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湖北省荆门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米。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制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克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娟,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训地站在我家门前。木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跟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癀一拐地走向书来,准备蛤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赛博中学金银花李传鹏《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①冷淡→②→③→④→⑤纠结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半瓶酒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看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上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老人显然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呆滞。
  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总是说着小女儿的可爱,逗着小女儿做好多本事给我们看。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了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
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才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议论文阅读

挺胸·收腹·抬头

    ①常听到有人感叹:压力大、不幸福;有人抱怨:不公平、真倒霉;有人诉说:不如意、好失败。遇到烦心事,有所抱怨,本属正常。但任其蔓延,让情绪总是先于认知,不经意间我们就会被这种悲观、焦虑、懊恼的“负能量”所裹挟,影响心情不说,甚至还会让心灵笼上雾霾,让人走上灵魂的孤岛。

    ②一位作家曾说,“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的确,这种缺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生活的辩证法正在于,成长总是与摔跤相伴相随。问题在于,面对挫折和苦难,如何不被困顿压倒?怎样涵养从容不迫的心态?想来,人生就像站军姿,要挺胸、收腹、抬头望前。

    ③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偶尔的挫折,一时的失败,其实只是苦我心志、劳我筋骨、饿我体肤、乱我所为的考验。面对困境,一味叹息、徒然悲伤,无益于事;相反,勇敢面对、攻坚克难,方能激流勇进。向压力宣战,同自己较劲,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只有经历这份痛苦,才能有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蜕变。

    ④收腹,以“无为”的心态敛起欲念。“无为”心态并非不求上进,而是理性克制。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的原因何在?不少时候是意太高,欲太盛,心太强。意太高在于目标定得过高,欲太盛在于所欲所求过多,心太强在于攀比之心太强。曾有人问一位百岁老人,生活中让他感到轻松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老人回答:没有同龄人带来的各种攀比和压力。老人的答案说出一个道理:很多烦恼其实只不过是庸人自扰。抚躬自问,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事业不成功、生活不快乐,而是无制之心拉大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放大了成长的烦恼,最后反而让我们裹足不前。生命是一种有节制的修行。克制过强的欲念,前方的路才能走得稳健踏实。

    ⑤抬头,以无量的眼界展望人生。抬头干什么?白天极目远方,夜晚仰望星空。说到底,就是要扩展胸中的格局。一个人的人生能抵达多远,并不是由他的腿决定,而是由他的心决定。心太小、苦太多,苦自然由心而溢;目光短、瑕疵近,泪必定夺眶而出。眼界宽了,胸怀广了,才能把生命拉长,把人生放大。很多时候,一时一己的缺憾,放在更宽广的时间段来看,不过是生命航程中的一个浪花;一事一理的纠结,放在更大的人生坐标视之,不过是前行路上的一块小石头。

    ⑥毛泽东同志有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生活只有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才能得到升华。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昂首挺胸,目视远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7日 04 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

现代文阅读甲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③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面子

陈振林

    ①年青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青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青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青人昨晚作了一首诗准备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青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青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青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青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青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⑪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青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青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⑫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青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青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青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⑬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青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⑭之后的岁月,年青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馋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⑯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⑯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