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能诊断试卷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黄若天
①1936年10月20日,一个男婴在父亲钟世藩当时供职的南京中央医院呱呱落地。因为医院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以南,父亲便为他取名“南山”。
②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生,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后成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③小南山并没有一个快乐安定的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中央医院被迫辗转迁到贵阳,钟世藩也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一起西迁。小南山在贵阳度过了自己近10年的童年时光。让钟南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他用午饭钱偷偷买了零食,并撒谎骗了母亲。事情露馅时,钟南山以为回到家里就要大难临头,但是父亲并没有说什么批评的话,只是让他自己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欺骗行为到底对不对。钟南山回忆说,这感觉比父亲打他一顿的触动还要大。
④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后,贵阳中央医院迁址广州,10岁的钟南山和家人由此定居广州。1955年,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而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幕。
⑤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英国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虽然已经43岁了,但那时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就是强烈地希望能到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钟南山说。
⑥1981年11月,当钟南山毕业准备回国时,弗兰里教授特意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去了一封信,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⑦医学是一门需诉诸理性、谨慎对待的学科。父亲教给钟南山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要有证据。在一次记者访谈中,钟南山回忆起1969年和父亲的一次对话:“那时,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孩子,尿血很厉害。我就说这是一个结核的病人。他反问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这话就把我问住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凭什么就是)。(因为)尿血是很普通的,它可以是膀胱的炎症,可以是结石,当然也可以是结核。父亲的意思是你的判断得有证据。”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
⑧2003年,非典首先在广东地区爆发,来势汹汹。正在大家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家钟南山出现了。
⑨“学术,不容有半点敷衍;救命,不容有半点迟缓。”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身份站出来,明确指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年4月,当国家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些人盲目宣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时,他终于忍不住了,当场表明:“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正是在这些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的言辞中,在抗击“非典”这场战役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
⑩2020年春节,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再一次在重大疫情防御中勇挑重担,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他的发声,为这场疫情阻击战拉响了警报,对我国新冠病毒的防治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⑪他得到了亿万百姓的真心敬爱,展示了为国大义的医者风骨。
(选自《传记文学》2020年第2期,有删改)
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
藤野先生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 现实意义 | |
内容 | ① | 记述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 ④ |
写法 | ② | 平铺直叙、纪实写法 | |
净胜 | 严谨、专注、平等待人 | ③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