繁简字体互换等功能,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全文浏览”。比如,通过“全文检索”搜索“海内存知己”,勾选“精确匹配”可得下图(页面局部截屏),显示的为包含“海内存知已”这连续五个字的古诗文文段及其所在的古籍。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飞花令”:酒文化绽放的奇葩

①最近几年来,央视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主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人们重温了名垂千古的经典诗词,还火了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这个游戏,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必定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游戏的发源究竟从何而来,就不可以不谈一谈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了。

②饮酒古已有之,共饮则需助兴。  “飞花令”里有个“令”字,就和命令相关。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期间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 “即席作歌”。后代的“飞花令”就是一种饮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可是这“飞花令”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因此这类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就出自唐朝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出七个字。古代的“飞花令”要求极高,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并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古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饮酒受罚。【A]“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其要求已经比先人的规则简单了很多,只需出现约定的字且不重复即可。

④由此观之,“飞花令”这样的酒令实在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谓酒席间的现场“笔会”。【B]

⑤若要论正宗的玩法,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是一定含有“花”字的,并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比如,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则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依此,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  “出门俱是看花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持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罚酒。

⑥当然,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句,“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假如正好对应到自己,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假如第六人恰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饮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饮酒。如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 ‘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⑦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飞花令”的确是高手之间的抗衡,挑战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飞花令”的比赛感很强。在各种“脑残”网络用语泛滥的当下,这类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的节目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选自《厦门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