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专题三:立时代前沿

“青春献礼”科技寻访团与你共探科技的前沿。

【材料一】

①2月15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 AI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该模型可深度模拟真实的物理世界,并生成包含多个角色及特定运动的复杂场景。目前,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Sora可以创建长达60秒的逼真视频,这是近日互联网上最火爆的科技新闻。两年来,从ChatGPT3.5、GPT—4 Turbo到今日的Sora,可以说Open AI公司正以惊人的迭代速度创造着人工智能的奇迹。

②笔者仔细翻看网络上流传的Sora模型制作的短视频,高质量的画面与周围环境的匹配度无比“丝滑 , 即便是笔者也拍不出这个效果。坦率地说,如果让我们去鉴别其真假,相信大多数人和笔者一样没有能力区分。

③Sora之后,我们如何拯救真相?

④以Sora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奏。其广阔的商业前景暂且不表,笔者更加关心的是其对社会观念与群体认知造成的直接冲击,因为Sora模型所构建的视频或将直接模糊真与假的界限。再加上日益临近的现实与虚拟界限的双向渗透,这一切或将导致整个社会的认知架构崩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急剧的连锁反应可能使人猝不及防。

⑤我们不妨先设想一下,当真与假的界限崩塌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假设诈骗分子掌握了这项技术,利用专门收集的个人信息制作短视频,视频中的人、地点、时间全部是真实的,就连声音也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按照脚本设计。比如谎称受害人遭遇车祸急需打款救治,此时受害者家属如何鉴别真伪?相比之下,以往的电话诈骗十分低级。再比如政敌或仇家利用虚假的不良短视频陷害竞争者,公众如何辨之真假?在这种场景下,“眼见为实”的传统鉴别标准已经失灵。这类场景还可以列出很多,所有这些潜在危害的实质在于真假界限崩塌所带来的真相隐遁现象。

⑥如果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技术的受害者,这就是技术发展的吊诡之处:很多人没有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却无端承受了技术滥用带来的不便,比如各种数字技术对于老年人的不友好表现。而真假界限崩塌引发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它会摧毁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系列概念与认知。

⑦笔者建议,为了彻底拯救被技术吞噬的真相,可以采用分布式真相拯救机制,每一方都负起拯救真相的责任,从而全方位捍卫真相,即短视频生产方推出产品时必须标注真假;作为监督方的第三方必须履行自身职责,为公众守护真相;整个社会作为消费者必须承担起监督与批评的责任。由此,一个分布式的真相拯救链条得以确立。

(选自《科学大观园》2024年06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法律工作者看来,Sora对现有法律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对版权的挑战。从Sora公布的一些短视频可以看出: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环境等都与网上已有照片或视频“十分相似”,只不过就是不知道“姓甚名谁”。虽然视频看起来“天衣无缝”,但总是给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谈不上画面的新颖性。

②Sora“文生视频”还带来对人类伦理的挑战,这就是由于“文生视频”的高画质图像和视频,降低了“深度伪造”的技术门槛,使得“深度伪造”视频变得更加容易。此前“深度伪造”图像或视频,还只是专业人士才实现的技术。但是,在Sora出现之后,普通人只要会用电脑打字、输入指令,Sora就能生成想要的类似“深度伪造”级别的短视频了。这也许会在网络上发起一股出于各种目的的“深度伪造”短视频,可能充满恶意。但是,受到侵害的普通人,在网上又难以收集“加害人”的证据。现在,只有个别网络暴力类自诉案件,在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后,变更为公诉案件。许多网暴类自诉案件,只能依靠当事人自己努力去搜集证据。在这种情况下,Sora等“文生视频”技术的逐渐广泛应用,对伦理和法律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③随着“文生视频”技术的普及,图像时代发展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许多行业都会由此得到更新。例如,法律教育、法律教科书过去是文本类型的,但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将一本教材上传至类似Sora的工具,由后者生成一套“视频教材”。过去我们学习法律,只能读文字版本的教科书。将来,学习法律则可能通过看视频——就像现在看电影或看电视剧那样,就把法律本科学完了。视频教材更易于传播,比书本类教材更吸引人,也容易被接受。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产生的普法效果就是一个例子。

(节选自“法治周末报”公众号,有删改)

(1)、如何理解材料一画线句加点词的含义?

高质量的画面与周围环境的匹配度无比“丝滑”                       

(2)、下面关于材料二的论证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Sora公布的视频如果是根据小说内容生成的,就侵犯了版权。”这句话可以放第①段进行论证。 B、“郑志亮表示,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界定原创与抄袭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句话可以放在第①段进行论证。 C、“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利用短视频对他人进行造谣、诽谤、中伤和抹黑。”这句话可以放在第②段进行论证。 D、“OpenAI训练Sora可能包含敏感信息,例如搜集欧洲公民的政治观点、遗传数据和健康数据。”这句话可以放在第③段进行论证。
(3)、近期有网络新闻:有一些粉丝用AI复活已逝的明星,你能否接受这一做法?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阐述。
(4)、Sora软件如果推广使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注意什么?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给中学生提一些使用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张车票
       她带着母亲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教管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
      她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母亲说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 “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荷叶帽

于君字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的,无精打采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A.捡起  B.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①你实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②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于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成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接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④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⑤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砸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疔,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⑥这次去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⑦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数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⑧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本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③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⑩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莱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美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闻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